话剧:最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2021-08-20高红
高红
当班主任忧心忡忡地跑来问我,艺术节的话剧表演我们要不要请个专业人士来进行全程指导时,我断然说“不要”。
作为每天都在想方设法把单篇文本处理成情境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老师,我自然要抓住话剧这样的宏大情境,带领学生好好地成长一番:一方面学会真正形成“我”的思考和表达,学会用语言活动来建立和外界的关系,学会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演绎。要借此让学生发现:我们可以写话剧、演话剧。另一方面,每年的话剧节作为一个大的情境写作课程,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写作教学。总之,大情境对应着海量的语言创新、情境创设和故事创作,让人充满期待。
第一步,全班写剧本。
必修四上过一个单元的戏剧,强调过场景、时间、行动要尽量一致,也反复提醒围绕矛盾冲突形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阶段性设置,所以不管学生能不能写,但通过话剧这个任务指令,让学生产生剧本创作的自我驱动和自我冲动,这就形成了真正有价值的自我学习,也是我们语文学习最有意义的方式:温故知新的体验式学习,学以致用的使命感。
除此之外,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第一次被要求写剧本,难免一筹莫展,而当他们一筹莫展地去网上翻找的时候,他们本该局限于课堂的学習思考过程得到了朝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和迁移,他们也就总是能写下点什么东西。只要他们能写下点什么东西,我们就能完成有效合成。我犹记得2011届理4班的剧本《门》就是来自三个学生的灵感,三幕剧相对独立,但由“门”这个主题串接在一起,最后竟巧妙地表达了一种深刻的隐喻。2016届理2班的《蓝莲花》也是不同学生的剧本合成,完成一个人如何获得精神自由不为物质迷惑的批判主题。现在想来这些原创剧都是具有实验主义色彩的令人骄傲的作品,但它们的生成也带着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步,剧本筛选。
我往往会筛出3~5个备选剧本,其余的我会写上“谢谢”发还给学生,感谢他们为班级的剧本创作建言献策。而被筛选出的剧本只是具备改编和深加工的可能性,并不能直接使用。我会把学生叫来跟他们谈改编方案,确定矛盾冲突,敲定时间场景和主体的故事情节,增加尽可能多的合情合理的人物,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上场饰演角色的机会。这是最难的一关。有时被选中的孩子不敢单独接受四幕剧的写作要求,我们就会成立一个剧本创作组,让几个学生各写一幕,合作完成一个剧本。我再对剧本进行整合统筹,从而保证整个剧目的一致性。
实在没有合适的剧本,我们也会选择改编。一切英雄主义的本子都是改编的首选。我们改编过高尔基2000多字的小短篇《丹柯》,当2013届文1班的学生在丹柯之死的高潮部分加进了一段献祭的歌舞时,英雄主义的主题被渲染到感天动地的高度。2011届我们改编了房龙的《宽容序言》,我们留下了无知山谷这个背景和守旧老人这个大反派,其余的人物都是我们放飞自我的原创。我们还把“苏格拉底之死”这个词条改编成了一个剧本《苏格拉底之死》,出演苏格拉底的2018届理4班的最佳男主角一时成为校园红人。
第三步,统筹安排。
对于一个50多人的班集体,除了编剧、演员、导演,其他学生都被编入服装组、道具组、海报宣传组、音乐美术和技术剪辑等各个小组,谁都有事要做,有困难要克服。这是一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语文老师要求他们写剧本开始,每一件关于话剧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至此,话剧演出从情境化写作转移到了项目化学习。我记得2018届的学生演《阁楼上的安妮》时,道具是那么的庞大而细致,既要显得逼仄局促,又要让人可以表现,真是难上加难。但学生居然完成了那个“阁楼”的道具,让我感动不已。
我希望从语文出发的每一件事都是温情的,能眷顾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此,从一开始每一件事就要明确到每个人,要让他们明白,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话剧,需要每一个学生的投入与贡献,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
当学生各就各位开始真正撸起袖子干活的时候,我为他们激动。他们可以名正言顺而负责任地尝试创作,成为编剧、导演、剪辑、服装师、道具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发现一个有创造力的自己,发现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是多么难得的心智锻炼,他们会因此而加倍感谢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第四步,进入角色,完成表演。
进入表演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台词都需要大段大段地重写。当学生实在要被我虐哭垂泪的时候,我也会帮他们写上几段,告诉他们这时候的人物该怎样说话才自然,才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要呈现剧本就要去抠台词。话剧的艰辛就在于台词合情合理吗?表演自然真实吗?没完没了地琢磨。是这样呢,还是那样呢?也许一句台词就要练100遍才找得准感受,记得苏格拉底的一句台词我们录了一早上。那时,我们都有点崩溃,但我仍坚持着,学生只好去说第101遍。
要呈现剧本就要去抠表演。2016届理1班创作了《黄金时代》,那个家境优渥的城市少年为了演一个中途辍学的农村贫困生,硬是把我们写的剧本都翻烂了,我们还把他一张帅帅的脸涂黄了一点,又涂黑了一点。
我们学着像爸爸那样说话。我对学生说:“你是老父亲啊,你可是老父亲。”悟性好的孩子似乎就懂了,声音加上了点深沉,抑或是一点沧桑。
我们去把妈妈的高跟鞋穿上,于是天天穿旅游鞋的女生突然找到了“站街女”的感觉,腰肢和屁股在求平衡的过程中小小地扭了起来。
我们不知道流浪汉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直到把落在衣襟上的馒头屑抖进嘴里,把地上捡的烟头贪婪地放到嘴里神仙似的抽上一口,流浪汉突然活了起来。
我告诉学生愤怒不只是声音高起来那么简单,还得往声音里加上屈辱委屈之后的低沉和表情上的痛苦。
…………
每经历一次话剧节,每经历这样挑战我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过程,在万般辛苦的背后,我们发现话剧才是那个需要置身其境的精准语言活动,才是一次真正的项目学习,才是实践性和综合性超高的大课堂。我们于其中进行个体言语经验的实践,生成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我们于其中,让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获得了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于其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我们于其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每完成一个作品,就像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从那个原创的剧本开始,我们看着那个一开始有点混沌模糊的剧本,分出场幕,有了眉目;我们再一句一句把那些个性和自然不够的台词,一句一句地改成跟生活逻辑一致的准确而真实的表达。我们懂得了语言的品质和特质,这是课堂上的零碎的情境化表达所无法达成的高强度学习。
去演一次话剧,你会发现你可以写剧本。你会让人物的灵魂附着到你的身上,你会看见古今的人性,你会渐渐具备解读他人与世界的能力,你会获得世上最丰富的馈赠:丰富的感受力。你会体谅别人,从而拥有更加完善而丰饶的精神世界。
去演一次话剧,你会重新认识自己说话的能力。你会发现你不具备的勇敢和洒脱,让你不能勇敢无畏地说话和表演;你会发现你灵魂里的怯懦和十七八岁的语言和行动的定势,在怎样地束缚着你,当你希望冲破这一切的时候,你看见了一个勇敢而多元的自己。
去演一次话剧,你会发现这个班级的很多人都有一个灼热的灵魂,藏在大家不以为意而略显冷漠的面具之下。即便一开始能力不济,大家都能用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咬牙坚持,直到看到一个乱哄哄的闹剧一点点变出样子,然后震撼感动我们自己。
一个话剧不只是一個作品,也是一群孩子的凤凰涅槃,他们尝试一个未知世界里的未知事物,甚至还可以将其处理得很好。成长的瞬间,就是这样具体地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每一件事都是内涵管理,所以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让孩子们学会从一个剧本开始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要面对的戏剧的一切,并借由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
这种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海桑的一首小诗《路边的花草》:
它太小了/小得简直算不上是花儿/但你若蹲下来仔细看它/这是花瓣,这是花蕊/这是花香,这是蝴蝶/它是认真选择了颜色/小心熨平了衣裙/才仪态万方地来到这个世界。
孩子们演的话剧不正是这一株路边的花草吗?也许算不上真正的作品,但你若细细地看下去,就会发现这是适宜的一句话,这是恰而当之的一个表情,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声叹息,这是意涵丰富的一个动作。孩子们认真做了他们能做的事情,虔诚地处理了每一个细节,他们才羞怯而勇敢地站到了舞台上。
话剧这件事情还让我们每个人学会激动和期待,学会向往那种陌生而有挑战性的新事物,然后就是静下心来做事。在一个陌生的事物面前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怯懦,认识自己的超越,认识自己的百折不挠,认识自己的学以致用,认识自己的合作学习。
很多老师忙着去写论文,去开办各种讲座,拿各种证,去获取各种头衔,其实何不带着学生去演一出话剧。在那里,不光学生,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其学生核心素养这件看不见的事,在话剧演出的情境里,得以方方面面地呈现和锤炼。
我们要不停地去尝试各种学习活动,并且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去遭遇困难,并想出办法去解决困难,我们因此才渐渐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内心丰富强大的自我。
让我们尽量关心语文的真实,关心学生成长的真实,关心我们语文教学能力的真实,给学生上好这堂情境写作课,并带领他们好好演一出话剧吧。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