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的文脉传承
2021-08-20费广胜
费广胜
摘要:“遗传基因”决定特色小镇的生命力,人工“雕琢”左右特色小镇的命运。文化基因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拥有“真善美”的内在气质,是特色小镇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人工“雕琢”始于策划和规划,最初的选择决定着特色小镇未来的路和命运。文化基因通常隐秘而伟大,策划和规划的任务就是将文化基因完整地呈现在人们感官之中,让其焕发活力,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本质上,特色小镇策划和规划就是在文脉传承中寻找建设途径。人工雕琢可能存在“理性僭妄”的风险,应该摒弃“一言堂”和过度精英主义,让“知情人”参与“雕琢”。
关键词:特色小镇;策划与规划;文脉传承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4.013
特色小镇创建,“遗传基因”与人工“雕琢”同样重要,“遗传基因”决定特色小镇生命力,人工“雕琢”左右特色小镇命运。文化基因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是特色小镇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文化基因需要拥有“真善美”的内在气质。所谓“真”,是指支撑特色小镇的文化基因在这里是真实存在的,而非杜撰或者移植,也就是说它需要有“根”,是根植于当地特定的文脉之上。所谓“善”,是指无论何种特色文化都需要传播正能量,让人动心、引人向善、让人心灵得到洗礼,教人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恻隐之心爱人,自觉抵制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这正是文化旺盛生命力之所在。所谓“美”,是指需要将特色文化以美的形态呈现出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在美好中陶冶情操。就此而言,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宜打造特色小镇,而只能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简言之,特色小镇需要承载历史,延续文脉。通过文脉传承,小镇文化记忆得以保留,气质得以延续,小镇才有灵魂。有灵魂的小镇,才有魅力,才能使人流连忘返,才能留住乡愁。[1]
特色小镇“自上而下”的创建模式,使得人工“雕琢”始于策划和规划,成为特色小镇创建最关键的一步,最初的选择决定着特色小镇未来的路和将来的命运。策划和规划的任务就是挖掘、整理和提炼,将特色小镇的文化基因完整地呈现在人们感官之中,让其焕发活力,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文脉传承应该贯穿于小镇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本质上,特色小镇策划和规划就是在文脉传承中寻找建设途径。实践表明,在特色小镇创建进程中只有確保“遗传基因”与人工“雕琢”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特色小镇才有美好的未来。但是,人工雕琢可能同时存在“理性僭妄”的风险,应该摒弃“一言堂”和过度精英主义,让“知情人”参与“雕琢”,尤其是,原住民、新乡贤应成为特色小镇策划和规划的重要参与者。
一、特色小镇策划与规划
特色小镇创建离不开对遗传基因的挖掘和雕琢,也就是说,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精心策划和规划。所谓策划是特色小镇愿景的勾勒和描绘,而规划是特色小镇愿景的落实;策划是规划的前提,而规划是策划的延伸和保障。
(一)特色小镇策划
特色小镇建设策划先行,通过策划找到小镇之“魂”,明确定位,并勾画出小镇建设蓝图,成为后续规划、建设的指导纲领。有专家指出,特色小镇策划比规划更重要。[2]特色小镇策划聚焦战略层面,是理念、战略、策略、市场、经验、创意的集合。内容涉及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首先是定位,包括战略地位、市场定位、功能地位、产业定位、形象定位等;其次,进行创意,即利用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创造性地提出支撑战略定位的核心主题;再次,产业的体系化,重点是小镇产业、项目构成及布局,拟采用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在目标上,策划重在解决小镇战略定位、特色资源整合、市场对接、运营模式选择等问题。方法上,策划始终坚持创新原则,追求独特性、独创性、唯一性,以凸显特色小镇中的“特”。
(二)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是在定位、策略、理念、创意的指导下,遵守“规范”约束,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地谋篇布局。规划属于执行层面,即通过技术手段将策划确立的战略定位、运营策略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布局上。首先,需要明确规划布局的内容,如,功能定位、业态构成和地块地形等;其次,对地块进行功能分区、道路布局,绘制总体布局图及各专业规划分析图,并明确各区块建设规模与指标。目标上,规划关注空间关系,在有限空间内,因地就势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舒适空间打造,追求空间布局和尺度上的和谐、宜居等。方法上,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研究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一定规模人口的生产、生活、流通等功能上的谋篇布局,它是在既定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成果是总平面图、效果图,能直观地展示建成后的特色小镇的风貌形象。
二、特色小镇策划规划共同体
由于特色小镇策划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容易导致理性思维,即“让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由此加大过度依赖专家和造成“一言堂”的可能性,产生策划规划中局外人取代知情人的“僭越”的风险,现实中大拆大建和假古董泛滥与之不无关系。为了避免特色小镇策划规划中“僭越”问题,构建策划规划共同体是关键,需要形成一个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的规划设计共同体,[4]通过多元协同来共同完成小镇规划设计任务。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
政府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主体之一。这里的政府不是指某层级的单一行政部门,而是多层级和多部门的总称,不仅包括多层级行政机关,而且还包括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住建部等部委2016年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责任。[5]浙江省2018年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专项文件,即《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试行)》,对有关政府在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地位与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浙江省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与组织协调、小镇建设的顶层设计、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等;同时,制定布局规划或实施方案,形成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例会工作制度,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会商。市、县(市、区)、镇级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由召集人、副召集人及各成员单位组成,成员单位由市、县(市、区)、镇级各行政单位或部门构成,并分别承担特色小镇规划及日常具体职能。可见,作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重要主体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特色小镇规划的主导者,在特色小镇规划共同体中扮演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二)專业团队
特色小镇策划规划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团队。专业团队通常由专家委员会和专业编制单位组成。《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试行)》要求成立由专家领衔的专家委员会,作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智库。同时要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优先选择规划设计水平高、有产业研究或咨询能力的规划设计团队开展编制工作。其中,专家委员会主要履行协调、监督、审查、智库等职能。专业编制单位是指具备一定资质,且规划设计水平高、有产业研究或咨询能力的规划设计机构或组织,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设计编写特色小镇规划文本。
(三)企业和社会组织
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理应参与到特色小镇从策划规划、建设、运营和治理的全过程。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积极参与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由此可见,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企业也是特色小镇规划编制的主体之一。
特色小镇规划共同体,社会组织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之一,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等。例如,涉及文化方面的规划设计,包括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等,当地文化类社会组织最有发言权,其本身有可能就是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如民俗文化协会等。另外,在规划编制审议程序中,各类社会组织同样应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规划初稿完成之后,通常需要进行社会咨询论证,包括通过广泛听取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规划。
(四)原住民
当地居民,土生土长,既在本土文化中成长,又承载和传承着本土文化。由此,文化规划设计离不开这些人献言献策,尤其是乡贤,作为本地文化人,其作用同样是无可替代的。[6]例如,规划初稿的公众咨询论证,也需征求专家学者、居民的意见。另外,特色小镇建设,最终是“以人为中心”,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低检验着特色小镇创建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特色小镇生命力的强弱。正因为如此,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文件,均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小镇规划建设与治理。
三、特色小镇策划中的文脉传承与发展
离开文化这个灵魂,特色小镇势必沦入虚假小镇的行列。挖掘、传承与创意特色文化是各类特色小镇策划的永恒主题。
(一)文化元素形态与文脉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是传承文脉的基础。传统文化元素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和积淀,包括非物质形态和物质形态。传统非物质形态文化元素,是由各时期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伦理道德、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观念形式组成,是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我国传统非物质形态文化元素,儒家思想是主流,绵延至今。物质形态元素是指能看得见的经典或物态文化均构成物质文化元素范畴,包括宫廷和庙宇、壁画和雕刻、建筑、服饰、诗词和书法、手工艺和工艺品、园林景观等。这些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态,是物质形态元素的主流。文脉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历史脉络。建筑、街区的格局和风貌、见证过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场所、树木、巨石,以及如年画、当地节庆活动、民间表演、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看似断断续续,甚至残垣断壁,仍有内在先后联系的脉络,这种脉络不会自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需要有意识的挖掘、凝练,才能熠熠生辉,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特色小镇策划中文化元素的挖掘与传承
以文旅小镇为例,策划主要包括主题与风格、景观与建设、运营与体验三个方面内容,[7]而贯穿始终的主线则是文化元素的挖掘、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续。
确立主题并不是简单地重现过去,而是创造性地将历史在当地留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以完整、全面、崭新的面貌再现出来。提炼升华文化内蕴是主题策划的关键。小镇正是拥有当地的文化内蕴,才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休憩、度假,或重温历史,找回曾经的记忆,记住乡愁。但凡能够定位于文旅方向的特色小镇,或多或少都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要么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宜人的气候、秀丽的山水;要么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悠久的历史、杰出的名人等。当某些资源集中且突出并具可识别性时,便可以成为支撑小镇发展的特色主题。事实上,此种情况并不多见,而多数情况是小镇文化资源数量虽多,但文化元素要么在相邻地方同样存在,要么几个地方均有某个侧面或某几个侧面,呈现出分散性、同质性和碎片化状态,难以单独支撑小镇主题。这就需要在文化元素挖掘中创造性地凝练主题,例如,灵山小镇拈花湾,依托灵山大佛,打造全方位体验的禅意生活,构建“心灵度假”的休闲旅游模式。“拈花湾”的命名源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既有传统“拈花一笑”的文化基因,又创意十足。
景观与建设是策划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主题和风格策划是理念或愿景的话,那么,景观与建设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景观的布局和景点的建设,将小镇的主题和风格呈现出来。主题一经确定,小镇布局和活动就要围绕主题展开,外观及建筑、内部装修装饰、服务人员服饰、服务方式、经营理念都要聚焦主题,体现该风格,处处营造主题氛围,以引起人们强烈的文化共振,满足人们文化心理要求,形成稳定、持久的吸引力。在布局上要依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原有的基础,力避大拆大建,保护文脉。享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江苏同里古镇,除了五湖环抱、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更有绵延千年的乡土传统文化,通过江南水乡风格的深宅大院、园林小筑、民居、石桥、亭台楼阁等古建筑呈现在人们面前,漫步其中,仿佛回到古老的岁月,产生无限思绪和无尽乡愁。
运营与体验是策划的又一项任务。运营策划解决的是特色小镇项目未来谁来运营、如何运营的问题。就如何运营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逐步进入体验时代,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体验,享受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觉”。你若去过丽江古城,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去了还想去,甚至有留下来的冲动,因为这里的文化不是高不可及,你不仅可以观赏它的秀美,还可以感受它的宁静和安逸,追寻你心中的那份思绪,在这里,你是个体验者而非旁观者和局外人。
文化體验,需借助载体。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可能成为文化载体,但是由于文化的地域性,同样的载体却不一定能承载相同文化,如青砖黛瓦、石拱桥、乌篷船将乌镇江南水乡的淡雅、清秀的朦胧之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成都龙潭水乡,同样的青砖黛瓦、青石板路和乌篷船却沦为笑柄,因为这里缺少“江南水乡”的地域维度。文化体验还需融于业态之中。拈花湾禅意小镇以禅文化主题为引领,将文化体验融入各类业态之中,客栈、茶道馆、花道馆、抄经馆是游客必到和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很多游客在拈花湾抄写经文、插花、放飞许愿灯,在拈花湾的街道、花海中,戴着斗笠、穿着禅服、手捧禅钵,体验拈花湾的禅意文化,也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安静下来。文化体验还需注入仪式感,仪式感是文化的传承,如春节放烟花和贴对联,清明节扫墓,亲人去世办葬礼,结婚办结婚庆典和办酒席等。仪式让人体会投入,体会感情,体会过程,通过体验严肃的仪式活动,使人身临其境,强化体验者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并由此传承、传播着小镇的传统文化。
四、特色小镇规划中的文脉传承
特色小镇规划不同于传统城市规划,它是以特色小镇概念规划、小镇布局和景观设计为主体,围绕“特色”打造,融合各种特色元素,叠加产业、商业、生活、人文、旅游、休闲、交通、环境和生态等专门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统筹考虑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视传承小镇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建设规划。小镇规划与策划密切相关,需要以策划为指导,将特色小镇建设理念、战略和蓝图具体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内容包括特色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
特色主题选择,立足“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三要素,通过梳理、提炼和总结,确定特色主题。紧跟其后,围绕特色主题,以文化为内核,找准特色产业,作为特色小镇的立镇核心。[8]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特色产业需要文化内蕴,涵养旺盛的生命力。
小镇选址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小镇的特定内涵意味着选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不受行政区划单元的限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选址既可以在特定的行政区之内,也可以跨行政单元。从内容上看,如果说,小镇概念规划是在主题确定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本区域有无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二是小镇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如何。那么,小镇选址阶段则是要回答“小镇应该建在哪里”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本地特色优势分析、对周边地区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在用地红线范围内,与本区域上一层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之间“多规衔接”来解决。
功能定位是对小镇特色主题的深化与细化,目的是实现特色小镇功能叠加“聚而合”的要求。从“产业”“文化”“生态”“社区”等维度,明确小镇创业圈、生活圈、服务圈、商业圈、生态圈等功能圈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分别规划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等功能区建设,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等。
空间布局是将特色小镇特色主题和功能定位落实到特定地理空间的手段,目的是实现特色小镇形态“小而美”的要求。空间布局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在3平方公里左右空间范围内划定特色小镇发展边界,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整体格局和风貌相协调,做到不另起炉灶,不大拆大建。
实施计划是确保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门规划一一落地的路线图和具体方案,包括5W1H,即目标、时间、地点、主体、内容和方式等六个方面内容。
唤醒文化记忆,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重要任务。正是通过特色小镇规划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确保文化记忆得以唤醒、文脉得以传承。特色小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方面,而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此,特色小镇规划与传统文化结合存在以下四种情况:小镇总体规划与传统物质文化结合;小镇总体规划与非物质传统文化结合;小镇专项规划与传统物质文化结合;小镇专项规划与非物质传统文化结合。
小镇总体规划与文化结合,首先体现在小镇主题定位和产业定位上,文化主题是小镇主题的灵魂,文化主题定位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镇来说,文化主题几乎是其唯一主题,例如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文化底蕴深厚。而“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的文化主题是使其声名鹊起的秘钥。对于传统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特色小镇来说,特色小镇总体规划与文化结合的途径是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创意。例如,一些以产业特色为载体的特色小镇,尤其是以新兴战略性的特色产业,如互联网小镇、航空小镇等,虽然产业主题鲜明,但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规划设计时,除了挖掘当地的文化元素外,重要的是塑造与提炼产业文化特色,形成主题定位。这方面,浙江云栖小镇极具代表性,取名云栖小镇,既承接了原有云栖景区的地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的重要发展趋向。科技人文是云栖小镇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主题,目标是“中国创新创业第一镇”,由此打造出了云栖大会永久举办地,一个含金量十足的文化品牌。
特色小镇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区域经济,[8]因此,建设什么样的特色产业是小镇规划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特色小镇的产业不同于城市产业,它不可能像城市产业那样追求规模效应,只能剑走偏锋,追求特而精,区域文化产业化、品牌化是特色小镇产业“特而精”的可行路径。[9]因此,在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小镇,产业定位规划与区域文化结合,是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核心商业价值,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来实现的。在乌镇,以旅游业为产业定位,确立了“一镇多点”的产业格局。规划延续古镇传统的十字水轴空间结构,打造双十字水轴。一是将划定的东、西、南、北栅四片历史保护街区与中市联为整体,重塑老十字水轴;二是依托古镇观光资源向外围拓展,向东、向南,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建设,形成新十字水轴。老十字水轴以商务休闲、原味民宿、创意民俗为功能主题,发展文化旅游。新十字水轴以办公、医疗、商业、养生为功能主题,提供服务。既实现了物质文化与产业高度结合,也有产业与非物质文化深度融合,使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规划同样可以实现与文化结合。例如,杭州梦想小镇的产业定位是互联网产业和金融产业。其中互联网产业以培育、集聚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鼓励大学生创客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动漫设计等企业;金融产业以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着重发展天使基金、私募金融、互联网金融,构建覆盖企业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仓前是梦想小镇所在地,一个拥有880多年历史的古街,保留着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物单位和一些古建筑。其中,镇内由旧时粮仓改造而成的12个新式粮仓,现成为创客办公的“种子仓”,实现众创空间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得“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梦想成为可能。而小镇每月举行的创业先锋营选拔赛、每周一次的“粮仓三人行”活动、每天的创业培训、创意集市和学术沙龙,营造的是一种创新创业的产业文化。
在专项规划中,实现规划与区域文化结合的途径,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1)街巷保護与改造规划
中国的特色小镇并不缺少“文化基因”,缺少的是文化意识、对小镇文化的真正理解、对小镇历史记忆的珍惜,没有用心整理、提炼并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许多地方在特色小镇创建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缺乏真正理解。街巷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文脉的延续,街巷规划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将街巷承载的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杜绝人为破坏。同时,保护不是最终目的,最终不是将传统文化“博物馆化”,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传承创新。街巷修复与改造是必要的,但不是一味仿古造假,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放大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小镇文化底蕴,增强文化氛围,延续文脉。2017年住建部下发的《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对特色小镇街巷修复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二是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一句话,街巷保护与新建规划需要将传统文化放置其中统筹考量。
(2)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规划
古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保护和及时修缮,规划力求保护传统优秀文化、延续文脉。而新建筑设计,力求新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材质等应传承传统风貌,雕塑等构筑物也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建筑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体现小镇文化主题。新建筑要根据产业特色、区域文化特性来设计,减少大量非当地建筑文化与风格的仿制建筑,避免古今中外混搭的“四不像”。
特色小镇为了获得与小镇特色主题相一致的视觉效果,必然涉及到景观设计的问题。景观设计关系着小镇的整体风格和视觉效果。所谓景观是指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产生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反映了地理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烙印。景观设计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山、水、树、河流、湖泊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商贸集市、建筑物、广场等。景观设计要服从小镇总体规划,衬托小镇特色主题,建立清晰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的序列展开,进行形体、色彩和质感的处理。每个景观都有其特定场域特征,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追求与众不同的形式,而是要深刻理解特定场域精神,要注重“形”的设计,更要重视“神”的塑造,除具有一定生产生活功能外,更应注重整个环境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更多体现的是对人类生存和向往的人文关怀。
景观设计,标志符号的利用非常重要。标志符号的功能在于它能传递一种思想、情绪或追求,传承着特定的区域文化,通过符号设计,营造主题鲜明、风格一致,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产品的形象、基础设施外观、赛事吉祥物、灯光设计、文化产品与品牌塑造等景观节点,都能将文化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文化魅力,产生归属感、亲切感和浓浓的乡愁情绪。
(3)民俗风情保护与传承规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存在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们在一个地域、民族或群体中经过长期积累、传承和改造后,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能体现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生活习惯等特定文化内容。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有所不同,极容易消失,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和小镇建设中,应该倍加重视,自觉地加以扶持、保护和传承,将其作为小镇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历史悠久的中国,特色小镇从来就不缺少“文化基因”,缺少的是没有从精神层面理解特色,去珍惜小镇的历史记忆和美好向往,用心加以保护、传承、创新。很多地方在浮躁的心态下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一方面在相互攀比、模仿中迷失了方向,丢掉了特色;另一方面,在大拆大建中斩断了文化脉络,葬送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正确的做法,应当以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的理念,本着敬畏之态度,挖掘和提炼自己的文化基因,传承那些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乡土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要忘记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加大表现形式的创新。文化特色,相当部分是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加强创新,例如,建筑设计与景观布局、符号设计与纪念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个性品牌塑造以及产业融合发展。还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新媒体,输出品牌形象与个性文化,营造特色品牌效应。
特色小镇规划除了完成“规定动作”,例如,土地红线、财政投入等,还要有“自选动作”,主要是因地制宜,深挖本地优势资源潜力,依托当地生态特色、产业特点、历史传统、民俗民风等,留住特色小镇的“根”,使特色小镇具备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展现出独特气质,避免“千镇一面”。
特色小镇是以“人”为核心的活着的小镇,小镇规划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心实意地吸纳当地居民参与,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小镇的文化特色要想真正打造起来,除了需要有经济支撑外,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与民众情感的文化人和乡贤,靠文化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乡贤、志愿者和原住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说明: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文脉传承的路径研究”(18DY22)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社会建构视角下社区党建创新研究”(21BDJ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育华,等.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方应波,等.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政策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9(10):141-144.
[3]陆柳丝.论特色小镇策划和规划工作的关系与区别[J].建筑技术开发,2017(23):24-25.
[4]邵甬,陈悦.历史城镇保护与设计导则研究與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20(6);102-109.
[5]杜菲,等.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政策汇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6]张安民.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公共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
[7]陈琼.文旅IP——特色小镇IP化运营策略与落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8]袁成达.特色小镇需全产业链共谋“可持续”[J].浙江经济,2017(17):14-15.
[9]陈炎兵,姚永玲.特色小镇——中国城镇化创新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Hugging Nostalgia: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Fei Guangsheng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Inheritable genes"" determine the vitalit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artificial "carving" influences the fate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Cultural gen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able genes" in characteristic towns, which have the inherent temperament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nd are the source of vigorous vitalit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rtificial "carving" begins with planning, and the initial choice determines the future road and destin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Cultural genes are usually hidden and great, and the task of planning is to present cultural genes completely in people's senses, so as to make cultural genes rejuvenate an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refore, in essence, the planning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to find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There may be the risk of "rational transgression" in manual carving, so we should abandon "one-word" and excessive elitism, and let "insiders" participate in "carving".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towns; planning; the context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