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大脑”提升治理效能
2021-08-20
杭州城市大脑起步于2016年4月,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如今已迈出了从治堵向治城跨越的步伐,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目前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形成11 大系统、48 个场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2020年3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观看“数字杭州”建设情况,了解杭州运用健康码、云服务等手段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建设“531”逻辑体系架构
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提出了“531”的逻辑体系架构。“5”即“五个一”:打通“一张网”,一张确保数据无障碍流动的网,通过统一标准,支撑“城市大脑”的数据资源需求;做大“一朵云”,一朵将各类云资源连接在一起的“逻辑云”;汇聚“一个库”,形成城市级数据仓库,同时做好数据治理,确保数据鲜活、在线;建设“一个中枢”,作为数据、各系统互通互联的核心层,实施系统接入、数据融合、反馈执行;建强“一个大脑”,在全市实施统一架构、一体化实施,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建设模式,实现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防止重复建设。
“3”即“三个通”:第一个“通”是市、区、部门间互联互通。第二个“通”是中枢、系统、平台、场景互联互通。第三个“通”是政府与市场的互联互通。
“1”即“一个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大脑”通过全面打通各类数据,接入各业务系统,实施融合计算,将为城市建设一个会思考、能迭代进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未来,“城市大脑”将会随时为杭州市民、来杭游客提供服务,如同道路、水电一样,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改善城市治理
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上线包括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 大系统和48 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 亿条。它不仅是庞大的信息化系统,更是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将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能力,更多的应用可在此基础上得到无限拓展。
利用城市大脑,交通部门有了缓解拥堵的“神器”。在杭州,城市大脑从摄像头获取即时交通流量,让交通信号灯根据即时流量,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提高交通效率。依靠计算机视觉分析能力,利用每一个交通摄像头即时对道路状况“体检”,就像一个个交警全年无休在路上巡逻。数据显示,有了城市大脑的智能调控,杭州上塘高架路22 公里里程,出行时间平均节省4.6 分钟;萧山区104 个路口信号灯自动调控,车辆通过速度提升15%。
自助办理入住、便民出行、智慧停车。杭州城市大脑在不断完善顶层构架基础上,向老百姓提供更具有体验感和价值感的场景应用,且不断推陈出新、持续迭代。
为破解医院周边停车难问题,城市大脑整合接入杭州市医院及周边500 米范围内的停车位实时数据,通过挂号APP、交通广播、地面引导牌等实时发布停车位信息,引导市民快速找到车位。就医付费方面,目前杭州252 家医疗机构看病全程只需付费一次,已有超过2200 万人次实现先看病再付费,履约金额9.2 亿元,有效解决了长时间排队等待的难题。
城市大脑在解决群众难点痛点的同时,也打通了政府部门间信息壁垒,为改善城市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原有52 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共建有760 个信息化系统项目,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部门间数据不相往来,甚至同一部门内不同业务线也不相通。城市大脑建设启动后,首先打破数据壁垒,建成了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数据归集后,决策者不仅实时掌握一手资料,而且通过分析比较,可以作出更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