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联合低频脉冲治疗对卒中后偏瘫的干预效果

2021-08-20申坤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治疗仪肌力

申坤阳

(鲁山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平顶山 467300)

脑卒中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的特点。偏瘫属于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据相关统计数据指出,脑卒中幸存者中约90%伴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缺失[1]。有研究结果显示,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于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可塑性,而尽早实施康复训练等相关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进而减轻家庭负担[2]。因此,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低频脉冲治疗仪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干预方式,其可有效改善肌力状况,恢复患者肢体活动能力,但起效较慢,部分患者无法有效完成,导致预后欠佳,故需优化干预措施。本研究旨在分析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对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鲁山县人民医院接收的9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与低频组,各49例。联合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44~72岁,平均(57.99±6.71)岁;病程23~46 d,平均(34.15±5.43)d;体质量指数18.1~22.7 kg·m-2,平均(20.44±1.10)kg·m-2。低频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44~71岁,平均(57.63±6.59)岁;病程 23~46 d,平均(34.42±5.50)d;体质量指数18.1~22.4 kg·m-2,平均(20.30±1.02)kg·m-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鲁山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结合头颅CT、MRI、体格检查等诊断为卒中后偏瘫;②具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可准确进行主诉。(2)排除标准:①伴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②合并明显的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难以配合治疗;③伴有恶性肿瘤;④伴有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或者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运动功能异常。

1.3 干预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干预,即保持良好肢位,由专业康复人员按摩患肢以及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如果患肢产生自主运动后,实施坐位平衡训练,待恢复部分站位平衡、坐位平衡后,实施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3.1低频组 接受低频脉冲治疗,选取瘫痪侧部位,下肢肌群取腓骨短肌、胫骨前肌等,上肢肌群取肘肌、肱二头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伸肌等肌群,将各个肌群固定,取不对称双向方波波形,频率设置为0.5~5 Hz,每次30 min,每日2次,输出幅度以可耐受或者受刺激神经干所支配区中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最佳。

1.3.2联合组 基于低频组接受减重支持系统训练。(1)坐位平衡训练。针对平衡较差者始于训练为第1项,协助患者坐于凳子,将悬吊架置于头正上方位置,于腰臀位置缚固定带,注意固定带需左右对称且两端均匀受力向上,升高悬吊架,直至部分体质量减轻,仍保持坐位静态,属于1级平衡,嘱患者挺直腰背,维持5~10 min,训练2~3 d后开始下调体质量百分率直至未减重状态;结合实际状况实施坐位移动重心和上肢活动等,指导独立完成有关2级训练。(2)站立训练。当下肢存在支撑作用时,结合上述方式实施站立训练,初始使双髋膝处于伸直位可支撑为最佳,持续约15 min左右的标准站立,待3~4 d后减少减重百分比,直至能于完全不减重状况下站稳,后指导实施投球转体训练。(3)减重步行训练。减少体质量的30%~50%,平板初始速度设置成0.2 km·h-1,无坡度,训练时长约 5 min,休息2 min后继续训练 5 min,每日1次,于1周后将步行时间延长到7 min,休息2 min后继续训练 7 min,注意步行速度无变化;于第3周,结合耐受度增速,而减重由30%~50%减少至20%,每日1次。两组持续干预1个月。

1.4 观察指标(1)干预前、干预1个月肌力状况。依据Lovett徒手肌力分级法实施肌力测评,具体标准:0级为完全瘫痪,无法进行任何运动;1级为能轻微收缩肌肉,但无法产生动作;2级为肢体可在床面移动,但无法抬起;3级为肢体可抬离床面;4级为肢体可进行对抗阻力锻炼;5级为肌力正常。(2)干预前、干预1个月运动功能。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S)实施评价,其内容涉及髋关节内收、跟腱反射、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等17个项目,每个项目计 0~2分,总分为0~34分,分值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成正比。(3)干预前、干预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利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实施评估,内容涉及穿衣、进食、平地行走、洗澡、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如厕、修饰等,共计0~100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2 结果

2.1 肌力状况干预前两组肌力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6,P=0.884);干预1个月联合组肌力状况优于低频组(Z=2.235,P=0.02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肌力状况比较[n(%)]

2.2 FMAS评分干预前两组F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联合组FMAS评分高于低频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FMAS评分比较分)

2.3 BI评分干预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联合组BI评分高于低频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后较为棘手的后遗症,据相关资料结果指出,73%~86%患者于脑卒中1周出现单侧肢体瘫痪,约47%患者无法独立坐立,而73%~77%患者伴有行走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3]。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要康复目标为恢复平衡力、肢体功能和步行能力。低频脉冲治疗仪可通过刺激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干,沿脊髓反射通路,将感觉与运动刺激信息传输至脊髓中,继而恢复椎体束中传导通路,将缺失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重建,并能刺激失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引起的节律性收缩,提高肌力,加快神经组织再生和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但单一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进行干预,起效较慢,部分患者疗效欠佳[4]。故需结合其他干预方式以加快肢体功能恢复速度。

适当实施康复锻炼能维持肌肉弹性,以免肌腱挛缩[5-6]。基于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联合组肌力状况优于低频组,BI评分、FMAS评分均高于低频组。减重支持系统训练为动态训练技术,利用悬吊装置分担体质量,利于无法承受全部体质量的患者进行平衡与站立训练,而恢复良好的患者利用平板转动实施步行训练,使患者迈步,进而起到拉伸髋关节及提高髋部屈肌收缩的效果,并能促使肢体进行摆动,进行屈曲踝关节与髋膝等,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还能提高患侧肌力,并激动脊髓运动中枢与大脑皮质运动,早日实施步行训练,加快步行能力的恢复[7]。低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应用时可互相补充,从多个角度对偏瘫肢体功能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对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能增强肌力与运动能力,并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治疗仪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