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研究进展

2021-08-20冉渊张小园吕宙

法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形态学法医幼虫

冉渊,张小园,吕宙,2

1.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国家安全学院),重庆 401120;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高校物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1120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困扰法医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同时也是法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1]。在许多命案中,尸体常位于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或偏僻的房屋内,周边环境多无监控设备,一旦尸体或尸块高度腐败,死者的身源也无法通过遗传学或人类学方法确定,此时PMI 的判断就成为破案的关键。对于这类腐败尸体,传统的法医病理学以及近些年来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学诊断方法大多仅适用于尸体腐败早期[2]。对于高度腐败尸体而言,法医昆虫学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适用性更强[3]。嗜尸性蝇类的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和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是推算腐败尸体PMI 的两类最经典方法[3-5]。然而,由于不同种属蝇类发育时间差异较大,在实际案件中如果不进行昆虫种属鉴定而直接测量蝇蛆体长、计算积温或演替阶段,或是作出错误的种属鉴定,往往会导致推算出的结果与实际PMI 之间出现较大偏差,误导案件侦查方向[6]。因此,无论选用上述两类经典方法中的哪一类方法来推断腐败尸体死亡时间,对嗜尸性昆虫进行快速且准确的种属鉴定都是关键[7]。本文对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形态学种属鉴定

在法医昆虫学领域,起初是根据蝇类形态学分类特征来鉴定嗜尸性蝇类种属。传统的形态学种属鉴定方法,主要是结合不同虫态的大体或解剖形态特征来进行鉴别[8]。在国内常见蝇类成虫与幼虫大体形态学分类方面,范滋德[9]与薛万琦等[10]我国老一辈双翅目昆虫学专家已经给出了完美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也被广泛用于嗜尸性蝇类的超微形态学种属鉴定[11-14]。

1.1 蝇类成虫鉴定

蝇类成虫的形态学种属鉴定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蝇类翅脉形态、鬃毛排列、间额与侧额的宽度比例、触角形态与颜色、颊毛与下颚须颜色、上下腋瓣形态、背部颜色、体表粉被与纤毛颜色、前气门颜色、尾器形态等特征差异来进行鉴别[8,15-16]。WALLMAN[17]对澳大利亚南部地区常见的5 属25 种丽蝇科蝇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蝇类雄性个体的尾器形态,结合部分蝇种的触角芒类型、颊毛颜色、翅脉形态、中鬃与背中鬃的数量与排布、前顶鬃和足鬃的长短等特征,可对该地区所有25 种丽蝇科蝇类进行有效鉴定。NIHEI 等[18]对全球常见蝇科蝇类进行了形态学分属研究,VAIRO等[19]对巴西南部地区10 属22 种麻蝇科蝇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研究,这两个研究的结果与WALLMAN[17]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是,上述几个研究在部分蝇种的鉴定上过于依赖雄性成虫尾器形态,而在动物和人类尸体上活动的主要为雌性蝇类[7,20],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AKBARZADEH 等[21]对中东地区的7 属26 种丽蝇科蝇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研究,与VAIRO 等[19]研究不同的是,AKBARZADEH 等还额外选取了触角颜色及长宽比、腋瓣颜色及是否有毛、前气门颜色、翅下大结节形态、颊毛颜色、侧腹片鬃数量、腹部背板后缘带宽窄、中鬃与背中鬃数量及排布等大量形态特征标准,并降低了对雄性成虫尾器的依赖。然而在相关命案侦破实践中,形态特征标准增加过多也会导致在命案现场无法进行快捷准确的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必须将样本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显微镜下鉴定,最终影响法医昆虫学的应用推广。VAIRO 等[20]针对其团队前期研究[19]和AKBARZADEH等[21]研究的短板,对巴西南部地区9 种最常见麻蝇的雌性个体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仅根据成虫腹部背板长宽比及粉被颜色、产卵器形态等少数几个形态特征标准即可区分这9 种麻蝇。

随着SEM 技术的成熟和升级,许多国内外学者也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嗜尸性昆虫的种属鉴定,逐渐形成了超微形态学种属鉴定这一子领域。触角是有瓣蝇类最重要的嗅觉感受器官,不同蝇种的触角感受器超微形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形态学种属鉴定的参考标准之一[22]。除了触角外,成虫体表还有许多部位,如爪垫和唇瓣齿的超微结构也有种属鉴定价值。爪垫位于蝇类的前跗节腹面,是蝇类用于吸附在光滑表面上的特殊器官[23],不同种属的蝇类该部位的超微结构存在细节特征上的差异[24]。张学书等[23]对3种常见的嗜尸性蝇类家蝇Musca domestica、肥躯金蝇Chrysomya pinguis、红尾粪麻蝇Bercaea cruen⁃tata的前、中、后足爪垫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家蝇和肥躯金蝇的爪垫腹面中部具有特殊的中空型铲状刚毛,肥躯金蝇的铲状刚毛末端还具有沟状的开口,而红尾粪麻蝇爪垫无此类刚毛,但具有实心的勺状刚毛。唇瓣齿又称口缘齿(prestomal teeth),位于成虫头部口器最远端的口盘下表面,是用于撕开尸体表皮促进消化液注入的重要结构[25]。SUKONTASON等[26]对泰国地区常见的几种嗜尸性蝇类肥躯金蝇、粗足裸金蝇Achoetandrus villeneuvi、星岛金蝇Chrysomya chani、斑跖黑蝇Ophyra chalcogaster以及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唇瓣齿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蝇类唇瓣齿在细节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超微形态对于某些近缘的蝇类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可期成为SEM 下嗜尸性蝇类的形态学种属鉴定的关键特征标准。

SEM 技术的发展虽然大大促进了嗜尸性蝇类成虫形态学鉴定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局限性:(1)SEM技术主要适用于研究,加上国内公安一线人员法医昆虫学相关知识普及率不高,在实践应用时有可能找不到需要重点观察的部位。(2)高度腐败尸体案件现场常位于荒郊野外,而国内地县级刑侦技术部门目前大多仅配备了普通光学显微镜或体视显微镜,有些地区甚至未配备任何显微镜设备,因此该方法难以在公安一线推广普及。大体形态学与超微形态学种属鉴定方法在法医昆虫学实践中各有优劣,但存在对蝇类雄性成虫尾器依赖性强、超微形态鉴定普及学习成本高、标本送检耗时等不同的问题,不利于涉命案件的快速、高效侦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虫证据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基于上述困境,亟待推出一种能够简单、快速且准确的鉴定嗜尸性蝇类种属的新方法,翅的脉相图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方法通过精确测量嗜尸性蝇类的翅脉系统的长短、方向和排列方式,能够对一些常见的具有法医学重要蝇类进行有效的种属鉴定[27-32]。LYRA 等[27]借用了其他科昆虫借助翅脉识别的思路,使用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对巴西与乌拉圭地区常见能引起蝇蛆症的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和次生锥蝇Cochliomyia macellaria进行鉴别,结果显示,根据翅脉相图可以100%区分2 种锥蝇,因此认为,翅脉的差异可以作为上佳的形态学指标用于蝇类种属鉴定。SONTIGUN 等[28-29]在单一CVA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两个CVA 组合分别对泰国境内具有重要法医学意义的12 种丽蝇科和12 种麻蝇科蝇类进行了种属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在属一级,双CVA 组合对麻蝇科识别准确率达到89.7%~100%,丽蝇科则高达94.3%~100%;在种一级,除胖叶带绿蝇Hemipyrellia pulchra外的其他11 种丽蝇科蝇类识别准确率均达到70%以上,而麻蝇科则有多种麻蝇之间的识别准确率低于70%。SONTIGUN 等认为,双CVA 组合识别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对于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MACLEOD等[30]采用了另一种思路,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CVA 对蛆症金蝇Chrysomya bezzian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和绯颜裸金蝇Chrysomya ru⁃fifacies成虫进行种属鉴定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于种一级鉴定准确率达到91%。LÓPEZ-GARCÍA等[31]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对新北界和古北界地区的12 种酪蝇科蝇类进行种属鉴定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种属鉴定准确率达到83.33%~100.00%。虽然该方法仅需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蝇类标本的翅相进行拍照并测量,但目前在种一级鉴定准确率仍然偏低[29,32],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才能有效应用于法医昆虫学实践。

1.2 蝇类幼虫鉴定

蝇类幼虫俗名蝇蛆,在围绕动物尸体构建的嗜尸性昆虫群落中,蝇蛆在尸体腐败早期往往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并且其发育时间往往与死者的真实死亡时间接近,因此成为法医昆虫学研究者最常用于PMI 推断的昆虫证据类型[33-34]。成虫因具有大量鬃毛、有色粉被和刚毛、独特的翅脉以及其他一些较易分辨的大体形态特征,在体视显微镜甚至高倍放大镜下就能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与成虫相比,幼虫体表除前后气门外,相对缺乏这类容易识别的大体形态特征,因此需要借助幼虫所独有的一些特殊器官的形态特征来鉴别。目前,对嗜尸性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定主要依靠口咽器、气门的形态和细节特征。此外,幼虫胸部与腹部各节棘的形态和排布、各腹节是否有锥状肉突或微棘、微毛、微疣等也是部分种属幼虫形态学鉴定的关键特征[35]。

20 世纪80 年代,O’FLYNN 等[36-37]在探索各种嗜尸性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定要点时就聚焦于口咽器的大体形态。口咽器又称头咽骨,是由成对的口钩、“H”形的下口骨、体积最大的分叉形咽骨以及一些细小骨片组成,是蝇蛆用于分解尸体组织的最主要器官[8,38]。SZPILA 等[39]在普 通光镜下对红头丽蝇Cal⁃liphora vicina、伏蝇Phormia regina和亮绿蝇Lucilia illustris的一龄幼虫口咽器形态特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3 种蝇类幼虫的口咽器形态完全不同。红头丽蝇与亮绿蝇的一龄幼虫口钩呈较典型的“L”形,而伏蝇一龄幼虫的口钩仅出现远端雏形;红头丽蝇幼虫下口骨堤部较伏蝇和亮绿蝇宽,但咽骨背堤部却较伏蝇和亮绿蝇窄。3 种蝇类中,伏蝇幼虫的咽骨体最为粗壮,咽骨背角和腹角也是三者中最尖锐的。SZPILA 等[40]此后又对3 种金蝇属一龄幼虫进行了类似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3 种不同金蝇属蝇类幼虫的口咽器均具有种属特异性。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口咽器的种属特异性非常高,可以作为嗜尸性蝇类幼虫种属鉴定的形态特征标准单独使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蝇类幼虫口咽器体积微小、结构复杂,在光镜下鉴定时还需要采取特殊的前处理[38],对于一线鉴定人员而言难以掌握。

气门是蝇类幼虫的重要呼吸器官,前气门的大小、形状和孔突数目、排列方式,以及后气门的大小、形状、深度、两气门间距、气门环完整性,气门裂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以及气门钮的有无等大体形态特征都是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8,41-42]。对酱亚麻蝇Para⁃sarcophaga dux[43]、绯颜裸金蝇[44]、蛆症金蝇[45]、大头金蝇[46]、瘦叶带绿蝇Hemipyrellia ligurriens[47]、紫绿蝇Lu⁃cilia porphyrina[48]、拟斑翅巨尾蝇Hypopygiopsis tum⁃rasvini[49]、中华绿蝇Lucilia sinensis[50]、星岛金蝇[51]、瘦突巨尾蝇Hypopygiopsis infumata[52]等具有重要法医学意义的蝇类不同龄期幼虫的研究结果显示,在SEM下不同种属的蝇类幼虫前后气门超微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遗传学上近缘的各种金蝇或绿蝇之间,幼虫后气门在三龄期时也存在细节特征方面的差异[51]。因此,嗜尸性蝇类幼虫的前后气门超微形态可以作为形态学种属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欧美同类研究相比,泰国SUKONTASON 团队[43-52]的系列研究更聚焦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嗜尸性蝇类重点种属,研究方法也是一脉相承且不断更新,对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更具有指导价值。

除了口咽器和气门,第三种较为重要的嗜尸性蝇类幼虫形态分类特征是其第8~10 腹节上着生的各种棘突和疣的形态和排列方式[8]。有些嗜尸性蝇类的整个幼虫阶段一直有较明显的棘突或疣状突起。SANIT 等[50]在对中华绿蝇幼虫进行形态学研究时发现,该蝇种幼虫的第8 腹节在一龄阶段已发育出长圆锥状的下侧突(outer ventral tubercle),二龄时第8 腹节上的其他棘突也开始出现,到三龄时下侧突已形成肉眼可见的巨大角状棘突。即使幼虫化蛹后,仍然能在蛹壳后端肉眼观察到该棘突的残留突起。PAÑOS等[53]在SEM 下对大斑酪蝇Piophila megastigmata幼虫进行超微形态研究时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该蝇种幼虫的第10 腹节亚肛疣(subanal papillae)自一龄阶段就非常发达,到三龄时形成放大镜下可见的角状棘突,在蛹期也有少许残留。然而,并非所有嗜尸性蝇类的幼虫腹节棘突或疣状突起都有类似的变化。MENDONÇA 等[54]对铜绿蝇Lucilia cuprina幼虫进行超微形态研究时发现,该蝇种幼虫在一龄阶段腹节上的各种棘突和疣只表现为轻微的隆起,二龄时第10腹节才出现隆起的肛疣群,到三龄阶段第8 腹节上才出现较明显的钝圆锥状棘突群。GRZYWACZ 等[55]在SEM 下对东方芒蝇Atherigona orientalis幼虫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发现该蝇种幼虫一龄、二龄阶段腹节无明显棘突和疣,发育到三龄时第8 腹节才出现较小的疣状突起。CORTINHAS 等[56]对古铜黑蝇Ophyra aenescens不同龄期的幼虫进行了观察,其研究结果与东方芒蝇Atherigona orientalis[55]相类似,直到三龄时古铜黑蝇幼虫第8 腹节才出现不甚明显的疣状突起。上述几种蝇类幼虫因棘突和疣较小甚至不明显,在幼虫化蛹时往往因为表皮回缩而仅余少许小疣残留。嗜尸性蝇类幼虫腹节上的棘突和疣随虫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并变化,但由于许多蝇种的幼虫棘突和疣较小或不明显,因此该种形态分类特征一般仅适用于部分三龄和二龄阶段的幼虫。

传统的嗜尸性蝇类幼虫的形态学种属鉴定主要依靠上述三类形态分类特征。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另辟蹊径,从蝇类幼虫表皮上的肌肉组织附着点数量和排列模式情况来进行判断。NIEDEREGGER 等[57]将欧洲户外常见的3 种丽蝇科蝇类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红头丽蝇和反吐丽蝇Calliphora vomitoria幼虫蝇蛆的表皮从肌肉组织上剥离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了表皮上肌肉组织着生点的数量和排列模式,结果显示,3 种丽蝇科蝇类幼虫的第1~3 胸节和第1 腹节表皮上的肌肉着生点数量和排列模式均存在显著差异。蝇类幼虫表皮上肌肉着生点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以作为种属鉴定的形态特征标准单独使用[58]。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基础上,NIEDEREGGER 团队还对多种绿蝇属[59]、酪蝇族[60]、麻蝇属[61]和污蝇属[62]蝇类幼虫进行了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染色方法简单快速,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不高,且可联合计算机图像识别的方法进一步简化,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但是,将蝇蛆表皮和肌肉组织完整分离仍然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因此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才能进一步推广。

1.3 蝇卵和蝇蛹鉴定

虽然蝇蛆一般是命案现场中数量最大的昆虫虫态,但有时在尸体上下表面、衣物上或附近泥土砂石中仅能见到蝇卵或蝇蛹[63-65]。在这类情况下,如果等待幼虫从蝇卵中孵化或成虫从蛹中羽化再进行种属鉴定,可能会错过案件侦破最佳窗口期。与成虫和幼虫相比,蝇卵体积较小,其表面具有的种属特异性形态特征相也对较少。王江峰等[63]对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和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的卵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分类研究,认为蝇卵的大小、表面形态、中区、孵出线、卵孔和垂柱等超微形态特征可用于区分常见的一些嗜尸性蝇类。该研究的对象分属4 个不同属的蝇类,因此有足够的种属间形态差异来进行区分。然而,同一属的近缘蝇种是否还能借助这些超微形态特征差异来进行分类仍然需要相关研究来验证。SANIT 等[64]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对比了绯颜裸金蝇、大头金蝇、肥躯金蝇Chrysomya pinguis、拟斑翅巨尾蝇Hypopygiopsis tumrasvini、铜绿蝇Lucilia cuprina、紫绿蝇、乌足锡蝇Ceylonomyia nigripes和家蝇Musca domestica的卵超微形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光镜下经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处理的绯颜裸金蝇、大头金蝇与肥躯金蝇卵形态极为相似,拟斑翅巨尾蝇、铜绿蝇与紫绿蝇的卵三者间也较难区分,即使在超高倍的SEM 下,大头金蝇与肥躯金蝇的卵中区宽度与平滑程度、卵壳表面多边形网状纹饰的形态以及微孔结构也都非常近似。目前对近缘种的嗜尸性蝇卵进行形态学种属鉴定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需要遗传学鉴定方法来辅助。

嗜尸性蝇类的三龄幼虫在发育成熟后,往往会爬离尸体寻找隐蔽处化蛹[7]。在化蛹的过程中,幼虫表皮皱缩硬化,体长变短,体围变粗,头部往往会缩成钝圆锥状,最终形成围蛹[10]。与蝇卵相比,蝇蛹的体积较大,且蛹壳表面仍然保留有许多源于老熟三龄幼虫的体表形态特征,如前后气门、第8~10 腹节的棘突和疣等,此外有些蝇类蛹壳胸部表面还会向外突出演化成一对呼吸角[65-66]。上述这些蛹壳表面超微形态特征与幼虫一样具有较高的种属特异性,因此其种属鉴定难度远远低于蝇卵。国外对嗜尸性蝇类蛹壳形态研究较早的是O’FLYNN 等[36]和ERZINCLIOGLU 等[37],国内则是薛瑞德等[67-68]。这些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体视显微镜下的蛹壳表面大体形态特征以及蛹头部的头咽骨解剖形态特征。随着SEM 技术的普及,该技术开始大规模用于蝇蛹的超微形态研究。然而,近3 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13,52,66]与15 年前同类研究[45,69-70]相比并无本质上的提升,大部分是使用SEM 技术对不同蝇类蛹壳进行横向拓展研究,仅在图像分辨率和某些蛹壳表面超微形态细节上有所加强。

2 分子生物学鉴定

自20 世纪70 年代,欧美地区大范围开展法医昆虫学研究并实践应用至今,基于形态学分类的种属鉴定方法一直是嗜尸性昆虫种属鉴定的“金标准”[4,7]。然而,要能较准确地对嗜尸性蝇类尤其是幼虫和蛹进行形态学种属鉴定,除了必须具备专业且系统的蝇类分类学知识外,有些蝇类如麻蝇科幼虫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等待成虫羽化才能进行鉴定[3],有些麻蝇科雌性成虫甚至无法有效区分[71]。此外,刑事侦查人员有时在命案现场中采集到的蝇类成虫或蝇蛆样本不完整,导致嗜尸性蝇类形态学种属鉴定难上加难。为了补齐上述实践中存在的这些短板,一些法医昆虫学研究者开始另辟蹊径,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路。

加拿大学者SPERLING 等[72]最早报道了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嗜尸性蝇类种属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进行了序列分析,首次证实了DNA 测序方法可以用于嗜尸性蝇类属一级的鉴定,并确认了mtDNA 的COⅠ、COⅡ片段及其对应的亮氨酸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片段是最主要的差异,由此拉开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序幕。此后,欧洲[73-79]、澳大利亚[80-86]、南美与北美[87-90]、中国[91-118]、泰国[119-120]、韩国[121]、日本[122]、印度[123]、南非[84,124]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医昆虫学研究者陆续对丽蝇科、麻蝇科、蝇科、蚤蝇科以及粪蝇科等较为重要的嗜尸性蝇类种属进行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coxi⁃dase subunit Ⅰ,COⅠ)、COⅡ片段种属特异性研究。然而,COⅠ与COⅡ片段虽然能将常见的嗜尸性蝇类有效区分至属一级,但对于丝光绿蝇和铜绿蝇这类近缘种,其在自然界中就存在突破生殖隔离的杂交现象[125],因此仅应用COⅠ与COⅡ片段难以达到有效鉴定。此后,部分学者开始选择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28S[126]、16S rRNA[98,106,108,110]或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80,82,121]片段,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 subunit 1,简称ND1)[104]、线粒体ND4[83]或线粒体ND5[107]片段,以及核染色体组生物钟基因period[103]等不同的基因序列来进行种属鉴定,这些片段各有优劣,但尚无法完全替代COⅠ与COⅡ片段。随着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逐渐成熟,该技术也开始被广泛用于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定[88,94,96,100],达到了更好的近缘种区分效果,但经济成本偏高。由于上述这些研究采用的检测方法较为相似,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情况见表1。

表1 近年来我国嗜尸性蝇类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研究情况Tab.1 Studies on identification of sarcosaprophagous flies by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前述的PCR-RFLP 序列分析法鉴定嗜尸性蝇类种属目前仍然是主流,部分学者也曾尝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127]、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128]、内含子特异靶向性[115]、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SSRP)与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115]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提高种属鉴定的系统效能,但这些方法与PCR-RFLP 法相比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势。

与形态学种属鉴定方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时鉴定更加精准,但也存在标本送检耗时、经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该类方法仅适用于科学研究和破案时限较为宽松的案件,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法医昆虫学相关研究已在我国开展了25 年,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死亡时间推断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公安侦查阶段的证据,加上我国公安一线刑侦技术人员的法医昆虫学知识普及率较低,因此根据昆虫学证据推断PMI 的方法之前没有大范围推广。2020 年5 月司法部印发《法医类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司规〔2020〕3 号),才正式明确了法医昆虫学方法可以作为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司法鉴定的技术手段。该文件的颁布,使昆虫学证据终于能够合法有效地用于法庭审判阶段,法医昆虫学研究和应用也必将迎来新一轮高潮。但是,法医昆虫学要推广普及,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嗜尸性蝇类各虫态的种属鉴定。本文综述的各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方法各有优劣,配合使用才能优势互补。随着近年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等智能算法的兴起和蛋白质谱、二代测序技术的逐渐普及,嗜尸性蝇类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方法必将更加精准,届时近缘种的鉴别难题也有望得到突破。此外,表皮碳氢化合物差异用于嗜尸性昆虫分类鉴定近年来时有报道[129-133],这类研究从生物化学角度入手,为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定提供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外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形态学法医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法医的正义之路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科学神探,真相即将揭开
生物链
女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