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眷守故乡 朴素情怀

2021-08-19云露

当代作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乌兰夫三宝祖辈

每逢回到家乡即会去拜访我的堂兄哥再平,他那一口浓浓的土默川话、憨厚淳朴的微笑,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亲情,现在他是生活在故乡的唯一亲人。

再平哥全家(左侧三位)和我们兄弟姐妹合影   位于土默川平原腹地的塔布子村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生息之地,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我家先人结束了经年累世的游牧生活而定居于此,至于在這个村庄生活了多少辈人,后人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村落因为我家祖先的最早定居而逐渐形成的,从乾隆八年(1743年)户口地的划分,我家已在旗户口册档中载有先人名字,即是土默特左翼五甲四佐下的一户普通的蒙丁。塔布子村西南安葬有祖辈的一大片坟茔,记忆着祖辈们在此繁衍生息。   过去,在村中,我们家族人口众多、聚族而居于村之西,即是蒙古人居住的南营子,亲戚之间土房相连,一个家族的人既是亲人又是邻居,父辈之间既是亲人又是童年的伙伴,这种深厚的感情,是随着人们逐渐融入城市而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这个土默川上的普通小村落,因近代走出了数位内蒙古革命人士而名声远扬。乌兰夫同志回国之后在土默特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家乡塔布子村成为了土默特革命的重要联络点,革命精神强烈影响着家族中的青少年。因此,家族成员中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一批共产党的革命志士们带领着我们家族中的年轻人离开了故乡,历经艰辛、突破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当时这是一条未知之路,但是多是本族革命人士引领,因此多少有些顾虑的大人们还是深信这条路不会错的!    事实上,奔赴延安的亲人中只是家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亲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他们留守在了故乡,过着像祖祖辈辈一样普通人的生活。

再平哥的父亲云三宝就是这未能成行中的革命青年之一,他是我父亲的三哥,他忠厚、善良、淳朴、讷言,有着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质朴秉性,当时爷爷因凭病早逝(我父亲年仅11岁),祖母悲伤之余,辗转反侧,最终只得挥泪允准年幼的父亲出走延安。因此,败落的家中,还是需要有人维持家业,三宝伯父遵从祖母的嘱托未出走延安,留下来了照顾孀母,维系破落的家业。   1939 年阴历七月十五,第一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从家乡启程,身着伪蒙古军军装的三宝伯父护送了包括我的父亲在内等二十三名蒙古族革命青年一程。望着渐行渐远的队伍,他停滞了许久,多么想与这些青年们一起同行啊……据云曙芬姑姑回忆,1939 年夏,第一批去延安学习的青年送走之后,贾力更、勇夫代表党组织,为未能成行的青年们送来了学习用具,组织他们成立了抗日小组,巧巧、赛亨、玲玲、三宝、高高、三宝、旺旺,他们一起神秘地谈论着延安、毛泽东,谈论着八路军里有男兵、女兵……这些提及的名字均是与我伯父、父亲年龄相仿的亲人,由此,我们可知道三宝伯父他们这些留守在家乡的青年是多么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继续战斗在家乡,不愿做亡国奴!然而,若干年后,三宝伯父和他的后人却成为了家乡最忠实的守护者,守卫着祖辈繁衍生息的热土、坟茔,顶立着云家在这个村落中的人们。

幼年时候,经常听家族中的长辈们传颂着:庆春(即乌兰夫乳名)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特别重视祭祀祖坟,据说他在家乡生活、解放后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每年清明节都会亲自回村祭祖。

1987 年夏天,乌兰夫率中央代表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四十年大庆,他特意要求回到了家乡,时任村书记三宝伯父,陪同乌老,首先祭奠了祖坟,他那挥洒白酒祭祀的情景,在人们当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如今,在村中,看护、祭祀祖坟、记忆祖辈的历史诸多事务已由再平哥继承。每逢清明,他就早早地在坟园等候亲人们,并且亲自带领他们走到坟地中去祭拜先祖,并且一一给亲人讲述祖辈们的厚徳善行、旧年轶事。

家人2020年夏天回故居和堂兄云再平合影(右一)   解放后,亲人们多通过考学、参军,离别了故乡,迁徙到了城市生活,家族人口村中逐渐稀少。但是故乡的情怀依然牵挂着我们这些后人,因为这里是家乡,祖辈生息的地方,现在家乡只留下再平哥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他默默无闻地守卫着这片祖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   近些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偏僻的家乡中间穿通了新公路,道路两旁安设了漂亮的路灯,这个曾经全是土房的古老村落改换了新颜,乌兰夫故居得到了修缮,塔布子村亦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一个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再平哥和姐吉(土默特蒙古语:嫂子)被吸纳为管理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哥哥是普通的临时工、姐吉是保洁员。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外在工作的称呼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更看重地是能为故居工作具有天然的亲情和职责。他们却发自真心地爱护故居,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每逢有游客造访想了解村中往事,再平哥便娓娓讲述起了家族的历史和乌兰夫同志的革命经历。   现实中,我不能回避地与再平哥谈及他的家庭现实生活,他说能做一名守卫乌兰夫故居的工作人员,已经很知足了,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却是我们自己家人份内的职责,除了工作外还有一份亲情在其中,这些收入已经够养家,不然他也要进城里打工了……这些朴实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的亲人就是如此的知足,对待生活、名利并无奢求,平平淡淡即是一种满足。在十年前,再平哥通过节俭积累盖起来了砖瓦房,才结束了祖辈世代留下了的四间土坯房的居住历史,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一切均是普通百姓的生计路径。然而他眷念亲情,每逢腊月,他就会冒着严寒带一些家中做好的炸糕等家乡食品辗转换乘多次班车,给我带进城里。

再平哥,继承了家族中祖传的温厚、善良、淳朴,却又低调、不善奉迎的秉性,成为了村里乡亲们,公认的较有威信的人,因而被选举为村委员,继续在家乡树立着一个古老家族的德性,为村民事务谋福利,继续传递家风中的宽厚情怀、众善奉行。

他朴实地践行着父辈传承的人生哲学,深知“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社会现实,他不会因有富贵亲戚去巴结迎奉,更不会因为父辈对于革命家庭的贡献而拿去宣扬,去交换一些现实的利益,而是默默地守卫者故乡的家园、祖辈坟茔,无论何时何代,这个村落中的古老家族还是要继续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在村中守望着太阳东升西落,依旧重复着祖辈的生活轨迹。

再平哥仿佛是家乡一盏明灯,他默默为我照亮了对祖辈足迹的追寻之路,每逢想到家乡,就会想起他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远远地向的亲人们挥手!

作者简介

云露,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多次参加全国公安系统及区内外朗诵演出活动和音频文件的录制,并担任各类活动的现场解说,被聘为呼和浩特市读书推广形象大使、内蒙古室雅蘭香文诗学社指导老师。在第四届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中参演并导演的情景朗诵剧《满天星》荣获节目金奖和最佳导演奖。作品散见《人民公安报》、《内蒙古党史》、《内蒙古公安》、《诗中国》等报刊。多次荣获内蒙古政法委评出的好新闻奖和优秀编辑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猜你喜欢

乌兰夫三宝祖辈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中药急救“三宝”
家有三宝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历史的丰碑 艺术的佳作
“岑溪三宝”有真味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写人有“三宝”
乌兰夫:“蒙古王”单刀赴会解决一个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