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景观的柔性设计策略研究
2021-08-19赵婷婷丁山
赵婷婷 丁山
关键词:社区 康复景观 柔性设计 设计策略 景观设计
一、相关概念
(一)社区康复景观
1.康复景观。源自兴起于美国等国家的“康复花园”一词,其服务对象多为受疾病影响的人群,是一种具有治疗和康复能力的景观类型[1] 。康复景观与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存在关联,属于多学科交叉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约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说康复景观的服务对象范围已呈现扩展至全民的趋势。可见,康复景观的概念已经从起初医疗养老环境的疗愈属性拓展至景观设计促进公共健康的社会属性[2] 。参与景观互动能够刺激病患的感官,增强其认知能力,同时有助于全身活动与协调发展,因此康复景观营造对于亚健康人群恢复具有积极作用[3] 。与此同时,康复景观营造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律性、增进社会团结、降低犯罪率等。
2.社区康复景观。在景观设计中,一般分为三个尺度空间,即“城市——区域——社区”,其中社区为最小单元,同时也是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的缩影。加之COVID-19(2019冠状病毒)的袭来,需要减少人群流动进行疫情防控,人们所处社区则成为高度使用的尺度空间,社区健康关乎全国民众的健康,因而社区康复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社区作为基本载体进行讨论,着重聚焦到社区康复景观设计的策略研究之上。
(二)柔性设计策略
1.控制论。诺伯特·维纳提出的控制论思想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基礎是掌握信息,所述控制同时依靠信息的反馈来实现这一过程。景观设计中的信息就是传统社区景观的问题现状,景观设计师根据这些信息的反馈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制订一系列作用于动态系统——即社区景观空间的景观策略,从而起到改善整个系统发展的作用,即“控制”动作的完成。
2.柔性设计。属控制论中的一种,“柔性”提倡设计景观空间时使用新的技术、方法,以恢复整个景观空间的灵活性或弹性能力为目标,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若泽·贝朗认为,柔性设计强调通过一组特定的规则来实现设计目标,其应对的是需求的变化,亦或是信息的变化。在社区中,人群的需求会随着时间进程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力发生变化,例如COVID-19的袭来,导致传统社区景观的问题现状(信息)屡见叠出,因此社区康复景观的营造以及柔性设计策略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3.柔性设计策略。指一组具有灵活性或弹性的设计策略组合[4] 。应用到社区康复景观上可以:
(1)维持整个景观系统的稳健性;(2)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预测景观要素的空间发展状态并对其加以控制;(3)保持景观空间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和冗余性,可使景观系统更好发展;(4)面对自然灾害和景观问题的来临,系统可自行变通和应对[5] 。
二、传统社区康复景观现存问题
由于社区是由个体组成的基本单元,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多维度且错综复杂的,概括来讲,我国传统社区康复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景观元素分布失衡
1.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往传统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营造手段已不再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功能空间的分布需要做出改变。疫情状态下需要减少人群大量聚集,因而传统的社区内设置大型集散广场的手段不再适宜;传统区域规划中慢行步道大都设置在社区周边的中小型公园内,社区尺度的慢行网络往往搭建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内亚健康患者,尤其是弱势群体(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的锻炼和康复。
2.植物配置不合理。植物种类选择上,季相搭配层面缺乏色叶植物的种植,颜色过于单一,易于引起患者视觉疲劳。现存社区内大多种植单一乡土树种,缺少外来引种的搭配,整个植物生态系统缺乏活力,导致患者的环境体验感较差[6] ;其次,缺少具备康养疗愈功效的养生保健植物的种植,无法应对全民亚健康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现状;植物种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例如路缘地带的植物有带刺或携带毒素等不合理现象存在,且无明显的警告提示,对于弱势群体及其不利。
3.公共基础设施单一,缺乏吸引力。现状社区中,儿童、老年人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设施的安全性及设计创意性往往更需要引起重视[7] 。
4.铺装不合理。传统老旧社区多为大量硬质铺装,视觉上显得空间较为单调,同时会导致积水问题的出现;大面积浅色地砖的拼贴还会由于太阳光反射,导致社区局部气温较高,对患者出行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外部环境舒适度体验感较差。
(二)防御机制缺失
景观设计策略应该具备预见性和前瞻性,以应对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或自然灾害。考虑到我国目前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在社区康复景观规划初期,更应考虑到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可能,防御机制可在突发状况发生时紧急启动,以有效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程度。针对COVID-19可制订一系列社区康复景观应急策略,以缓解并降低因为疫情带来的对公众心理、社会经济和社会治安的伤害。在防御机制下,社区通达性好、临时隔离或救助场地的预留以及智能系统的增设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方面。而传统社区景观空间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社区道路灵活性不足。疫情状态下,社区道路通达性差,会大大影响紧急医疗救援和急救物品的快速调配,直接导致对患者的救治效率降低;(2)缺乏临时隔离或救助场地。传统社区景观空间往往缺乏用于应急事件的场地设计,可增加用于临时隔离或救助的景观场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病房的负担;(3)智能监控系统缺乏。传统的社区公共空间往往缺乏大数据监控功能,智能监控系统的投放有利于对人群进行准确身份识别,同时达到控制人流密度的目的。
(三)社区归属感缺失
社区归属感是居民主动将自己归为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互动的基础上产生对社区的喜爱、依恋的情感 [8]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的人口组成越发复杂,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观念等直接导致社区陌生化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孤岛化。“封闭式”住宅区是我国目前居住性街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区的刚性边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居民来说,围墙将社区与外界隔绝,增加了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时间成本,加之内部不合理设计,营造出社区内部严重缺乏活力的现状;对整个城市来说,社区内部的道路系统因与外部城市交通的脱离,导致城市交通因为缺少支路而常常在干道形成拥堵的现象,从而形成一座座与城市失去联系的“孤岛住宅”。这种较为压抑的社区环境会加剧亚健康人群的病情恶化,尤其对于抑郁症患者、焦虑症、失眠症等患者的影响甚大。
2.情感抽离化。社区康复景观强调根据社区的地域文化、人口组成、居民生理、心理现状等因素展开设计。规划设计上,传统社区景观往往容易忽视社区间的差异化,机械性地将社区景观进行模块化设计,情感抽离直接导致社区归属感缺失。景观元素分布上,社区的刚性边界、单一的植物种植以及互动性差的公共基础设施等都会导致居民形成行为和心理上的隔绝,同时容易引发社交孤独感。有研究表明,居民在社区中所拥有的朋友数量以及参与社区活动频率等对社区归属有积极的影响。然而传统社区景观中情感设计的缺失使孤岛中的居民之间缺乏互动,每家每户都成了孤岛中的“孤独者”,社区中的情感抽离会加剧亚健康患者的生理、心理疾病,为缓解这一现状,社区归属感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
三、柔性设计模式下的相应设计策略
(一)维持系统稳健性
所谓系统的稳健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系统遭受到外来压力和冲击时,不会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常指设计的场地能够为不同人群的不同目的和需求所使用,或者随着时间的行进,该场地具有适应不同需求的潜力。该策略强调设计产物具有适应性,包括景观植物、构筑物、铺装、水景等有形的景观元素以及气候、温度、视线等无形却在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景观元素。针对传统社区康复景观的不合理景观现状,站在维持社区康复景观系统稳健性的角度,景观元素和功能空间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设计产物的适应性。
1.季节适应性。植物是景观效果的主要视觉元素,植物的合理季相搭配是景观可持续的前提,多数研究表明,植物色彩进入视觉感官后,不仅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们的心理情绪,还可以影响呼吸、脉搏频率,缓解身体疲劳、平复内心环境[9] 。可抓住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搭配外来引种以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社区,使整个植物视觉系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10] 。同时植物搭配需注重植被层次营造,使空间布局井然有序[11] ,路缘地带尽量避免选择带刺或携带毒素的植物种类。从而优化社区亚健康患者的环境体验感。景观铺装层面,可根据季节来定位功能,例如对于四季差异明显的北方社区的大片草坪,夏季可用于观赏的同时调节社区小气候,对于患者则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冬季地被植物大多凋零,为提高地块利用率可将其改为天然的户外滑冰场,丰富基础设施种类的同时为萧条的社区带来更多生机和活力,同时可为患者提供交流沟通、愉悦心情的空间场所。可增设
2.景观功能空间的适应性。景观功能空间的设计要适应社会动态的变化,即城市空间随着主次网络的改变(基于社会动态)而改变,体现在社区单元中则表现为,当社区内部动态发生改变时,建筑功能也能够随之适应,如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公共服务建筑与健身场馆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和使用,而整个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则不会发生变化。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适应性。植物选择上,基于全民亚健康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现状,可适当增加具备康养、疗愈功能的植物种类,例如以清热解毒、祛风化痰等功效为主的万年青、沿阶草、秋枫等植物,对亚健康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在社区设置园艺种植池,开展园艺活动(如图1),增加亞健康患者同植物之间的互动性,是康复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其次,可以在社区康复就景观规划中增加绿色功能型空间,疫情状态下,强制隔离政策使得社区居民难以通往周边远距离的中小型公园,因而增加多元化绿色功能型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增加社区尺度的慢行网络,打造用于锻炼和散心的小型绿道,对于亚健康患者的身心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传染性疫情要求减少人群聚集,传统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则需要做出改变,例如以往大型集散广场的设置与疫情防控有所冲突,可在社区康复景观前期规划中改为设计多个小型停留景观空间,并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和植物景观设计等强制性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利用智能监控手段控制人流密度,减少人群聚集现象的出现。
(二)对景观空间的发展进行时间预测并加以控制
该策略涉及到我们常说的第四维度,即时间[12]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其用地性质、居民数量以及生态、经济等在每个时间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可以沿着时间轴线,制作社区发展变化的预测模型(如图2),以在设计初期便对社区康复景观空间发展进行控制。以社区中对植物群落演替的控制动作为例,所有植物都会经历设计初的幼小期到十年甚至百年后的成熟期,可以通过一个可模拟不同变化场景的参数化设计工具,基于社区开发商、景观设计师、使用者(尤其指病患)的共同需求进行展开景观设计,最终选取同一景观节点的不同时间段的呈现状态,对其进行并列对比,根据模型预测最大程度地控制社区康复景观要素的发展动向,从而让植物群落演替的预测性模型得以确定并反馈、实施到社区康复景观实际场地中去。
在植物群落的具体设计中,前期植物幼苗期需要根据康复景观社区的现状条件进行种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演替过程之后,植物幼苗会经历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即适应能力强的植物会生存下来,可以使整个景观系统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表现都是提前预测好的,即设计者通过前期模型预测和干预打造出一个可以自我管理、演替繁殖均无需人为介入的社区康复景观系统。
针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单一的问题,可以在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到提高基础设施适应性的同时,同样可以站在时间轴上,思考未来五到十年的亚健康人群的特点,使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具备人性化、创意感、多样性和多变性,尽最大可能地提高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多样和冗余
多样性是指社区康复景观系统中结构相同而功能不同的多种景观元素,冗余性是指社区康复景观系统中功能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多种景观元素,多样和冗余的目标都是保证社区康复景观系统正常发挥作用并实现其最大效益。
针对社区无活力和情感抽离化问题,可采用细胞型社区空间模式(如图3),即整个社区可以为城市交通、活动提供公共空间,社区内以街区划分的单元呈现围合性与内向性,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又统属于整个社区内管控,即相同结构不同功能的体现[13] 。针对康复景观社区单元中的路网设计,增加其冗余性和多样性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中,其流动性(步行)是基于对社区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而实现,需要所到目的地在可视范围内,使用者才愿意从中穿行,因而正是社区中的冗余支路的开通,重塑了社区的活力,同时为社区中行动不便者提供更大程度的交通便利性。针对社区内水边铺装设计,可选择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几何状生态砖进行水体护坡,一方面满足视觉艺术上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起到水体净化、涵养水源的作用,相同结构具备多种功能的多样性体现[14] ,一定程度上可增加亚健康患者的环境体验感。
(四)面对问题可自行变通
所谓自行变通指的是社区康复景观系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时,会按照原有计划意图进行回应,进而保持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不变[15] 。由此可见,自行变通和适应的前提条件是要明确针对的具体风险种类,以便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在社区康复景观系统中,需要应对自然灾害做出相应回应。例如在地势较低、洪涝多发的地区,社区内的道路系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将极具设计感的廊桥贯穿社区的主要节点区,在晴朗天气廊桥是功能感和观赏性俱佳的构筑物,洪涝来临时则是居民通行的最佳通道。空间、色彩上多变的构筑设计为病患营造较好的视觉观赏氛围,同时增加通行的便捷性。
针对疫情防控常態化现状,可建立防御机制。面对疫情和灾害等问题,社区可以自行启动防御机制,以缓解和降低其危害程度。例如在规划初期,同样延用细胞型社区空间模式,疫情期间则方便对社区单元进行封闭式管理;同时做好应急场所的预留以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基础设施层面则增设智能感应系统,方便对居民进行实时体感检测,同时对场地节点的人流密度进行控制管理。疫情期间同样需要加强社区管控工作,例如对社区内野生动物的安保排查,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的定期消毒以及绿植的养护工作等。正常状态下即非疫情期间,则可适当放宽社区管理模式。
结语
社区康复景观设计属于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柔性设计策略属于一组较为灵活的设计策略组合,目前对于二者的有效结合尚缺乏研究和探讨。文章探索性的将柔性设计策略运用至社区康复景观设计上,围绕传统社区康复景观的共性问题: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景观元素分布失衡、防御机制和居民社区归属感缺失,主要从以下四个策略方向进行讨论:维持系统稳健性、对景观空间的发展进行时间预测并加以控制、保证景观空间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和冗余、面对问题自行变通和应对,从而给出相应的社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也为未来社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