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念对提升教师素养的启示
2021-08-19朱燕平
朱燕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的普及。然而,由于地区间学前教育师资建设良莠不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问题。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革新,而陶行知教育理念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引领。
(一)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科学、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决定学前教育开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面对我国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各项幼儿生活、教育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尚未完全跟上政策调整的步伐,导致许多地区学前教育领域面临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情况,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开展。
(二)树立“行与知合一”的教育理念
知行合一的理念古已有之,陶行知先生将其充分运用和延伸到教育领域中。他认为知识应当符合行动的哲学,先有行而后有知,知识来自行为,是从实践中得出经验的累积和转换运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接受能力较低,难以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知识。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着力于从具体的事物中让幼儿学习相应的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培养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普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学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的信息素养一方面是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适当运用于教学之中的先进理念。
(一)丰富授课方式,扩展课堂范围
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教学技术,能有效运用幼儿园配备的硬件设施丰富授课方式,将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普及科技常识,提升幼儿素质
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信息素养的高低。幼儿具有极高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在科技产品走进大众生活的今天,许多幼儿早已习惯了运用科技产品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方式。学前教育教师对高科技产品的运用能顺应幼儿的学习习惯,以其熟悉的、有声有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而言,教师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幼儿的信息素养。
(三)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趣味
教师对信息技术产品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课堂表现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与教师充分互动,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符合陶行知先生对学前教育从生活中来的基本看法,让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幼儿在“玩中学”的热情。
三、陶行知教育理念对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合了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学家的先进思想,十分贴近中国人的思考和学习方式,对于当今幼儿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应当培养具有科学教育观的学前教师队伍
教育不能囿于当下一城一池的得失,应当看重对幼儿未来的深远影响。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具有“成事不必在我”的思想观念,做好幼儿与社会初次接触、了解的启蒙人和领路人。
1.提高学前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教育象征着树木的幼芽,只有幼芽长好了树木才能更加健壮地成长。因此,幼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学前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幼儿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影响着幼儿对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运用能力。教师只有开放地、多元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促使幼儿熟悉高科技的成长环境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在日后的学习中体验乐趣,怀有热情。
2.确立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师范教学理念
学前教育中更多的是生活教育,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幼儿都能构成学习体验。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同时,还应当注重观察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点,及时与家长沟通,努力开发幼儿的擅长领域。同时,学前教育教师还应当深入分析每个幼儿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平台服务,制订出富有个性化和丰富度的教学方案,设计出更加符合幼儿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的生活课程。
(二)培养“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初入社会伊始,应当由家长准备好较为舒适和统一的环境,避免其因不断转化角色和心理状态而被迫成长的现象。教师信息素养与家庭信息素养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这两方面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幼儿带来的正向影响,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参与。
(三)营造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鼓励、支持、引导作用
教師信息素养能力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重视。一方面,信息技术需要产品依托,而高科技产品的教具在许多地区尚不齐备,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应当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倡导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弥补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分配不均等现状,实现线上资源共享,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实践心得体会
(一)迅速改变自身观念,积极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有助于提高人们有效决策、交流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基础性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和步入社会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诸多理论成果,对当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仍具有指导意义。学前教师应当充分树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幼儿体验学的乐趣,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创造条件培养自身信息素养
重视并熟练掌握网络阅读。在信息化发展的大时代,阅读方式有了以下变化: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熟练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编辑、修改和保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写作。用电脑写作不仅能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而且还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
多媒体日常化运用。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做到会用、敢用、多用。熟练的技术少不了日积月累的操作。教师不需要每节课都精美得像示范课,但是要做到日常水平,不做作、不作秀。
电脑处理事务日常化。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用电脑来做。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加强教学效果,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才能肩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责任。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助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必须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