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2021-08-19薛丽静

幸福家庭 2021年7期
关键词:攻击性小班幼儿园

薛丽静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已经成为家长及幼儿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人们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中常见的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不同,行为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给予准确引导。本文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选取个案研究,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幼儿的行为发展得到合理的引导,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调研对象的家庭背景

本次观察研究中,苏州市某幼儿园小班幼儿共45名,绝大多数都是城镇户口。小班幼儿中有一半不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庭都尽可能给予孩子较好的物质条件,近半家庭的家长都受过高等教育。从班级幼儿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为幼儿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条件。

二、调研对象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幼儿攻击性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或事物性的攻击,另一类则是言语性的攻击。身体或事物性的攻击主要是发生肢体冲突或是幼儿拿着玩具或物件进行攻击。言语性的攻击则主要表现为给他人起绰号或是嘲笑、谩骂他人。根据观察,小班幼儿多以身体攻击或使用工具攻击为主,言语性攻击出现的较少。如小班幼儿经常会为了争夺一件玩具而向同伴做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三、调研对象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自身原因

小班幼儿由于刚进入幼儿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感到陌生,极度缺乏安全感。3~4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反抗时期,当幼儿的需求没有到满足时,就会引发一些攻击性行为。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随意对别的小朋友甚至教师动手。部分幼儿在游戏中由于缺乏交流经验,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往往会直接动手解决。

部分幼儿为了寻找存在感,会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吸引教师和其他人的注意,从而达到被关注的目的。另外,幼儿之间因为身体高矮胖瘦的差异,身体弱小的幼儿在受到嘲笑和讥讽时就会通过武力证明自己的力量。

(二)家庭方面

小班幼儿大多数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老人家更加疼爱孩子,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竭尽所能地满足幼儿,在行为习惯上也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态,不仅性格霸道,行为也比较偏激。有一位小班幼儿的家长因为其年龄比正常的育龄父母大,属于中年得子类型,他的孩子每次来到游乐区,都不管其他幼儿的情绪,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无论玩具是否在别人手里或游戏的地方是否有其他幼儿正在玩耍,都完全凭着自己的意愿随意抢夺或进出。或许幼儿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其家长的态度却也是放之任之。即便教师前去与这位家长沟通,其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反而认为幼儿的行为很正常。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家长的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过分宠爱就会成为溺爱。幼儿认为只要父母允许的就是对的,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养成错误的习惯。当幼儿走出家庭时,只要欲望没能得到满足,就会以消极的态度用攻击性行为处理问题。

(三)社会方面

社会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场所的影响,二是传媒的影响。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住地,后来孟子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这个故事说明了环境和人的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幼儿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关键期,不同的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四、调研对象攻击性行为的改善方法

在观察期间发生的78起幼儿攻击性事件都及时得到了教师的引导教育。从处理事件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類:一类是教师主导型,另一类是幼儿主导型。在处理的78起攻击性事件中,教师主导型处理的攻击性事件70起,幼儿主导型处理的攻击性事件8起。因此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改善及处理上,以教师主导型处理为主。

(一)教师主导型

这类教育方式在小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都是在事件发生后教师直接将攻击的幼儿隔离开,再通过言语调解的方式教育事件双方的幼儿。如在游戏中因争抢积木而引发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要迅速将双方分开,并进行教育,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道歉。或者转移两个幼儿的注意力,调适幼儿的心情。例如,在音乐活动中,两个幼儿因为抢椅子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教师通过拉着两个幼儿围圈跳舞,转移幼儿的不良情绪。

(二)幼儿主导型

对于攻击性事件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就是幼儿主导型,即在事件发生后,教师将事件处理的主动权交给当事的双方。这种类型在小班比较少见。例如,在角色扮演中一一穿着有尾巴的服装,小万一直去碰一一的尾巴,引起了争吵。于是,教师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小万穿上有尾巴的服装,换位思考,引导小万主动向一一道歉。

五、思考与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家里父母能够相敬如宾,对待长辈尊孝守德,那么幼儿也会像父母一样。如果父母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幼儿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父母应避免在家庭中拳脚相向、摔盘砸碗等行为的出现,特别是当着幼儿的面,言谈举止都要担负起父母应尽的责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网络资源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仔细筛选,为幼儿提供健康的网络资源。近年来火爆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动画片,其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和价值观并不适合幼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曾评论了这两部动画片,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和低俗语言的问题。

(三)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幼儿对外界有陌生感,所以常常缺乏安全感。家长要在忙碌的工作后抽出时间陪伴幼儿,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幼儿教育虽然属于集体性的教育,但是幼儿教师要适当容许幼儿的不良情绪和哭闹,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有在家的感觉,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依赖,提高安全感。

(四)强化教师的教育引导

透过班杜拉的理论,可以看到模仿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正面榜样和典型,让幼儿模仿典范。教师要严格要求和约束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在幼儿群体中树立教师的威严和威信。这样,即便是幼儿之间产生了矛盾,也会细心听教师的调解和劝解。另外幼儿园也要强化“感染”式的教育,如通过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营造文明、礼貌的幼儿园校内文化氛围,利用壁画或宣传图感染和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此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面对脾气暴躁的幼儿,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加以引导,及时引导幼儿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这样才不会在幼儿的心灵中留下伤疤。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为了幼儿的健康发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通过多角度观察分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纠正策略。教师不仅要从行为上纠正幼儿的错误或习惯,还要从心理上引导幼儿文明、守礼,以此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塑造健全的人格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攻击性小班幼儿园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我爱幼儿园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