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
2021-08-19陈晓伊
陈晓伊
在幼儿园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区域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探索能力及活动兴趣。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课程中,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自理能力选用安全、合适的操作材料,在增加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
一、幼儿园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区域活动的发展现状
(一)过度使用活动器材,忽略自然材料的使用
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园相关教育工作者逐渐将教育重心放在幼儿的超前学习上,有些幼儿园甚至在小班课程中加设了学习汉字课程,忽视了当前幼儿释放天性、积极探索的重要成长过程。在进行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通常依赖活动器材进行活动,忽略了对身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自身探索能力的发展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设计单一,缺少自主创新
当前,部分幼儿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在区域活动设计过程中,通常只是运用现有的活动方式组织区域活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区域活动枯燥无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区域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发现并搜集身边的自然材料,根据自身专业知识与自然材料种类,设计激发幼儿兴趣的区域活动项目,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及活动参与感。
二、搜集自然材料的种类
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應当对自然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辨别,选用幼儿感兴趣的、色彩相对比较鲜艳、特点鲜明的自然材料进行区域活动课程设计,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自然材料搜集过程中,可以选用季节性特点较明显的自然材料,比如春季的毛白杨花絮、夏季盛开的野花、秋天饱满的稻穗以及冬天飘落的雪花等,让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独特魅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参加的活动兴趣,增加幼儿的积极性与探索能力。
三、搜集自然材料的方式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自然材料搜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然材料的搜集。例如,教师可以在夏季带幼儿去操场或附近的公园进行游戏时,设定自然材料搜集环节,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人找到五片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树叶交给老师,这样既能增加幼儿的审美认知,同时也对自然材料进行了有效搜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挥家长的力量,及时与家长沟通,并通过家长与幼儿的亲子活动来搜集自然材料。例如教师可引导家长周末时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努力,在小河边找形状特殊的小石头,让幼儿带到学校,这样既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幼儿的家庭归属感,同时又成功搜集到了自然材料。
四、自然材料的有效投放方式
(一)从“拿来即用”转化为“择优录用”
在众多自然材料的选择中,教师应当对所有自然材料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筛选,通过鉴别自然材料的安全隐患、卫生因素、创造空间,对自然材料进行选用。例如,教师在准备树叶印染区域活动设计时,应当选择一些相对较大且叶脉纹路相对粗壮清晰的树叶,以确保最后的印染效果,并且在树叶搜集完毕后及时将树叶按压平整,避免幼儿在活动操作时出现树叶卷曲的情况,影响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情绪。又如,教师在准备石头作画区域活动设计时,应当对一些特征较为明显的石头进行绘画预想,并且在活动进行时引导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按照石头特征进行绘画,在增加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从“追求外用”转化为“目标引领”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自然材料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活动课程的质量。但并非自然材料投放越多,活动质量就会越好,自然材料投放过多可能会导致幼儿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幼儿的活动参与程度。故而,在投放自然材料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材料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对自然材料的消耗数量,最终投放合理数量的主体材料与辅助材料。
例如在“豆豆发芽”这一区域活动进行时,教师可以将班级里所有幼儿搜集到的豆豆集中种植在同一环境中,观察豆豆不同的生长阶段,在活动初期,幼儿出于好奇心会积极参与活动,但久而久之,幼儿便失去了对豆豆观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年龄层次为幼儿设置不同的活动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手种植豆豆,提升每个幼儿的活动参与感,让幼儿对自己亲手种植的豆豆进行持续观察,一旦发现豆豆发芽要及时与大家分享。此种活动方式既有效提升了幼儿在整个活动期间的参与感,又增加了幼儿的自身成就感,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也体现了目标引领的良好带头作用。
(三)从“倾囊而用”转化为“层次分化”
教师在为幼儿区域活动准备自然材料时,针对众多种类的自然材料应当采取分类投放或分层次投放,使活动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在区域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并根据幼儿活动进程有梯度、有层次地投放自然材料,通过适当增加活动难度,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分豆豆”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选择赤豆和大米两种自然材料作为活动材料,告诉幼儿如何区分两类种子,在幼儿们了解了两类种子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区分后,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绿豆,引导幼儿对三种材料进行区分。在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精神的同时,加强幼儿对生活常识的理解程度。
(四)从“单一使用”转化为“交互使用”
由于自然材料的损耗较大,且一些素材较好的自然材料通常季节性较强,故而在自然材料的日常搜集及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考虑如何让自然材料保鲜并发挥自身最大价值。教师可通过区域活动环节改变其自身性质以及作用,实现一物多玩、一物多投的自然材料使用方式,让自然材料重获生命。
例如,在秋天来的时候,各种形态颜色的落叶成为幼儿日常玩耍的自然材料。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室外活动时,幼儿通常会寻找很多树叶并问教师树叶的种类以及美观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树叶的保存。在进行树叶印染活动后,教师可以将印染的树叶进行再加工,引导幼儿开展树叶书签制作活动,实现一物多玩、一物多投的自然材料使用方式。
(五)从“生活垃圾”转化为“变废为宝”
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废旧物品,教师应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当前年龄阶段幼儿的思维特征,将一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并且创设相关区域活动主题,与幼儿一起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在有效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升幼儿废物利用的良好观念。
例如,教师可让幼儿在家中搜集干果壳,包括核桃壳、开心果壳等带到幼儿园来,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干果壳创作活动,通过对核桃壳的再加工,让幼儿在核桃壳上面涂上草莓的颜色,并用黑色的笔在“草莓”上画上种子,将教师课前准备的无纺布叶子用胶水黏合,最终将核桃壳这一生活垃圾成功变成一个草莓挂件。活动中,幼儿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动手制作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其创作劳动成就感。
综上所述,有效利用自然材料可以使幼儿园区域活动类型呈多元化,增加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带给其更多的快乐以及成长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回忆。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经过自身仔细探究发掘,联合幼儿周边力量,为幼儿创建新颖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区域活动,并引导幼儿开展大自然探索活动,提升自身探索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前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