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自行车的秘密
2021-08-19顾艳
顾艳
缘起:我买新自行车啦!
一天早上,涵涵和晨晨交流自行车的话题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着自己的想法:“电瓶车充满电就能开了”“自行车的轮子转起来就能动了”“我想在木工区做一辆自行车”等,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自行车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开始了“自行车的秘密”探索之旅。
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让幼儿围绕“如何制作自行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区域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活动脉络:
(一)自行车大调查(结合实际生活,链接已有经验)
(自行车有哪些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自行车运动的原理是什么?)
(二)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的自行车是什么样的?制作所需的材料有哪些?数量是多少?)
(三)小小工程师
(经验与技能的整合)
关键经验:
(一)自行车大调查
好奇心、探索、观察、讨论、符号记录、语言表达、同伴交往、调查。
(二)小小设计师
做计划、协商、比较、数量关系、逻辑思维、同伴合作、设计。
(三)小小工程师
动手操作、使用工具、测量、比较、反思与调整、解决问题。
一、自行车大调查
(一)自行车有哪些部分
孩子们对自行车的讨论仍在进行中,在讨论自行车上有什么的时候,有孩子建议可以观察一辆自行车。于是我们来到幼儿园的骑行区,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提议下,孩子们把自己观察到的零部件记录下来,并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同研究自行车的组成。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了解到自行车主要由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25个部件组成,这些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货物的重量最大;链条和齿轮是让自行车动起来的主要零件;把手是为了控制方向的。
(二)自行车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当孩子们一一介绍自己的零部件调查清单时,个别孩子对“为什么自行车的链条连接的是后面的轮子和脚踏呢?”产生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孩子们共同探究。
通过观看自行车运动原理的视频后,孩子们了解到原来自行车运动的原理和陀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惯性产生的,后轮动了就推动了前轮,所以自行车就动了起来。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实物自行车激发了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同伴的影响下,其他幼儿的探究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大家对自行车的组成和运动原理产生了浓厚興趣。幼儿通过观察自行车并记录结果,利用家长资源共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记录和分享结果时,幼儿利用简单的符号、图画等表示观察结果,幼儿的观察能力、表征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当幼儿出现问题“前轮和后轮没有连接为什么可以一起动”时,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支持者,通过引导式提问鼓励幼儿再次实验并观察,这种开放式并带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能推动活动的继续开展,鼓励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反思中调整,同时鼓励幼儿借助家长资源、网络资源推动活动的继续推进。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
当孩子们通过调查记录和网络视频的方式了解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与运动原理后,几个孩子又有了新想法。
晨晨:“我想去木工坊做一辆自行车!”
小智:“这个想法很不错哦,要不我跟你一起做吧!”
晨晨:“好呀,那我们一起在木工坊制作吧!”
小智:“我来选材料吧!”
晨晨:“我们应该先设计一下我们想要做的自行车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来找材料。”
两人来到木工设计区开始画图纸。当图纸完成后,小智说:“我们去选材料吧!”说完便拿起了三根短木棒。
晨晨:“不对不对,三根太多了,两根就够了!”
两人开始为材料的数量争执起来,教师看到后问:“你们的设计图完成了,那每样材料到底需要多少呢?”两人思考了一下便开始列出材料清单。
小智:“刚刚是你画的设计图,现在轮到我写材料清单了。”
晨晨点点头,便把手中的记录单和记号笔递给小智,晨晨开始计算每样材料的数量,并报给小智:“长方形木条两根、原木片两块、脚踏板两块、钉子、胶水……”小智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完成了他们的材料清单。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设计自行车时,幼儿结合之前的调查和经验,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富有创意的自行车,并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说明幼儿的书写能力发展较好,能用数字、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做自行车的准备工作中,从设计图纸到讨论所需材料,最后自发合作商讨决定绘制材料清单,说明大班幼儿做事越来越有计划性,会用图表的方法来统计。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结合幼儿已有经验鼓励幼儿用图表的方式进行统计,便于幼儿拿取材料。
三、我是小小工程师
设计图纸和材料清单都完成后,两位小朋友开始挑选材料准备制作,他们又开始为分工展开讨论。
小智:“现在我们开始制作吧,我来负责锯木头,这些木头太长,自行车的把手要短一些。”
晨晨:“好的好的,那我来量一量这个把手要多长,我画好了标记,你就可以直接锯木头了。”
说着,晨晨拿起木工区的三角尺量了量设计图上车把手的长度是5厘米,然后在木条上量出5厘米的长度并做好标记;接着又测量了车架的长度,也做好标记,当他发现木条长度不够时,他对着小智说:“后面这些是不需要的,我想用它做自行车的椅子,可是不够了,你把它放回材料筐吧。”
小智拿起做好标记的小木条锯了起来,晨晨则继续测量、做标记,两人各自分工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当所有材料都准备到位时,两名幼儿开始组装,在连接两个车轮时出现了问题。
小智:“这个把手怎么老是掉呀?”
晨晨:“我再按一会儿,看看行不行?”
两人摆弄了一会儿,可是结果并不如意,把手依旧从车轮上掉了下来,于是两人便向老师求助。
教师与之交流后发现幼儿未用木胶固定,便告知其木胶的特性,并鼓励幼儿寻找更为合适的材料。
两位小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工作,小智拿着胶枪将车把手和车轮固定住了,晨晨用钉子把座位固定在了车架上。在连接两个车轮的时候,小智说:“我觉得应该用胶枪,这样更牢固!”
晨晨表示同意,但当他们完成后便发现了问题。
晨晨:“我们的自行车轮子怎么动不了啦?”
小智:“让我来看看,真的哎!”
两人把自己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说:“请你们去观察一下自行车的车架和轮子是怎么固定的呢?”
两人再次观察自行车,发现生活中的自行车很多地方是利用螺丝连接的,这样车轮才可以转动。
晨晨:“可是螺丝不能穿过原木片呀!要不我们试试用钉子吧,我们再做一辆吧!”小智表示同意,于是两人找来清单上的材料准备再次制作。
这次两位小朋友娴熟地将自行车的车身部分全部制作好,当车架与车轮连接的时候,晨晨用钉子连接了两个部分,確实车轮能够动起来了,可是他们又发现了问题。
晨晨:“自行车上是有链条和齿轮的,可是我们的木工区没有,怎么办呢?”
小智:“我们的乐高积木有齿轮和皮筋啊,要不用那个试试?”
晨晨:“我们先把现在的自行车完成吧,还没给它涂颜色呢!完成了之后再用乐高搭一搭。”
小智:“好呀好呀!”
于是两人把木工坊的自行车进行了最后的装饰,一辆漂亮的小车完成啦!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制作环节是幼儿最期待的过程,制作中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加固、用何种工具连接,这些都是幼儿的困扰。面对这些问题,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的方法,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当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开始制作自行车时,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继续支持活动,引导幼儿不断思考与尝试,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当幼儿发现用木胶固定轮子和车架后轮子无法转动时,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实物,通过比较法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幼儿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和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索、动手操作的乐趣。
幼儿在观察“自行车外形—调查自行车结构与原理—设计自行车—制作自行车”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有趣的探究过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反思调整,到最后解决问题,幼儿合作探究、逻辑思维、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在呈螺旋式上升。
教师在活动中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在幼儿遇到困扰需要帮助时,通过增加材料、启发性提问、开放式引导等多种方式推进活动的发展。
让我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造,做一个有心人,抓住幼儿的每一个闪光时刻,跟随幼儿的脚步,共同发展与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华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