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六套中考试卷的试题分析
2021-08-19孙英杰
摘 要:2020年黑龙江省各地市中考共有6套试卷,本文笔者在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考试题评估工作基础上,撰写试题分析,以引导初中物理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中考物理;试题分析;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4-0059-03
作者简介:孙英杰(1976-),女,哈尔滨人,硕士,副研究员,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研究.
1 试题命制亮点
1.1 试题情境创新,考查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有鲜明的教学导向作用
例题1 小智做了一个课前小实验,他把气球放入一个方形小塑料盒中,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鼓起来时,用手捏紧气球口向上提,塑料盒可以被鼓胀的气球提起来,如图1甲所示.随后,他把气球口朝下,松开手,气球带着塑料盒飞向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向地面,如图1乙所示,分析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吹气时,气球鼓起来,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1分),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塑料盒被提起(1分),松手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外喷出,对球外的空气产生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分),对气球产生向上的力,力改变了气球的运动状态(1分),飞向空中,在重力作用下(1分),气球和塑料盒落向地面.
试题评析:
本试题的情境是利用某市教研员倡导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的课前小实验,用气球和空的酸奶盒做的小实验,实验制作的过程简单,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多个知识点.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激发好奇心,并考查了学生基于知识理解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本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水平的选拔性,本题难度0.16.但试题难度分散在各个知识点上,学生不容易得满分,但也较容易入手,可以结合实验情境一个现象、一个现象地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的每一个现象.
本试题能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切实开展好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小实验的开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灵活应用知识解释各种生产、生活、实验现象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
1.2 提高实验探究命题质量,积极考查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
例题2 小智听说电磁铁很神奇.于是,他对电磁铁进行了探究.如图2所示,他将一个条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用一根长度为 10cm 的弹簧将小车固定在墙壁上,并将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表1中.
(1)闭合开关,当电流从电磁铁的A端流向B端时,电磁铁B端是极.
(2)小智是通过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
(3)根据 2、3 两次实验可知,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有关系.
(4)根据两次实验可知,电磁铁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5)根据实验可知,电磁铁只有才有磁性.
(6)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电铃(举一例)等.
答案:(1)N(北);(2)弹簧的伸长量(或小车运动的距离);(3)电流大小;(4)2、4;(5)通电;(6)电磁起重机(合理即可).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定则、电磁铁、弹性等知識,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对科学方法中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等思想方法、实验结论的分析与归纳等关键能力.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表格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实验结论,而不是简单背实验结论,切实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1.3 命题立意于考核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素养
例题3 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75%酒精消毒液成为居家必备用品,75%酒精指100mL酒精中含有75mL纯酒精、25mL 水.小智和小玲利用天平、量筒、刻度尺、小烧杯、圆柱形木棒、小铁钉等器材测量75%酒精消毒液的密度,请你和他们一起实验吧.(友情提示: 酒精易燃、易挥发,使用要注意安全)
(1)小智的操作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是.
A.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酒精的质量m1,示数如图3甲所示
B.将小烧杯中的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酒精的体积V,示数如图3乙所示
C.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
D.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m2
(2)请根据(1)中步骤补全表格.
(3)小玲用刻度尺也测出了酒精的密度,如图3丙所示. ①在圆柱形木棒底部插入小铁钉,使其能竖直立在水和酒精中,用刻度尺测出木棒的总长度l;②将木棒放入水中静止时,用刻度尺测出木棒露出水面的长度 l1;③将木棒放入酒精中静止时,用刻度尺测出木棒露出酒精液面的长度l2;④酒精密度的表达式ρ酒精=(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⑤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常用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答案:(1)CABD;(2)见表3.
(3)④ρ=l-l1l-l2ρ水,⑤密度计.
试题评析:
本题是考查测量酒精密度的实验探究题,试题第(1)(2)两问源于课标和教材中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知识涉及测量质量的天平和测量体积量筒的使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测量数据的读数、记录和密度概念公式的运用,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科学探究能力.第(3)问将教材的课后习题,改为以实验的方式考查对密度计原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课标中“科学内容”中的“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试题命制灵活,注重知识点综合考查
例题4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各接触面均粗糙,物块B足够长).增加物块C的质量,使A、B发生相对滑动,然后保持物块C的质量不变,两弹簧秤示数稳定后,读数分别为F1和F2.
(l)A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等于(选填“F1或F2”).
(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物块B(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3)如果继续增加C的质量,则AB间的滑动摩擦力(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答案:(1)F1;(2)不一定;(3)不变.
试题分析:
试题情境创新.本题考查了课标里科学内容中的“2.2.3通过常见事例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和“2.2.6知道简单机械……”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题目虽然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关系”,实则是一道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改进实验.这类题目学生并不陌生,但从对实验的改造可以看到,本题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实验情境中,把对测量滑动摩擦力方法的改进融入了“二力平衡条件”“定滑轮”等的相关知识,不过度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不过度增加试题难度.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向深入,为学生步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搭建阶梯.
1.5 试题注重分析理解能力综合应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题5 初春时节,新冠疫情来袭,小征的爸爸是一名志愿者,每天结束忙碌的工作后,为了小区的群众安全,义务到小区门卫岗亭值夜班,岗亭里没有暖气,为了给爸爸取暖,小征把家里的电取暖器送到岗亭使用.接通电源工作一段时间后,小征发现电阻丝热的发红,而连接电阻丝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帮助小征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答案:导线与电阻丝串联,电流相等(1 分),导线的电阻远小于电阻丝的电阻(1 分), 根据焦耳定律Q=I2Rt(1 分),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1 分),导线的电阻远小于电阻丝的电阻,导线产生的热量远少于电阻丝产生的热量(1 分),所以电阻丝热的发红,而连接电阻丝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评分说明:其它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试题评析:本题通过创设值夜班的背景引出电取暖器,通过观察到电阻丝热的发红体现电流的热效应.同时,对比电热丝和导线发热情况更进一步明确电路中导体发热的条件.在解答时,考生需要用物理原理、公式等简洁清晰的语言将电路连接、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表达式、控制变量法等多个知识进行阐述,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本题情景来源于生活,符合北方地区生活的实际情况,学生对问题情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运用控制变量思想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核.
2 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极个别试题超出课标要求
比如在考查惯性大小还有对平面和斜面上的多物体叠加情况的受力分析时,有的题目涉及高中深入研究的确定研究对象的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运用,有的涉及高中才学习的“力的分解”的知识,超出了初中阶段的课标要求.
2.2 极个别题目或试题答案不够严谨
知识点不明确:
个别知识点在试题中可以明确表述.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在1654年实施,而托里拆利实验在1644年实施,两者都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后者同时还测量了大气压强的值.
没有遵循科学探究中对数据的分析与论证的原则:
比如要有多组数据才能得出“成正比”或“成反比”的类似的定量关系的结论.课堂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要求学生至少要做三组数据,才能得到成正比或成反比等定量关系的结论,如果只有兩组数据,只能得出类似于“A越大(小),B越大(小)”等定性关系的初步结论.而对中考试题的命制工作而言,对数据的要求只能大于对课堂中的要求,不能低于对课堂的要求.实验探究题的数据为经验型数据,不是真实数据.
实验探究的设计没有遵循科学本质在科学方法方面中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在科学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1]:即应该让学生知道科学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观点,有时候为达到目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如条件控制技术,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也应该使学生清楚:一个实验的结果不能有效证明一个科学论断.在中考试题的命制中更应该遵照科学本质在科学方法方面的这个要求.
有的中考试题在科学探究题的探究过程中,没有注意控制变量.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个问题.物体的大小是自变量(原因变量),像的大小是因变量(结果变量),这个问题的探究按照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应该改变(自变量)物体的大小,控制物距(控制变量)不改变,观察和比较像的大小(结果变量)如何随物体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有的试题确实没有改变物体的大小,就让学生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结论.显然是不符合科学本质的要求.
2.3 极个别试题由于数学运算推导复杂而难度过大
有的题目结合了数学的图像,且题中涉及的已知量、函数关系式和待求量都是用相关的符号表示的,计算和推导较复杂,增大了试题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推演运算能力,且这种复杂的数学公式推演能力是高中物理要强化的能力之一,中考试题中出现不会起到较好的教学导向.
2.4 极个别试题题干叙述的逻辑不够清晰或图示不够规范
试题题干及问题叙述的逻辑应该清晰,便于学生阅读后理解题意.试题插图应该遵循教材中画图的科学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益先.对黑龙江省2005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探究试题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6(06):4-5.
[3]王建辉.新课程改革推动初中物理中考改革--2004年黑龙江省中考物理学科试题评价[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05):16-18.
[4]任少铎.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J].中学物理,2021,39(04):47-49.
[5]朱行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情境类型构建[J].中学物理,2021,39(06):41-43.
(收稿日期: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