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小学前,孩子必须具备起码的时间观念

2021-08-19大鹏

现代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观念家长孩子

大鹏

小学里有严格的时间制度,孩子如果不懂得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有规律地作息,将很难适应小学的规律化生活,也会给父母造成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

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入小学前通常不认识钟表,也不会用一分钟、一小时、一天等概念进行时间估计

4岁男孩朋朋对幼儿园老师说:“明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动物园,河马的嘴巴可大了!”

老师听得一头雾水。原来,朋朋搞混了“昨天”和“明天”。

6岁男孩兵兵煞有介事地对小朋友说:“我爸爸比我大27岁,再过几年,等我长到20岁,就可以叫他哥哥了。”

暑假里,5岁女孩豆豆要求去游乐场玩。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周六就去。今天周四,再等两天。”豆豆点头答应,可是第二天就要求爸爸兑现诺言。她不听爸爸的解释,认定“两天”就是“第二天”。豆豆哭闹了好久,她认为爸爸食言就是不爱她。

类似与时间有关的笑话在幼儿园、家长微信朋友圈几乎天天有新花样,说明学龄前的孩子对时间没有清晰的概念,对时间的感知尚处于模糊状态。

但是到了小学,这样的错误就不再是笑话,而是麻烦了,因为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管理制度许多是以时间为标识的,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十分必要。

生活中,学龄前孩子做事磨蹭是普遍现象:起床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催几遍都不肯下床,一吵就哭;吃饭慢慢吞吞,一口饭含到嘴里,半天不往下咽;做手工三心二意,东瞅瞅,西看看,吃吃零食上上厕所,似乎在消磨时间……

为什么学龄前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的建立和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间与空间都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属性,人们要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它的空间变化,而且要认识它的时间变化。所以,时间观念的建立和时间概念的掌握是孩子掌握各科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相对于空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更难一些,因为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无穷的过去直到无穷的将来,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具备直观、形象的性质,孩子无法对它有感性认识。因此,在学龄前阶段,孩子的时间观念处于不准确、不稳定的状态。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入学前通常不认识钟表,也不会用一分钟、一小时、一天等概念进行时间估计。

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建立时间观念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完全可行。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心智发育水平较低,确实难以搞清楚星期、天、分钟的区别,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到了五六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准确,而逐渐增多的学习任务为他们感知时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要求他们掌握起码的时间管理技巧。有需要就有动力,孩子在入学前一年建立时间观念正当其时。

建立时间观念,不仅是搞清楚时间概念和时间关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把握和支配能力,目的是让孩子做事有条理、主次分明,懂得合理地使用和分配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该做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上学迟到、早退,一定会影响其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及性格发展等。所以,家长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孩子是在生活经验范围之内感知时间的,因此,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日常生活经验对学龄前孩子时间观念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有先有后,主要是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在家长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时间概念孩子先掌握,与生活经验相距较远的时间概念孩子后掌握。

家长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育者,所以,家长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第一责任人。顺应孩子对时间的认知规律,家长应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第一,认识时间单位。

首先,家长的引导工作要循序渐进。对学龄前孩子来说,较容易掌握的时间单位是天、星期、上午、下午等。对于较小的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月、年、世纪等,则较难理解,因为超出了孩子生活經验的范围。

其次,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时间单位,家长要有意识地提示孩子注意不同时间的长短。例如,当孩子早晨起床穿衣时,可以提醒他注意时间:“你今天穿衣服用了3分钟。”公交车来了,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我们等车用了5分钟,坐车估计要用半小时。”晚饭后带孩子散步回来,要告诉孩子:“我们刚才散步用了45分钟。”在家洗衣服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计时。这些有趣的活动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让他逐步认识并掌握时间单位的使用方法。

最后,对于较短的时间单位,家长也可以尝试性地让孩子体验,比如告诉孩子“滴答”一声是1秒,嚼一下食物大约也是1秒,等等,但不必苛求孩子理解。

较长的时间概念如月、年、世纪等,可以等到孩子入学以后再让他理解。

第二,给时间定向,理顺时间关系。

给时间定向就是让孩子理解时间的顺序,知道过去、现在、将来的相互关系。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时间的标准点就是今天,对于时间的计算,都是从今天开始的,所以,家长引导孩子认识时间定向和时间关系也应从现实的今天开始。

家长要经常告诉孩子,今天是星期几,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从事任何活动都可以顺便提到现在是几点,比如:“现在是中午12点,正是开饭时间。”“现在是晚上9点,该讲睡前故事了。”

家长要在家里准备可以做标记的纸质日历,经常让孩子指出今天的日期、今天是星期几。如果准备在周末带孩子进行某种活动,可以提前让孩子在日历上找出要进行活动的日期。时间是无形的,但至少可以用有形的标记使其“可靠”一些。对孩子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重复问孩子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上幼儿园,上午几点上课,中午几点吃饭,下午几点回家,晚上几点睡觉等问题,目的是让孩子体会一天的时间过程。一般来说,孩子掌握白天和黑夜、上午和下午等概念容易些,其次是日、星期、月、年,最难掌握的是几点钟。

在孩子的时间观念中,可预测性相当重要。比如,家长带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出门去幼儿园,要告诉孩子下楼需要几分钟,几点可以到达幼儿园,还可以向孩子保证下午几点去接他。这种对时间的预测,其实是让孩子感受未来的时间。如果这样的预测相对固定,就算孩子不能从钟表上辨识钟点,时间对他而言也具有预测性,如大概什么时间该用餐,什么时间可以玩游戏等,以后每到固定的时间,他的脑海就会条件反射地浮现大概的活动内容。在有了预期时间的心理后,孩子会变得安静许多,内心也更有安全感。

第三,认识钟表。

家长可以用卡纸制作钟表模型,用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向孩子演示时间的变化,继而让孩子认识3点、6点、9点、12点等容易记住的图形,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当孩子基本认识了钟表,家长可以购买节拍器、沙漏等时间类玩具,让孩子利用钟表计算时间,如节拍器摆10个来回是几秒,沙漏里的沙几分钟漏完。玩这类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练习读表计时,让孩子理解时间是匀速流动的,但可以做不同节奏的事。丰富孩子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帮助孩子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逐步建立起基本时间观念。

“1分钟能干什么”挑战赛这样的家庭游戏,其实是对小学课堂的模拟,既能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也是对孩子注意力、自信心的锻炼,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在孩子入学以后看到效果

在孩子入学之前的那个暑假,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强化时间观念的训练。

第一步,让孩子感受“1分钟能干什么”。

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一项活动,如写字、朗读、数珠子、拍球等,用计时器计时,看孩子能在一分钟时间里写多少个字、读多少个字、数多少个珠子、拍多少下球。

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体验1分钟的长短,继而把隐性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第二步,举行“1分钟能干什么”挑战赛。

当孩子对1分钟能干什么有了基本概念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加快做事节奏,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数珠子更多、拍球次数更多。这样的比赛,目的是让孩子感知做事效率,以做事更快为荣。当孩子发现只要努力就可以在1分钟内做更多的事,就会懂得珍惜时间了。

第三步,在更长的时间段里集中注意力。

“1分钟能干什么”挑战赛对四五岁的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当他们乐此不疲的时候,家长可以适时加码,让孩子体会“3分钟能干什么”“5分钟能干什么”“10分钟能干什么”,紧接着可以举行各时间段的挑战赛。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起床穿衣服、叠被子、洗漱、系鞋带、准备书包等基本技能列入挑战内容,为孩子入学以后快速整理内务做准备。

以上游戲式的训练,目的是把孩子训练成眼快、手快、嘴快、反应快的高素质小学生,修正做事拖拉、懒散、迟钝、无条理等坏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有条不紊的快节奏生活习惯。

这样的家庭游戏,也是对小学课堂的模拟,既能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也是对孩子注意力、自信心的锻炼,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在孩子入学以后看到效果,比如课堂注意力更集中,做作业更讲究效率,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当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做事磨蹭时,家长往往会催孩子:“快点快点,要迟到了!”“快点快点,来不及了!”其实,这样的催促几乎是无效的,因为“快点”是一个极其不明确的要求,带给孩子的只有盲目的紧迫感。正确的催促方法是客观陈述:“宝贝儿,5分钟内我们必须出门,否则就来不及了。”“宝贝儿,你看墙上的时钟,当分针走到6的时候,我们必须下楼,不然我们会迟到的。”

在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时候,家长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家庭生活是成员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如果家长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打游戏,不吃早餐,那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认为家长逼迫自己具备时间观念是一种虐待。如果家长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那么孩子就会乐意配合家长的训练,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观念家长孩子
钓鱼的观念
家长错了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