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经常丢东西,关键在于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021-08-19云燕

现代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刘女士物品行为习惯

云燕

孩子丢东西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但常见的现象未必正常,特别是如果过于常见,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姐妹俩天天在学校丢东西,家长起初不在意,最后被逼得抓狂

刘女士有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一年级。同时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让刘女士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经常顾此失彼。

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刘女士能理解,但近来她越来越抓狂,因为两个女儿经常在学校丢东西,而且“经常”的频率高得离谱:“这俩孩子丢东西丢得有点不正常!铅笔、签字笔每天都会丟好几支,橡皮、尺子总共丢了几十个,英语课本上学期找不到了,只好买新的,前几天又丢了《道德与法制》课本。对了,红领巾丢得最邪门儿,我总共给她俩买了三四次,每次10条或20条,每条戴不了几天就丢了,现在家里的存货快用光了!”

小学低年级孩子丢东西是常见的现象,但“常见”的现象未必正常,有必要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矫正。

经常丢东西的孩子,家里往往不整洁,常用物品摆放杂乱无章,用完随便乱扔,需要再次使用时找不到,而“找不到”,其实也是一种“丢”

为什么小学生会经常丢东西?让我们从人的大脑结构说起。

人的大脑从胎儿期就开始工作,它一刻不停地生成神经元,建立神经元网络,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决策,十分辛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腦就要寻找省力的方式:建立习惯。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大脑深处,有一个叫基底核的神经结构组织块,与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紧密相关。基底核将经常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这样,大脑就不用再思考这些简单的行为,比如走路、选择吃什么,人就有更多的脑力来做更重要的事。习惯一旦被嵌入了大脑,行为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其实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出于习惯。成人在几十年大量重复的行为中,早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习惯,仅凭下意识就能够做到的自动性行为,比如怎样挤牙膏、刷牙先刷哪边、挂毛巾是否折叠、出门时检查是否带了钥匙等,我们一气呵成做完这些事,根本不需要思考,事后也想不起具体细节,因为它们压根儿“没过脑子”。

孩子与成年人的大脑在工作方式上是不同的。12岁之前,孩子尚未形成行为习惯,他们的大脑主要致力于建立神经元网络,尽可能多地保留神经元,而保留神经元和建立神经元网络也可以理解为培养习惯的过程。这期间,孩子需要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有规律地生活,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孩子经常丢东西,看似小毛病,其实正好戳中了家庭教育的痛点: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一个规律:经常丢东西的孩子,家里往往不整洁,常用物品摆放杂乱无章,用完随便乱扔,需要再次使用时找不到,而“找不到”,其实也是一种“丢”。久而久之,孩子便对丢东西习以为常了,自然会让家长抓狂。

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生活难免忙乱一些,但家长要有意识地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养成东西使用完放回原位的好习惯,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在忙而不乱的家庭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做事有条理,哪里拿的东西会放回到哪里去,丢东西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有些孩子对丢东西习以为常,不以为意,是家长溺爱的结果。东西丢了马上买新的,相当于在奖励孩子丢东西

家长想帮助孩子改掉丢东西的坏习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否则,孩子有可能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全面落后。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不许随便拿”的意识。告诉孩子“这支铅笔是你的,你是它的小主人,要好好保护它”。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物品上做标记,如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等,让孩子与自己的物品建立联系,这便是责任意识的萌芽。有了责任意识,孩子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丢东西了。

2.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房间。家长想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从引导孩子收拾房间开始。比如,每天晚上洗漱前简单收拾玩具和桌面,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使房间保持整洁;把做好的家庭作业放入书包,收拾好明天上学需要用的文具;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放在显眼的位置;等等。这样,第二天早上就不会忙中出错了。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给房间来个大扫除,让物品的归类更加清晰。

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房间,不仅可以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卫生,还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逻辑意识,因为这样做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就会把它用在学习上,善于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类,进而发展触类旁通的能力,有望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3.让孩子睡眠充足。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丢东西往往是孩子精力涣散所致,所以,家长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孩子有相对充足的睡眠。当孩子早睡早起,上学精力充沛时,自然就不会让自己的物品丢失。

4.给孩子买东西之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有些孩子丢东西其实不是“遗失”,而是“遗弃”,即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爱不释手,对不喜欢的东西则弃之不顾。所以,家长给孩子买东西之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最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让孩子承担丢东西的后果。有些孩子对丢东西习以为常,不以为意,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孩子丢了东西,家长马上给孩子买新的,这相当于在奖励孩子丢东西。

刘女士每次给孩子买10条或20条红领巾,想必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也是大量囤货,这样的“富养”等于告诉孩子:“丢东西没关系,反正家里多的是。”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用心保管自己的物品。

所以,如果孩子丢了东西,家长不要马上给孩子买新的,可以借机让孩子吃点苦头,至少要延迟几天再满足孩子,这样有助于孩子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逐步养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6.培养孩子的勤俭美德。孩子经常丢东西,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富裕的副产品,是一种“富贵病”。所以,家长不能放松品德教育,可以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看动画片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勤俭美德,激发孩子珍惜每件物品的热情,铲除丢东西这种坏习惯的根源。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刘女士物品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删完转账短信才知上当
房屋漏水拒交物业费业主卖房搬家保安却不放行
图画捉迷藏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宠物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