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镇痛危重症患儿行胃肠超声辅助对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
2021-08-19李科宋亚辉
李科 宋亚辉
(1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彩超室 西峡474500;2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南阳473000)
肠内营养是危重症患儿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较肠外营养不仅可降低医疗费用,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更快达到营养目标[1]。 但肠内营养支持对患儿胃肠功能要求较高,而危重症患儿胃肠道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尤其是镇静镇痛患儿,其胃肠蠕动进一步减弱,易导致患儿出现胃潴留、反流、腹胀,因此如何评估、调整肠内营养支持剂量、速度极为重要。以往临床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评估胃残余留量调整肠内营养剂量、速度,但临床实际中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评估准确度不高, 难以把控。 而胃肠超声技术可直观监测胃残余量、 胃排空率、胃窦运动指数(MI),以此来指导肠内营养支持[2]。为提高肠内营养支持质量,本研究选取108 例危重症镇静镇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胃肠超声技术在其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1 月 ~2020 年 5 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 例危重症镇静镇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需施以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4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4 例;年龄 4~13 岁,平均年龄(8.82±0.71)岁;体质量 13.26~42.12 kg,平均体质量(32.35±3.41)kg。研究组男 28 例, 女 26 例; 年龄 3~12 岁, 平均年龄(8.87±0.72)岁;体质量 14.78~43.23 kg,平均体质量(33.01±3.3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经相同方式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具体营养支持方法见表1。对照组患儿依据传统方法测量胃残余量水平指导肠内营养支持。 传统测量方法:予以250 ml 温开水从鼻胃管中推注入患儿胃内,4 h 后采用注射器经胃管抽吸测定胃残余量,若残余量<125 ml,则可实施肠内营养,反之则不进行肠内营养。 对正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儿,前次喂养结束4 h 后,同样方法回抽评估胃残余量,若残余量<50%,则可增加25%的肠内营养,若残余量>50%或患儿发生反流、呃逆、腹胀等,则停止肠内营养。 研究组依据胃肠超声测定MI 指导肠内营养支持。 超声评估方法:予以250 ml 温开水从鼻胃管中推注入患儿胃内,4 h 后行床旁胃肠超声检查,计算MI(MI=胃窦收缩频率×收缩幅度),若MI>0.4,则可实施肠内营养,反之则不进行肠内营养。 对正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患儿,前次喂养结束4 h后,若MI<0.4,则减低肠内营养支持剂量,若发生反流、 呃逆、 腹胀等, 则停止肠内营养; 若 MI 在0.4~0.8 时, 再不调整肠内营养支持剂MI=胃窦收缩频率×收缩幅度量;若MI>0.8 时,则可提高肠内营养支持剂量。
表1 肠内营养支持方式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儿开始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呼吸机支持、PICU 住院时间;(2)观察并记录反流、吸入性肺炎、停止肠内营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21.0,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肠内营养支持质量比较 研究组开始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呼吸机支持、P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肠内营养支持质量比较()
表2 两组肠内营养支持质量比较()
PICU 住院时间(d)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开始肠内营养时间(h)达到目标喂养时间(d)呼吸机支持时间(d)54 54 tP 16.13±2.01 12.56±1.38 10.759 9 0.000 0 3.89±0.35 3.01±0.26 14.831 6 0.000 0 8.03±0.67 7.01±0.66 7.969 8 0.000 0 11.89±0.93 9.12±0.82 16.417 1 0.000 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反流、吸入性肺炎、 停止肠内营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危重症患儿机体应激反应明显,而最早因应激导致损伤的脏器为胃肠道,一旦出现严重胃肠功能障碍则会加剧病情恶化,引起不良预后[3]。 而适当的镇静镇痛是减轻机体应激状态的重要方式,对各脏器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同时亦会减慢胃肠蠕动、抑制胃肠分泌,导致肠内营养支持困难。肠内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儿的基本治疗之一,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促进胃肠黏膜恢复, 还可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的入侵,与急危重患儿预后密切相关[4]。 但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需准确评估患儿胃肠功能。 因此,对镇静镇痛急危重患儿如何评估胃肠功能,何时开始肠内营养,以及如何调整肠内营养,是临床难点。
传统方法评估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支持时,因残余量评估受众多因素影响, 导致监测准确度较低。而影响传统方法评估胃残余量的因素主要包括:(1)胃管尾端位置无法准确判断,引起胃残余量无法完全吸出,判断残余量偏少;(2)胃残余的肠内营养被抽出,若未被注回胃内,则可能导致喂养不足,若再次注回胃内,可能增加污染风险。以上均可能延误支持时间、错误判断支持时间。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地位的提高,胃肠超声的临床应用亦明显增加。该技术不仅能评估胃肠血流情况, 还能有效评估胃肠功能,对肠内营养支持的评价意义重大[5]。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开始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 呼吸机支持、P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说明依据胃肠超声测定MI 指导肠内营养支持, 可提高肠内营养支持质量, 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情恢复。这是因为胃肠超声技术可有效检测胃残余量、胃排空速度、胃肠动力水平[6],以此指导肠内营养支持更高效,且较传统评估方法更可靠。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反流、吸入性肺炎、停止肠内营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依据胃肠超声测定MI 指导肠内营养支持, 可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这是因为传统胃残余量评估方法不准确,低估胃残余量,导致胃潴留、误吸的风险显著升高,而胃肠超声评价简单、直观,结果更准确、可靠,故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 胃肠超声监测MI 指导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危重症镇静镇痛患儿喂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