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制作

2021-08-19汪小宇祝秋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导图专家康复

汪小宇 祝秋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最直接有效的手术之一[1],能迅速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状态。运动康复作为PCI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降低再梗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是PCI术后长期康复的关键[2]。虽然运动康复步骤繁琐复杂且大多数患者对PCI术后运动康复及疾病预防应对等知识知之甚少,但仍有92.1%的患者希望得到运动康复指导,100%的患者迫切需要通过系统了解相关知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3-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口头宣教及宣教手册为主,但因护士的表达能力和方式不同,且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等差异,会影响宣教效果[5-6]。因此,探究一种积极有效且便于理解的健康教育方式至关重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采用图像、色彩、线条和关键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工具[7],使知识重点突出,逻辑条理清晰,适合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尤其在高龄及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中效果尤佳[8]。本研究使用XMind软件绘制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旨在为临床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的设计流程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护士为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研究设计成员。入选标准:(1)取得护士资格证且有心脏康复证书。(2)在心内科工作年限≥5 年。(3)本科及以上学历。(4)对本研究积极性较高。排除标准:(1)到我院进修的护士及科室轮转者。(2)不配合或中途申请退出者。最终研究设计小组共纳入6名成员,其中研究生导师1名,研究生1名,康复护士4名。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9.50±9.09)岁;工作年限5~30年,平均工作年限(16.67±8.94)年;学历:本科4名(67%),硕士2名(33%);职称:护师2名(33%),主管护师3名(50%),副主任护师1名(17%)。研究设计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检索及筛查,指导思维导图设计方案,根据检索结果及思维导图的构图理论形成初稿。把控思维导图实施的质量;对思维导图宣教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

1.2方法

1.2.1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的选择 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9],本研究采用XMind软件进行绘制。绘制前,研究设计小组成员根据人脑思维神经末梢的形状特点和专业化的设计理念,首先确定思维导图的风格,然后确定思维导图的格式,即结构、形状及分支。绘制时,在版面中央画出中心词内容,以此为中心树形向外发散各级分支,用“关键词”表达各级内容,各级“关键词”之间用由粗到细的线条连接,其中各级分支内容可插入符号、文字和图像等进行说明。最后,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区分,调节整体思维导图的颜色及布局均衡性。

1.2.2拟定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初稿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查阅有关PCI术后运动康复教育方面的相关文献、指南和书籍,最终拟定以中心词为“I期运动康复”“疾病治疗与运动”“II期运动康复”和“运动安全保障”4个模块的思维导图。(1)模块1(I期运动康复):包含时间、目标、注意事项、运动强度、及患者第1~7阶段运动康复的内容、频率和时间11个一级分支。(2)模块2(疾病治疗与运动):结合患者需求拟定了AMI、支架植入术和运动康复3个一级分支。(3)模块3(II期运动康复):包括时间、目标、复查、热身运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运动和放松运动8个一级分支。(4)模块4(运动安全保障):包括停止运动征兆、运动紧急事件、黄金“120”、运动强度评判和注意事项5个一级分支。(5)将4大模块具体内容用XMind软件进行绘制,形成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初稿。

1.2.3专家小组会议

1.2.3.1专家入选标准 以代表性和权威性为基本原则选取专家。入选标准:(1)心内科工作年限>10年。(2)本科及以上学历。(3)中级及以上职称。最终纳入5名专家,包括心内科主任1名,护理部主任1名,总护士长1名,教学护士1名,运动康复师1名。专家的工作年限在10~30年,平均工作年限(16.40±6.11)年;学历:本科1名(20%),硕士3名(60%),博士1名(20%);职称:正高级2名(40%),副高级3名(60%)。以思维导图的内容、呈现形式和宣教工作为主题召开专家会议。

1.2.3.2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将运动康复思维导图的初稿交予专家审议,专家经过集中讨论后提出如下修改意见。(1)I期运动康复模块:修改运动各阶段分支内容,细化院内运动注意事项及运动强度内容。(2)疾病治疗与运动模块:修改中心词“PCI治疗”和“临床表现”,删除“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运动”各级分支后的具体内容。(3)II期运动康复模块:增加出院后复查的相关内容,增加“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运动”各级分支后的具体内容。(4)运动安全保障模块:修改中心词“运动安全评定”,删减注意事项内容。(5)有专家提出建议4个模块中的各级关键词添加外方框,形成视觉凝聚力,达到视觉补抓信息集中的效果;更换配图,删除非彩色图片。我们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内容交予专家再次审核评议,直到5名专家意见达成一致且无修改内容为止。

1.2.4预实验 选取我院心内科6例患者作为预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40±13.50)岁,植入1枚支架2例(33%),植入2枚支架3例(50%),植入3枚支架1例(17%),均为AMI行PCI术后进行运动康复的患者。研究小组成员将讨论形成的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终稿应用于临床进行验证性实施,对6例患者进行思维导图式运动康复健康教育,评价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宣教时长和时间点是否合适,宣教内容是否包括患者所需及是否条理清晰且简单易懂。整理分析结果后发现,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的内容形式较全面,宣教时间点适当,患者满意度较高。

1.2.5运动康复教育思维导图终稿的确定 采用网页版“草料二维码”将4个模块的思维导图制作生成二维码图片,打印张贴于科内墙裙,方便有微信的患者手机扫码随时观看。同时,以A4格式打印塑封存于科内宣传资料栏中,便于无微信的患者随时取阅。

2 结果

使用XMind软件,依据思维导图制作流程及步骤,整合专家咨询意见,最终形成了以中心词分别为“I期运动康复”“疾病治疗与运动”“II期运动康复”和“运动安全保障”4个模块的思维导图,见图1-4。

图1 I期运动康复的思维导图

图2 疾病治疗与运动的思维导图

图3 II期运动康复的思维导图

图4 运动安全保障的思维导图

3 讨论

思维导图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可调动全脑记忆和学习,将碎片且繁琐的知识系统化[10],使知识条理清晰,简单易学。本研究的思维导图由研究设计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指南、书籍及专家小组讨论制定,以关键词、图像及线条等多形式和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思维导图围绕运动康复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以中心词“I期运动康复”“疾病治疗与运动”“II期运动康复”和“运动安全保障”将院内和院外运动联动起来,让患者系统且规范的了解一整套运动康复相关的知识,形成自然过渡,便于患者出院后学会进行院外运动自我管理。同时,模块中将运动目标、运动内容、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注意事项等以知识可视化的形式罗列出来,患者通过查阅思维导图可了解此刻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运动内容,使得患者对运动步骤更加明确,对整体运动康复知识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并且可通过微信二维码实现无纸化的动态学习。模块中的疾病及运动安全知识,让患者能够提早识别再梗先兆,学会自我挽救生命,消除了患者的运动安全担忧。(1)模块一应用于患者PCI术后24 h的健康教育中,让患者建立I期运动康复的概念,提高对运动康复的认知,促进患者主动参与运动康复训练。(2)模块二应用于PCI术后第3天患者健康教育中,因为对运动康复有知识盲区且面对突发心梗应对失措,不仅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而且会延误黄金抢救时间丧失生命。此时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引导患者以回顾的形式让患者思维反刍病痛再现,从而让其建立良好的疾病认知及预后康复观念。(3)模块三和模块四是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应于PCI术后第6天进行宣教,可提高患者出院后疾病的自我应对能力和自我管理效能,同时可促进患者主动参与II期运动康复并提高患者机体康复,尽快重返家庭和社会角色。而良好的出院健康教育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成正比,出院准备度越高,患者出院后进行疾病的自我应对能力就越强,会降低再入院的风险。

本研究因受限于时间及人力等,调查样本较为局限,今后可扩大样本量行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的教育效果及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的相关性,深挖思维导图式运动康复教育在患者不同年龄层及不同文化层次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更好地推进临床护理教育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导图专家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致谢审稿专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