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成人下颌第一磨牙区种植可用骨量的比较研究*
2021-08-19柳玉晓宋美云王乐华王蒙蒙王培欢朱国雄
柳玉晓 宋美云 王乐华 王蒙蒙 王培欢 朱国雄
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是最常见的牙列缺损疾病,目前主流的修复方法之一是种植修复。种植修复要求牙槽嵴有足够的高度和宽度[1-4],并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南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3%[5]。维吾尔族是一个有显著遗传特点的民族,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其颌骨的形态与汉族相比有明显差异[6]。本文比较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成人和山东地区汉族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不同时间点种植可用骨量的变化情况,为种植外科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获取病例选取自2018.3.1-2020.10.30来南疆地区某医院就诊下颌第一磨牙拔牙维吾尔族患者165例(240颗缺牙)和同期在解放军第960医院就诊下颌第一磨牙拔牙汉族患者172例(256颗缺牙)。维吾儿族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9±6.1岁;汉族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40±5.3岁。患者口内同区域失牙不超过1颗,所有患者未行义齿修复。排除患有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肝胆疾病、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者;长期服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因下颌骨肿瘤、囊肿、骨髓炎、重度牙周炎等导致牙缺失者。具体情况如表1。本研究经解放军第960医院和于田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表1 病例资料表(颗)
U=单侧缺失,B=双侧缺失,R=右,L=左
1.2 放射检查研究采用朗氏(Smart3D,北京)CBCT机和美亚CBCT机(美亚光电,合肥),对所选病例在缺牙时间3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行CBCT检查,所有数据存档,图像描记和数据测量由同一位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完成,每个数据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 种植可用骨量的标记 调整CBCT图像,描记下颌神经管,获取每个缺牙区近远中向正中位置矢状面图像,观察每个缺牙区牙槽嵴顶,对于宽度≥5mm者,确定实际牙槽嵴顶为可用牙槽嵴顶(图1,a);对于宽度不足5mm者,略去过窄部分,以(近牙槽嵴顶)牙槽嵴宽5mm处为可用牙槽嵴顶(图1,b)。标记可用牙槽嵴顶宽度“W”,下颌神经管上缘至可用牙槽嵴顶之间距离“H”,下颌神经管上缘至可用牙槽嵴顶1/2处牙槽嵴宽度“M”。W、H、M构成的范围即种植可用骨量(图1)。
图1 可用骨量示意图
1.4 测量和统计方法测量并记录各缺牙区W、H、M。应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以(xˉ±s)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维吾尔族成年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失牙期测量数据如表2(左右侧对比,L=left,R=right)。
表2 维吾尔族成年男性各失牙期数据比较(mm)
2.2 维吾尔族成年女性下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失牙期测量数据如表3(左右侧对比,L=left,R=right)。
表3 维吾尔族成年女性各失牙期数据比较(mm)
2.3 汉族成年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失牙期测量数据如表4(左右侧对比,L=left,R=right)。
表4 汉族成年男性各失牙期数据比较(mm)
2.4 汉族成年女性下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失牙期测量数据如表5(左右侧对比,L=left,R=right)。
表5 汉族成年女性各失牙期数据比较(mm)
2.5 不同民族成人下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失牙期测量数据比较,如表6。
表6 不同民族成人各失牙期数据比较(mm)
3.讨论
种植修复创伤小,修复效果好,简化了传统修复方法很多繁杂的步骤,是目前主流的牙列缺损、缺失修复方法之一[7-10]。种植外科除了要求患者具备基本的全身条件外,还要求种植区域有足够的骨量,以实现兼具功能,美学和耐久的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是人类最早萌出的后牙,对于建颌、颌骨发育、面型形成、维护颞下颌关节健康等有重要意义[11]。它也是最容易缺失的后牙之一,其缺失后可导致咀嚼效能下降32.5%[12]。一般情况下,下颌第一磨牙区骨量比较充足,缺失后短时间出现骨量不足的几率比较低,是种植修复效果较好的位置。但是若不及时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水平和垂直吸收,导致种植骨量不足,根据骨量变化情况,掌握最佳种植时机,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维吾尔族是我国新疆南疆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成人人口中具有代表性,其面部形态有显著特点[13,14]。山东是我国第三大人口大省,汉族占人口的绝大部分,汉族人的面部形态亦有鲜明的特点。随着我国边疆振兴战略的推进,大量的内地汉族群众和援疆人员前往南疆地区扎根发展,成为新的“边疆人”,南疆地区的人口结构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地多年的医疗对口帮扶,也使先进的医疗技术逐渐造福边疆群众。因而对于南疆地区疾病治疗的研究,应该更加开放,兼顾各民族的特点。研究比较山东地区汉族和南疆地区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磨牙区种植可用骨量,对于在南疆地区开展口腔种植技术有重要意义。
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嵴顶距下颌神经管上缘的距离随时间变化很大,进行种植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下牙槽神经受损后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15,16],通常认为种植体植入最深处位于下颌神经管上≥2mm是安全的[17],另外种植体颊舌侧需要有一定的骨厚度才能保持种植体稳定,因而种植存在一个可用骨量的问题。课题组提出可用牙槽嵴顶的概念,在牙槽嵴顶宽度≥5mm时,实际的牙槽嵴顶即为可用牙槽嵴顶;在牙槽嵴顶宽度<5mm时,选取(近牙槽嵴顶)牙槽嵴宽5mm处作为可用牙槽嵴顶,5mm作为宽度标准是因为目前磨牙区主流种植体最低直径是4mm,种植体唇舌侧需留出一定骨量补偿吸收,且临床实际种植时需要把低于5mm宽的牙槽嵴顶部分磨除,以获得种植平面。下颌神经管上缘至可用牙槽嵴顶的距离即管嵴距为可用骨高度,下颌神经管至可用牙槽嵴顶1/2处牙槽嵴宽度为可用骨平均宽度,可用牙槽嵴顶宽度为可用骨最低宽度,三者共同决定了患者的种植可用骨量。对可用骨量的把握有利于种植体和植入方式的选择,从而保证种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通常认为,牙齿缺失第一年,牙槽骨前3个月吸收较快,垂直吸收和水平吸收均较迅速,而后逐渐稳定。本研究发现,对于同一民族来说,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3个月、6个月、1年三个时间点种植可用骨量变化不大,和传统理论相符。但是本研究还发现,下颌第一磨牙缺失1年后,牙槽骨吸收较快,骨量在时间点2年与前三个时间点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减少的趋势。可能与牙槽骨长期未受到有效刺激,骨小梁发生废用性改建有关。此时骨密度减小,骨高度继续降低,牙槽嵴顶进一步接近下颌神经管。随着年龄增加,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这种变化将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成人在四个时间点均表现出多于汉族成人的种植可用骨量,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不论维吾儿族还是汉族,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下颌第一磨牙区种植可用骨量在失牙3个月、6个月、1年、2年均能满足种植要求,但其变化趋势提示我们应该在许可时间内尽早完成种植体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