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养生要先调节好情绪
2021-08-18张乾
张乾
图/夏明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曾记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又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形象而又朴素地提出心理、精神与内脏的关系,认为情感的变化可影响五脏的功能乃至身体健康。《素问·举痛论》有言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是说人的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机体的防御机能也会增强;反之,如《灵枢·十二问篇》所说,“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强烈的怒、惊、恐等精神刺激会使人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祖国医学至今仍十分强调七情(喜、怒、悲、哀、思、惊、恐)的变化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医学研究也充分证明心理因素对心身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用了40年的时间,观察了21岁和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其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1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前死去。
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生理卫生,即注重对于各种生理性疾病的防治,而忽略了心理卫生,即心理因素以及情感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完全安宁。就中老年人而言,因病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都是与细菌和病原体无关的疾病,而其致病的原因多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泌尿及免疫系统等诸多方面功能出现衰退,而在心理方面亦同样有所变化,即情绪常不稳定,既易伤感,又易激怒。因此,更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不急、不躁、不怒,冷静对待,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而平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对疾病缠身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快乐,健康就是幸福;对于饥饿者来说,温饱就是最大的满足和快乐。无论金钱、地位、名誉、权势,都不是获得快乐与幸福的绝对保证;心念才是快乐和幸福与否的关键,而天堂、地狱仅在一念之间。快乐、痛苦、幸福大部分是来自心灵的感受,遇到逆境时,内心要有安身立命的灵水源泉。只要自觉心安,就能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海阔天空。这种精神修养与幸福、快乐、知足的领悟能力有着绝对的关联,它無法馈赠、积存,只有靠个人修养与定力去体会。
想对“我的世界”负起全责,就要做到这样的境界:“我改变不了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改变不了事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现在;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可以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心;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因此,防病养生首要先调好情绪,这是因为一切对人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或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理。相反,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还能活跃生命的功能。这些都是实现健康长寿这一美好目标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