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养生可延寿
2021-08-18周军
周军
每天在寒冷的室温环境中待6个小时,能让人们保持较为苗条的身材:若能将实验动物的体温降低2-3.5摄氏度,寿命可延长一倍甚至更多。“低温养生”的概念由此而生。低温养生涉及饮食、穿衣、住、用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饮食:低温烹饪,喝凉开水
传统烹饪通常采用煎、炒、炸、烤等高温方式,要求食物必须完全熟烂。但这对烹饪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以确保食物在合理温度范围内加热。掌握不好烹饪的温度就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比如,鱼、肉等烹调温度达到250摄氏度会释放多环芳香族致癌物;面包、蛋糕等淀粉类食品加热至120摄氏度,具有毒性的丙烯酰胺含量将会增加。
低温烹饪则要求将烹调温度控制在100摄氏度左有。低温烹饪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还能减少烹饪油烟。结合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目前低温烹饪的主要方法有蒸、煮、凉拌等,突出少盐或少油的特点,如蒸土豆、煮玉米、沙拉、小火慢煮的粥和汤等。由于蔬菜中大多数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的,经过长时间蒸、煮、炒、焖易流失,选择生吃更利于保存营养。但为了避免摄入蔬菜中可能含有的细菌、寄生虫等有害物,对于不能确定种植源的蔬菜,建议采用清炒、白灼、焯水后再拌等烹饪手法。
自然冷却至30摄氏度左右的凉开水最适于饮用。由于国人体质的特殊性,过凉的冰镇食品应少吃,老人、小孩和消化功能较弱的人仍建议多吃温热软烂的食物。
穿衣:适当秋冻,少穿一件
“秋冻”观念在我国几乎人所共知。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当冻一冻有助于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到来,提高御寒能力。但气温急剧下降时切不可一味追求秋冻,否则就易伤身;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及体弱者,同样不应选择“秋冻”。
住:多养绿植,睡时调温
在低于18摄氏度的环境中,人的肌肉收缩,汗孔关闭,体内水分更易保存,营养物质更易被组织器官吸收,有益增强体质。因此,冬季应避免室内过于闷热。白天时,室温以皮肤感觉微凉但不产生“鸡皮疙瘩”为宜,不要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在室内多摆放花草也有降低温度的作用,可选择芦荟、吊兰、常青藤等。
夜间睡眠时,体温、血压较低,呼吸与脉搏减慢,基础代谢变缓,正是“低温养生”的好时机。研究发现睡眠时房间温度高于23.8摄氏度或低于12.2摄氏度,都易導致失眠、噩梦、易醒及早醒等睡眠障碍。
用:冷水洗脸.冷水淋浴
冷水的刺激可以使人体在短时间内经历从热到冷,再从冷到热的过程,促使血管迅速收缩和扩张,进而起到锻炼血管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为“血管体操”。人们可根据自身体质,酌情选择用冷水洗脸、擦身、冲淋、浸浴等。但冷水浴一定要从初秋开始,逐渐坚持到寒冬;冷水浴前先做好热身,洗浴时从四肢开始,逐渐洗浴全身。如果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坚持冷水浴。
动:勤练瑜伽,打太极拳
研究显示,如果能使体温低于正常值1~2摄氏度,可以降低人体代谢率,机体耗氧量也会减少,有益健康。人的体温虽然不能随意降低或升高,但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锻炼达到目的。比如,冬泳,有着与冷水浴类似的效果,但对锻炼者的体质要求较高,必须量力而为;瑜伽、太极拳等慢速运动,因为不会带来太大的身体负担,多数人都可以选择,但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水,以凉白开为宜。
“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的低温对人体的调节,既不能盲目开空调、喝冷饮,也不能一味追求少穿衣服。气温变低时,仍须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低温养生”,抵抗力低下、胃肠功能较差、体质怕冷的人还是应当以保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