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需求下的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设计研究
——以江南水泥厂为例
2021-08-18张明哲张轶
张明哲,张轶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94
城市工业遗产是大工业生产时期留给后人的时代记忆,是城市稀缺的土地潜力存量资源,在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曾经被遗弃的工业遗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积极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利用,部分已被更新改造为城市休闲公园、纪念性游憩景观、创意产业园等兼具利用与保护价值的综合功能景区。然而,在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更新过程中仍存在着改造模式单一、景观同质化等许多问题,缺少从体验者情感需求角度出发的考虑,忽视了工业遗址景观与人的内在情感的联系,同时也缺少工业遗址历史文化的内涵表达。
分析当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更新的研究现状,发现将叙事性理论应用于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更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感知主体的体验需求出发,探究叙事性理论在工业遗址景观叙事空间中的传达策略,将景观作为媒介传达给受众工业厂区的遗存风貌和所蕴含的工业历史文化信息,以情境化、多维度的景观叙事空间营造满足体验者多层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将体验需求与景观叙事性理论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运用于南京江南水泥厂遗址改造设计实践中,以期获得遗址景观设计改造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感知主体的体验需求分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层次理论:本能层(知觉感知层次)、行为层(行为体验层次)和反思层(联想思考层次)[1],即用户在使用某类产品或空间时都会受到外在的形态视觉元素、产品或空间功能的使用过程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加之自身思考所形成的深层次的情感感受,因此需要关注人的情感、经历、体验以及场所构筑的真实内涵。设计师在建构景观空间之初,不仅要满足游览者的审美需求,更应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全面化、结构丰富的景观模式[2],以空间场所通畅的信息传达引起体验者与其在情感层面上的共鸣。
在工业遗址景观的游览体验中,参观者被工业遗址景观所表达出的工业文化场景氛围所感染,在感知景观的同时对工业遗址景观传达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追忆和反思。
(一)感官体验需求分析
在工业遗址景观中,体验者的感官体验即本能层的体验主要以视觉、触觉为主,德裔美籍知觉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讲到“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3],视觉的所有生理活动都和视觉心理的活动息息相关。经由受众视觉感知到的信息能引起瞬时本能的情感效应,因而色彩、材质和形态是影响感知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是空间设计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表达中应当关注体验者视觉触及的物象表达,包括工业厂区内遗存的废旧工业设备、锈迹斑驳的工业产品废弃物和沧桑的遗址场景等物质形态。首先应对遗存构筑物在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修复和利用以再现遗存风貌,对原有废弃物在新旧结合、解构重塑的构筑方法上注重形态系统、材质系统、色彩系统在视觉上的统一协调,其次应把握和处理好景观节点新旧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和设计语言与表现形式的统一协调,以凸显工业遗址景观的形式美感和审美体验。
工业遗址的遗存构筑物以独特的材质肌理引发体验者生理心理的触觉感知,老工业遗存的界面质感、材质肌理承载和蕴含着老工业区风雨兴衰的历史变迁,设计改造以再现历史、保留工业遗存的原有印记为目的,在新旧融合、解构重构的设计改造中合理利用和开发材质元素符号,使体验者在与景观的交互触碰中唤醒心中尘封的记忆和联想。
(二)行为体验需求分析
人的行为感知是了解与使用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对景观环境体验的主要来源[4]。工业遗址景观的用户行为体验主要表现为体验者肢体、思想与景观的交互行为所产生的主客观感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多感体验空间增强游览者的参与感和融入感。改造更新应在工业遗存、道路交通等既有基础设施上,从用户行为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上对其尺度感、方便性、意趣性、互动参与性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重塑与再创造,提升景观设施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联想。
(三)情感反思分析
景观蕴含的意味与情感以物化的形式传递,是人对景观体验的认知和感悟,也是人对文化表达的理解与感知内化。人们对景观整体的体验感受是体验者的情绪从“无意—注意—浏览—吸引—思考—记忆”的升华过程,是经历物境、情境最后到达意境的情感体验[5]。受众以多维度的体验方式突破景观设计的物态表象,在和景观空间的时空对话与解读中产生超越物象的认知与联想。
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受众,并在保护和利用遗址资源的基础上真实呈现老工业遗址的沧桑历史,同时体现遗址的应有价值并赋予其全新的生命。设计者通过获取受众的体验需求,将工业景观物质元素与精神内涵融合交织到设计当中。工业景观作为载体和媒介承载着设计师所赋予的内涵,在体验者自身与工业遗址景观环境交流互动中建立其对景观的解读与认知关系,体会老工业文化气息和人文内涵并进一步提升游览体验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融入工业遗址景观的语境当中,提升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见图1。
图1 情感需求与工业遗址景观叙事设计关系
二、工业遗址景观空间叙事性设计建构
叙事学理论于20世纪起源于法国,并在随后的60多年里逐步形成了以语言媒介和叙事文本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叙事性设计是将叙事学概念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并应用于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理念。景观叙事性设计是运用叙事学理论在景观空间的叙事性表达,是以景观空间内物质要素作为媒介,通过对空间场所的符号化语言进行编排重组,以恰当的叙事手法使故事的叙事情节与景观空间叠加融合,将故事内容以多层次、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展现给受众,以景观的形式重新阐释其文化内涵与魅力。
在工业遗址景观中,受众与空间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来感知景观所赋予的精神内涵。面对拥有独特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工业遗存资源,采取何种设计方法与策略进行改造与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与工业遗址遗存等进行组织与编排,通过景观这个媒介传达给受众。
(一)工业遗址中“故事”的信息挖掘
工业遗产作为人与场所及工业活动的交织复合体,是工业化过程的物质体现,也是工业文化的物质反映[6]。在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设计中,老工业历经久远的沧桑岁月遗留下珍贵的工业遗存并蕴含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因此工业遗产所涵盖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均需要设计者去挖掘和整理。
工业遗产故事信息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类,其中工业厂区中的地形、水系、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原存的生产生活建筑(构筑物)、废弃机械设施、废旧材料等人造工业符号为“显性信息”,重大事件、名人轶事和大型活动等人文信息称为“隐性信息”。老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前期应对“显性信息”进行实地踏勘,准确掌握和了解工业遗存的性质、现状和遗址环境,对“隐性信息”采取文献搜集、调查采访等方式将老工业区历经的往事归纳整理出来,这些信息在老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当中都将作为景观叙事语汇通过一定的结构与形式进行直译或转译表达。
(二)工业遗址景观叙事主题构建
主题,作为场所的核心思想或者是作品的主旨思想,是空间或作品元素组成建构的主导。设计者需要通过对空间故事深入与精确的解析,以及对整体空间范域的清晰了解来设定场域空间的主题。叙述者在把握主题核心思想的前提下,依靠具象的符号形式语言传达主题的精神内涵,将叙事中的构筑物象、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在景观场域中进行合理排布,营造出主题场所情境空间,通过感知主体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感知,思考和理解景观主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工业遗址景观主题的建立需要从工业遗址深厚而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中提炼概括主要的精神思想,以归纳整理纷乱复杂的场所内容,从而构建其叙事主题。主题构建形式通常分为三种:单一主题、并列主题、多主题的主题模式,由于老工业区经历的时间久远且背景复杂、发展路线多样,因此很难以单一主题涵盖丰富的人文内涵,遗址景观主题很少表现为单一主题形式。根据工业遗址历史文化脉络、性质和内涵各异的特点,景观空间多以多主题叙事模式表现,以完整展现工业发展文脉和丰富多样的工业遗存,同时也能够丰富工业遗址景观的情境体验。
(三)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文本编排
在利用叙事性手法进行景观空间营造时,应依据场地条件和性质特点选用适合的叙事顺序,通过设计师对景观叙事故事的解读和选择,赋予纷乱的片段以位置、层次和意义,在无序中寻找有序,予以人物事物特定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7]。
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设计的情景构建和时空演绎表现为通过景观节点的安排创造新的空间秩序,营造有感染力的景观场所和主题表达[8]。工业遗址景观通常选取顺叙、插叙、倒叙和跳叙的手法进行叙事文本的编排。由于老工业区风雨变迁的线性发展历史与工业遗存交叠无序的空间状态,老工业遗址景观的叙事性编排很难在时间顺序上与遗存物象在空间的排布中得到完全的契合,因此在工业景观叙事性编排上要因地制宜、趋势利导合理运用文本编排手法,营造出满足受众体验需求,体现老工业遗存历史价值和工业发展文脉的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场所空间。
(四)工业遗址景观叙事序列安排
“叙事序列”是叙事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体现,在场域空间中的呈现主要是以景观物象遵循一定秩序进行的有序组合与排列。借用文学叙事中的序列分类方式的景观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基本序列由前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等节点构成,可以建构为一个精炼完整的故事。复合序列可视为符合基本序列要素之后的叙事“手段”的提升,是设计者对叙事内容在整体空间环境中的节奏把控,以形成层次丰富、轻重缓急的景观叙事空间效果。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叙事序列是工业区的遗存物态与故事情节在地理空间范围依据特定意图的有序排列,根据工业遗存在地理空间分布的特殊性和主题思想的文化内涵以及遗存物象的情境表达,设计者可采用多种现代景观设计方法衔接和控制景观的节奏和旋律。叙事语汇作为体验者的触及物象与情感意识,是构成整体叙事序列的基本元素,以工业遗存为主体的景观节点在构筑中体现新旧交织碰撞的视觉张力和文化性塑造,在遗存的空间构成和工业文化历史的参与中,利用体验者与景观空间交互对话所产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欲望,构建完整、流动和连贯的叙事序列。
(五)工业文化内涵的“场所精神”表达
工业遗址景观的“场所精神”是工业遗址物质空间与工业文化的精神归结,一方面通过景观叙事性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利用解构重塑的符号化语言,体现新旧共存的工业气息和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融合时代精神和现代景观的表现形式,保留与叠加工业元素的新旧整合,营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工业特质的情境氛围,用物化的形式来传递工业遗址景观场所的文化精神内涵,触发体验者的情感与反思,以此提升其对工业遗址景观场所的认同感。
三、江南水泥厂景观更新改造设计实践
(一)江南水泥厂背景分析
1.江南水泥厂区位条件分析
江南水泥厂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88号,地处于南京市市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厂区紧邻风景优美的栖霞山风景区东麓,南邻栖霞大道,占地面积约1 060 000 m2。厂区内总建筑面积约5180 m2,至今仍保留有较为完好的16幢民国时期住宅建筑、生产车间设备及贯穿场地南北的窄轨铁路。厂区通过一条L型主干道将生产区与住宅区有效划分,厂区东侧有10 m宽的护厂河环绕,西侧倚靠栖霞山山脚,北侧邻江南一小野田水泥公司,见图2。
图2 江南水泥厂区位图
2.江南水泥厂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江南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创立之初到侵华日军侵略和攻占南京期间,江南水泥厂前身为河北唐山启新洋灰公司,于1935 年搬迁至南京后发展为国内最大且设备最先进的水泥生产厂。然而在1937 年工厂准备全面投产时却由于侵华日军的炮火被迫停工,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三万余名难民被时任代理厂长的德国人卡尔·昆德与丹麦人辛德贝格联手保护了下来,并在厂内一座办公建筑里开设了临时医院[9]。第二个阶段为1938年至1943年期间,在日军多次威逼利诱厂方为其开工生产均被拒的情况下,厂里的设备被日军洗劫一空。第三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水泥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于1950 年9 月正式投入生产,为我国研制出第一批油水泥,创下了多项国内历史记录,直到2012年才停止生产。
江南水泥厂的发展兴衰不仅代表了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同时也代表着抵御外国侵略者强征资源的抗争史,以及外国友人在危难关头保护受难百姓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人文纪念和教育意义。其内部遗存的工厂设施和建于民国时期的生活区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存厂房设施及其附近的民国建筑于2018 年成功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厂区内部的居住建筑和生产建筑现已逐渐得到维护和修缮,交通道路格局依旧保存较好。这些遗址不仅承载着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且还珍藏着附近居民对江南水泥厂的眷恋和回忆,因此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江南水泥厂景观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提取厂区标志性遗存,挖掘景观叙事语汇
江南水泥厂历经的风雨变迁和曾经的往事,形成了诸多独具价值和历史韵味的标志性遗存,这些遗存散落于场地之间,人物和事件被记载于文献当中,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以构成遗址景观叙事语汇。江南水泥厂遗址景观叙事语汇可按自然语汇、人工语汇、人文语汇进行分类与划分,作为构成景观叙事性语汇的水泥厂大门、办公小黄楼、难民医院和水泥筒仓等遗存构筑物,其历久侵蚀的斑驳表面中隐含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印记。在当代语境下融入新的造景元素,运用对比、夸张等现代叙事性景观修辞手法强化景观叙事语汇和文化符号,通过观者的感官体验去体悟与解读水泥厂遗址独特的遗存风貌和历史往昔,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满足观者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诉求。
2.景区主题区域划分与叙事主题构建
江南水泥厂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厂区的基础设施、道路植被已经形成和固化,遗址景观的改造设计在尊重历史、保护遗产的前提下对厂区景观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原有主要交通路线的行进路径和途经的区域特征、文化内涵、遗存特征划分为四大主题区,归纳和提炼区域内主要文化精神内涵形成各区域的景观叙事主题。四大主题区的有序衔接能为观者带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爱国教育等方面的情感体验,以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交集阐释水泥厂工业遗址的核心价值。
江南水泥厂遗址景观主题的构建涵盖了景观空间的核心思想与文化内涵,景观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围绕叙事主题精神的传达为目标,通过区域内多个景观节点的穿插组合与新旧交织诠释主题区域的思想意蕴,使观者在与景观物象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碰撞与共鸣,以满足其寻求自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江南水泥厂历史内涵丰富且遗存较多、面积较大,所以本设计按并列式叙事主题构建,见图3。
图3 水泥厂遗址景观叙事主题区域划分
3.水泥厂景观叙事性设计文本编排与叙事序列构建
江南水泥厂发展历史漫长、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水泥厂文史资料完整、发展脉络清晰、遗址遗存保护较为完整且时代特征明显,工业遗存与水泥厂历史沿革的时期段落基本吻合,这是江南水泥厂遗址的显著特点。因此本文选用顺序的景观叙事性文本编排方式,以主要交通道路作为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件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以逻辑清晰、连贯自然的场所效果和连续性的信息表达来叙述和展现水泥厂工业历史发展文脉,通畅连贯的流线组织也便于用户游走观览的行为体验。
江南水泥厂主题区域叙事序列采用序景、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的基本序列形式构建,以主次结合的方式依次展开,从而营造出充满节奏与韵律的工业遗址景观游览路径。在地域性特征、历史文化特征与自然元素的结合下,保证场所氛围的自然性延续与目的性,进而满足使用者对于场所的情感需求[10]。江南水泥厂承载着漫长曲折的历史故事和难忘的时代记忆,以工业遗存景观的物象形态呈现方式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叙事性表达来满足体验者的探寻欲望和观览体验,景观完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编排使观者随着跌宕起伏的情景变换在游走体验中产生深层次的心灵感悟和情感共鸣,见图4。江南水泥厂工业遗址景观可以看作是工业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依附于景观的情感积蓄,以叙事性景观为沟通媒介传递的景观情感触发了观者对自我、历史与当代的思考,也是观者于此观览的情感追求。
图4 水泥厂景观叙事文本编排与叙事序列构建
四、结语
城市工业遗址空间是蕴藏于城市用地中的存量土地资源,对其进行改造再设计对于保护和合理再利用我国工业遗产资源、激活老工业区内的工业遗存资源、保护和传承工业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针对工业遗址场地遗存要素的特殊性和景观游览者的情感体验需求,提出了结合场地历史故事背景的叙事性景观构建方式和策略,拉近体验者、景观和设计者之间的距离,以新的视角诠释工业文化的叙事空间,以更加可观、可游和可读的工业遗址景观引导游览者主动参与到景观的互动当中,提高参与者的体验感和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