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到实践,将技术的船舶驶进市场的海洋
2021-08-18管浩
文/管浩
制度先行,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效应显著。
2020年,上海持续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运用导向,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特别试点”,疏通了科技成果“供应侧”渠道,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转化活力。
从今年成果转化白皮书中给出的10个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很多成果来自高校。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制度引进,释放高校院所的活力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6所高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并且获批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要求试点单位明确赋权适用范围、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新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的激励导向试点;结合校企改革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创新监管、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等。并要求通过2年试点,形成成熟定型、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
近几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内部也逐渐建立起体系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流程,通过高校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有效激励的收益分配政策以及围绕新药研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持续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有12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合同总额45.93亿元。在这些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下,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表示,“此次将关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模式写进白皮书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其实也代表了我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分配机制的突破,这对上海的成果转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机构到市场,构建专业化服务载体
我们一直说要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无论从服务机构的数量、专业性上来说,上海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而在专业服务机构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科技创新券政策引导,培育发展一批聚焦专业技术服务,或聚焦产业领域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这些机构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长三角,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对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才,其次是大平台的建设。技术转移是一个高知行业它需要的是懂技术、懂法律,要懂市场的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从服务机构人员规模和年营收情况分布图可以看出,服务机构的年营业收入和机构人员规模是成正相关的,这也体现了专业化团队的重要性。
除了人以外,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独门武器—数据库系统。
上海市场化服务机构人员规模和年营收情况分布
随着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式创新进入各类企业主体的创新实践中,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涌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技术转移价值链不断深化,初步形成适应上海产业结构特点的技术转移生态。此次的白皮书中也提到了关于持续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建设。
“作为平台的平台,我们东部中心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态建得越来越完整。我们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桥梁上需要很多要素,包括人、资本还有技术要素。”邹叔君说道。
生态是否完整会有几个体现方式:第一是看各个要素参与的数量;第二看质量;第三看效率。当平台上拥有了所有的要素,但没有帮它们去做好撮合、组织,这些要素也不会产生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培育一批专业的技术经理人,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技术经理人要具备很强的操作性,我们也希望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需求植入课堂当中(比如创新挑战赛),让学员去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带着实际的问题去做转化。”邹叔君继续说道,“当然,在处理好‘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我们也会助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除了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场所也是技术交易的重要基础载体,对于优化技术资源配置,加速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技术交易所围绕确权确价功能,完善了信息披露、组织交易、价款结算、交易鉴证为核心的交易流程,并从成果端、企业端、资本端三个方面建立完善技术交易的服务体系。
从2020年10月12日上海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设立,10月28日正式开市至年底,进场科技成果达到5144项,拟意向挂牌转让标的交易金额超15亿元;挂牌1427项,其中155项已成交,开具交易凭证4.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