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调查及对策
——以天一阁、保国寺、五龙潭、梁祝公园为例
2021-08-18朱梦冰黄嘉仪郑恺怡何柯馨林天喻
朱梦冰 许 桉 黄嘉仪 盛 健 郑恺怡 何柯馨 林天喻
提 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着重考察公共空间中各类语言标牌的象征意义。本文选取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保国寺、五龙潭以及梁祝公园等多家AAAA 级及以上景区为对象,调查景区语言景观中现存语言类别、语用错误、公共标识的完整度等问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宁波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走向开放和国际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取向。 但是根据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在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重点专项行动计划中指出,宁波在文化、旅游等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仍未达标,还需在文化、旅游方面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形象。 语言成为国际化环境建设的一个短板,中外翻译中存在着拼写错误,表达不统一,难以把原文的意思准确传递,一些公共场合甚至缺少双语信息等诸多问题,给国际游客造成了较多困扰。
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实际上,其他非典型形式的标牌,如位置具可移动性、内容具常变性的展示牌,又如海报、横幅、电子显示屏等也都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查借用此概念,选取了宁波市AAAA 级及以上景区之天一阁、保国寺、五龙潭以及梁祝公园作为研究语料,主要采取实地考察与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 调查立足以上景区,共拍摄235张关于语言文本的照片,提取有效调研样本227个,针对有效语料分析宁波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现状,并归纳整理错误文本和非规范性语言文字,为优化建议的实施提供现实基础。
一、宁波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现状
宁波市的旅游景区按照星级划分,四星级以上的景区共有38处,本文选取天一阁、保国寺、五龙潭、梁祝公园4处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语言类别,语言文本信息做出了如下调查分析。
(一)现存语言类别数据分析
天一阁、保国寺、五龙潭、梁祝公园的语言类别大致分四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日语和韩语。 语言组合表达模式又分仅汉语、汉英组合、汉英日韩组合等三种文字类型,以及图文并行(由图示加文字组合表达,文字又包含以上四种类别)的语言文本。 其中,“汉英日韩”的四语组合最为常见,图文并行居次,单汉语组成的语言文本出现率最低。
针对调查所提取的227个有效调研样本,进行语言文本分类整理,获取景区标识牌语言类别组合情况如下表所示:
?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景区的标识牌语言文字类别中,仅汉语所示的语言标识牌所占比例最少,占3.96%,这类标识牌大多是对景区以及个别名人的介绍;其次是“汉语+英语”模式的标识牌,占14.54%,此类标识牌大多是讲述景区的历史;由“汉英日韩”构成语言文本的标识牌所占比例最大,达到81.50%,这类语言标识牌大多侧重于表达简单的提示性标语,如“卫生间”“放映厅”等;此外,图文标识牌上往往有四种语言类别,占比50.22%。 通过简单的绘画和简短的语言文本,直白地表达标识牌的意思,使外国游客能快速理解内容。
针对单语言文字出现率的情况分析,景区语言标识牌上汉语的出现率为100%,英语占比96.04%,日韩语言占比皆为81.50%。 由此得出,汉语和英语在景区语言标识牌中占据主导地位。 汉语作为母语,出现率100%,贴合当前绝大多数游客的基本需求,也符合国家对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服务的规定;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和全球通用语言,它的广泛使用则是顺应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紧随时代潮流;而日韩语言的大量使用,则是因为在宁波游玩的外国游客中日本人和韩国人占比较大。 此外,除了汉语、英语、日语和韩语外,很少再出现其他国家的语言,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以上四种语言已经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二是语言标识牌提倡简洁,加之有效利用面积有限,不便显示过多的语言类别。
在标识方式上,中文的字体更为醒目,其他语言字体相对较小,满足了景区内占比较大的本国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较好地照顾到占比较少的外国游客。 不过,在一小部分较深入地介绍人文历史及相关背景的语言标识牌中,由于此类知识对外国游客过于艰深,解释起来太过繁琐,有时景区会仅使用中文说明,而没有对应的外文翻译,如天一阁东园东南角的“张寿镛纪念碑”介绍标识。 这是基于细分游客群体后,作出的较为合适的处理。
(二)语言文本失误
景区语言是整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了解景区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但是在实地考察当中,我们发现景区的部分语言文本存在拼音误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译文不当等问题。
1.拼音误用、拼写错误以及漏译。 这一现象最为常见。 以下略举数例:五龙潭景区一处标牌中将“龙”错拼成“Dargon”,“安全”拼成“satety”;保国寺景点一处石碑将人名“颜鲸”译成“Yan-jing” 违反了“中国人名用英文书写时,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的汉语拼音原则,而应该译成“Yan Jing”,此外“苔藓栏壁,空余一股幽琴”“天光开图画,山翠入波纹”等许多古诗词句直接漏译。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译者或标牌制作人员的马虎以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致。 而标牌一经制作,通常会长期树立,轻易不会更正,从而持续对景区及城市形象造成损害。
2.明显的语法错误。 这是另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包括时态错误、冠词错误、介词错误、词序错误、单复数错误、句法失衡、语态不当等。 例如,各景区较为常见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公安机关或本景区批准,严禁在园区内燃放鞭炮、焰火”警示语,在梁祝公园一处标牌被翻译成“Unless permitted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 or this park,any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forbidden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or fireworks.”从语法上说,该句缺少谓语,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正确应译为“Unless permitted by public security organs or this park,any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are forbidden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or fireworks.”同样在这块标牌上,“自1959年以来,随着地面的平整,这座花园开始成形”一句被译为“Since 1959,the garden started to take shape with the ground leveled”,时态使用上存在失误,主句谓语应改为完成时态。
3.忽视语境,机械翻译,词不达意。 公共标识语的英文翻译有其特定的内涵,理解把握公共标识语的英文内涵是准确传递标识语信息的关键所在。 但某些标牌在翻译时不仔细分析句子语法结构,不考虑措辞,或忽略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照搬中文的语法和句式,呈现出典型的“中式英语”特点。 例如梁祝公园景区中一处标识将“一旦发现,追究其责任”翻译为“being found,will be pursued”,不仅语法错误,且机械生硬,建议改为“being found,responsibilities will be pursued”;五龙潭景区一处标识将“五龙神堂”中的“五龙”直接用中文的拼音代替译为“Wulong Sacred Hall”,将“古建筑群台阶陡峭”翻译为“Ancient buildings have steep steps”,望文生义,对外国游客来说生硬且难以理解(后者建议改为“The step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steep”);天一阁博物馆的《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标识中将“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翻译成“Do not make noise,line up to observe order,do not block the road in parallel”,也是较为典型的中式翻译,很容易误解为“不要产生噪音,不要阻塞道路”,语气很强硬且不够礼貌,改译为“Don't yell or shout out loud.Always join a public queue for good order.Don't walk abreast on a sidewalk”较为准确妥当。
4.语用失误,冒犯语言禁忌。 公共标识语是社会标志和交际语,其翻译的本质目的就在于给译文受众群体传递有效信息,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受众文化环境中的禁忌,予以规避。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景区在翻译中未能充分理解个别字词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深层含义,误用冒犯性字词的情况。 例如梁祝文化公园的门票价目表内标示语将“老、 幼、 弱、 病、 残、 孕” 翻译为“The old,yong,weak, sickness,handicappedang,pregnant”,其中不仅存在拼写错误和不规范,更重要的是“old”在西方通常表示衰朽残年,直接以此称呼老年人是明显的冒犯,故而通常用“The elderly”(年长的人)代替,此外按照西方观念,在公共标识中出现“pregnant”也是不雅的,全句应该翻译为“The elderly,the young,the weak,the sick,the handicapped and expectant mother”。该案例充分说明公共标识语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单纯转换,在翻译时更需要关注其受众和文化差异性,使公共标识语译文不仅准确,还要地道、得体。
5.译名多样,缺乏规范统一。 从收集的语料来看,宁波市旅游景区中景点的英译名多样而随意,不够规范一致。 有同一公共标识语常常有拼音和英译两种标示方法,如保国寺内“大雄宝殿”指示语或翻译成“Great Hall”,或翻译成“Daxiong Hall”。 有译名英译大小写不规范的,如五龙潭景区“禁止攀登”标识为“No climbing”,“禁止游泳”标识为“No swimming”,保国寺景区“当心落水”标识为“Warning falling into the water”等。 而根据我国《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公共场所的标示语英文实词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此外,还有同种标语翻译不统一,如将卫生间翻译成“Washroom”“bathroom”“Restroom”或“Flush Toilet”等。 甚至同个景点同类标识的翻译也常常不同,如梁祝公园景区内“小心坠落”的标识同时存在“Careful Stair”“Caution Watch Your Step”“Mind the Step”三种译法。 标识翻译的准确和统一,看似小事,其实却反映了景区乃至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对其形象至关重要。
二、景区公示语规范化可行性建议
结合以上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为建设合理的景区标识系统,宁波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并作相应调整。
1.制定城市景区语言文字建设规划。 应借鉴上海、北京等国际多种语言环境发展较好的城市的经验①韩宛真,刘淋:《新时代下长沙旅游景区多语种语言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3月:第166—168页.,从宁波城市整体发展角度,做好景区语言文字发展规划。 2016年,上海市语委印发了《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专门提到建设语言文字环境规范文明单位,此后在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宁波也应编制推行一些景区多语言建设的工作规划,明确标识的主旨内容和目标导向,为旅游景区语言环境建设提供方向指南。
2.注重“信、达、雅”和规范统一。 景区在跨文化翻译中,要遵从“信、达、雅”三原则,既要考虑文字的表层信息,也要考虑深层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相应国家的文化及习俗差异,避免“中式英语”等机械翻译。 同时,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应尽量做到整齐统一,规避错译、漏译现象。
3.建立景区标识文化监管机制。 旅游景区中的公示语众多,而一旦设立,往往又忽于巡查监管。 应参照国家旅游局对语言景观的相关监管制度,定期派出专业人士对旅游景区英文翻译公示语进行检查,并鼓励游客对景区中发现的不规范或破损、字迹不清的标识进行举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从速进行更正。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语言文字管理部门,邀请相关语言专家对旅游景区英文公示语进行审核和评估,提出整改的具体要求与意见。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景区从业人员语言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外语翻译能力,同时加强责任监管,从源头规避标识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和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