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流程在基层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效果
2021-08-18刘杏珍伍敏莉谢丽芬杨剑辉
刘杏珍 伍敏莉 谢丽芬 杨剑辉
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广州 510450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一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肌持续性、急性的缺血和缺氧坏死导致的。该病发生的基础是冠状动脉已经发生病变,在此基础上心肌缺氧或者出现冠状动脉血流量中断或减少的症状,使得心肌坏死引发急性心肌梗死[1]。近年来随着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需要一种新的护理急救流程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2]。优化急救流程是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抢救相关药物、物品、器械等,3 min内出诊,途中以电话方式联系患者或现场人员,给予有效指导,缩小急救半径,控制接诊时间的护理模式,并且在各种急性疾病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此,我院特选取在2018年4月30日至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AMI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30日至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AMI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5岁,平均(54.3±2.2)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55.6±10.2)min。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4岁,平均(56.3±1.0)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55.8±10.3)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同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院方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同意进行随访;④患者与家属神志清晰,均能流利的用汉语交流。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②肝、肾功能异常;③一个月之内有感染病史;④依从性差的患者;⑤患者因其他原因出现中断治疗情况。
1.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即对患者血压的控制、血糖的控制、血脂的控制以及运动的指导,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1.2.1 对照组护理模式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急救流程,患者入院从客服中心或急诊预检分诊,通知医生接诊,根据病情遵医嘱执行相关抢救措施,如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标本、给氧等,若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联系心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会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相关的指导、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效果,对需行冠脉支架或手术处理患者采取转院治疗,提前做好联系患者转移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护理模式 给予观察组患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①把预检分诊前移至大门口,对胸痛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出现胸痛症状的患者进医院后直接送入急诊室,挂号、检查、检验、治疗实行先治疗后缴费模式。②设立急诊分诊专职岗位,由经过胸痛护士准入考核的护士负责分诊,胸痛护士准入条件是N2级及急诊科工作满3年以上护士,熟练胸痛患者分诊流程、早期预警风险(MEWS)评分、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配合和护理,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波形、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熟练心肺复苏流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流程等相关救治流程,经考核合格。胸痛护士全程陪护胸痛患者,并协助医生、护士、技师共同完成检查治疗护理工作。③实施急诊胸痛患者护理临床路径,在每一个抢救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如3 min内完成评估、分诊;5~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10 min内左上肢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并采集血标本检查;20 min内出床边检验(POCT)结果;15 min内完成口服阿司匹林300 mg、阿托伐他汀40 mg、波立维300 mg;30 min完成另管静脉溶栓[替奈普酶(TNK)16 mg+注射用水3 ml静脉注射]等。④进行流程再造,急性胸痛诊室设置在护士接诊台最近区域,缩短处理环节时间。⑤实行胸痛抢救小组排班,每班均有高、中、低年资护士,明确分工,无缝配合,抢救患者时实行定位抢救模式[3],高年资护士任抢救组长:负责呼吸道管理,患者心理护理等,实施抢救过程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突发事件处理。中年资护士负责循环管理,上心电监护,18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备好除颤仪配合医生做好除颤等抢救;低年资护士负责药物管理,建立静脉通路,采集血标本、执行医嘱用药治疗,抢救记录等,并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⑥建立胸痛中心时钟管理制度,在急诊科分诊区、胸痛诊室、抢救室、内科诊室、放射科、门诊大厅、心内科、ICU等重点部门实行统一时钟和时间管理。⑦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检查、检验等相关数据上传到“飞救”系统,急诊科医生能过“飞救”APP查阅患者信息,上级网络医院医生通过“飞救”APP进行在线会诊、监测患者心电图,实时并给出相关处理意见,需行冠脉支架或手术处理患者上转到有PCI条件上级医院导管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包括病死率、再发率,病死率=病死例数/总例数×100%,再发率=再发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两组患者的时间指标 包括分诊时间、DIDO时间、心电图时间、完成肌钙蛋白时间,时间越短表示临床价值越高[4-5]。
1.3.3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质等。
1.3.4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观察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心功能指标并进行记录,主要包括对患者左心室舒张极限内径长度(LVEDD)、左心室射血最大分数比例(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长度(LVESD)的检测,其中,LVESD、LVEDD水平越低越好,LVEF越高越好[6]。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病死率和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分诊时间、DIDO时间、心电图时间和完成肌钙蛋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时间指标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的时间指标比较(,min)
组别 n 分诊时间 DIDO时间 心电图时间 完成肌钙蛋白时间对照组 404.97±1.7442.94±1.8630.82±3.33 57.34±10.83观察组 402.75±1.0130.83±9.3410.21±1.08 19.32±1.98 t值 11.324 12.456 12.435 13.48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红细胞聚集指数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 纤维蛋白质(g/L)对照组 40 治疗前 3.28±0.42 5.84±0.78 12.71±1.58 5.71±1.06治疗后 3.18±0.51* 5.42±0.71* 12.04±1.01* 5.08±0.84*观察组 40 治疗前 3.27±0.63 5.82±0.63 12.84±1.65 5.76±1.08治疗后 2.14±0.12* 4.15±0.46* 10.18±1.32* 4.18±0.67*t组间治疗前比较值 0.084 0.126 0.360 0.209 P组间治疗前比较值 0.934 0.900 0.720 0.835 t组间治疗后比较值 11.456 11.654 12.567 11.785 P组间治疗后比较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LVESD、LVED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ESD、LVEDD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均显著上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LVEF(%)LVESD (mm)LVEDD(mm)对照组 40治疗前 37.34±1.54 56.54±7.76 66.42±9.24治疗后 40.54±6.23* 54.65±7.74* 66.77±5.78*观察组40治疗前 37.58±1.54 56.75±8.42 67.65±9.32治疗后 51.56±8.33* 45.64±7.75* 55.42±3.78*t组间治疗前比较值 0.679 0.116 0.593 P组间治疗前比较值 0.488 0.908 0.555 t组间治疗后比较值 6.700 5.203 10.394 P组间治疗后比较值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白细胞增多、胸骨后持续疼痛、发热以及心肌坏死,同时也时常伴随心力衰竭、休克和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8]。近年来由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死亡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随着我国老龄化逐渐加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也受到了社会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常规的护理急救流程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探讨的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基层胸痛中心AMI患者救治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急诊专科护理是急救诊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专科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与传统的护理急救流程相比,优化后胸痛中心护理流程可以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更具有衔接性、系统性,医师与护士之间的配合程度、默契程度显著提高,确保高危患者顺利、安全地转运至上级医院。相关文献显示[9-10],优化护理流程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标准化以及主动性的疾病护理,可充分保证各项护理诊断、措施严谨到位,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即该项结果与相关文献表示一致,病死率和再发率均有效明显降低,充分印证了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的优势明显,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①常规的护理急救流程需要先进行挂号、检验、缴费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才可以进行诊治,然而这些流程的进行消耗了大量时间,往往会拖延高危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期,而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由于成立胸痛中心,设立急诊分诊专职岗位由胸痛护士担任[11-12],专业分诊,绿色通道的开通,救治全程跟踪,大大缩短了患者入院至心肌恢复血流的时间,为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再发率提供了有利条件[13-14];②实行胸痛抢救小组排班及定位抢救模式,明确分工,抢救患者时医师与护士之间的无缝配合,提高抢救效率;③基层胸痛中心对高危患者利用互联网与上级医院联合诊治,避免出现因为诊疗结果的不确定、家属签署同意书犹豫不决等现象浪费时间,主诊医师对患者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实时上传,院内胸痛中心救治小组确认患者病情后,医师立即与家属签署相关转院同意书,为病情讲解提供有力证据和清晰的思路,并联系转运小组和通知具备PCI资质医院的导管室做好患者手术的准备,快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救治,高效性的完成交接工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时间指标较对照组来说显著较短(P<0.05)。其中,心电图时间和肌钙蛋白时间的有效缩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通过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网络传送,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避免了常规护理急救流程中因电话通知而浪费时间,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15]。肌钙蛋白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的指标,肌钙蛋白检查时间的大大缩短,同时绿色通道的开启,为争取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奠定了基础,具有显著临床价值[16]。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基层胸痛中心AMI患者中的救治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对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该护理流程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