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蔚蓝的人生底色——记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旭峰

2021-08-18徐艳慧

科学中国人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水底模态太平洋

徐艳慧

郑旭峰(右一)与国际同行合影

什么是喜欢?有人说,喜欢就是即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郑旭峰对他的科研工作就是这样。虽然不善言辞,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者还是还原了一个低调科学家对自己科研事业持续不断的热情和永不停歇去努力的原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人追求金钱至上,但对于郑旭峰来说,科研永不消逝,热爱至死不渝。

定方向 攀高峰

小时候,生活在福建东山岛的郑旭峰特别喜欢大海。与大海朝夕相伴,让他对那片蔚蓝所承载的未知充满好奇。本科毕业后,他特地从地质专业转到海洋科学。然而,海洋科学的学习并没有一帆风顺,很快他就遇到了波折。硕博期间,有一段时间,郑旭峰进入科研瓶颈期,对于科研方向总也提不起兴趣。迷茫中,他辗转于国内举办的海洋科学学术报告中,寻找解决之法。在高树基教授的学术报告中,郑旭峰感觉自己对科研好像有了新的理解。于是,他开始写信和高树基教授进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郑旭峰慢慢发现了科研的乐趣,也找到了自己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

古洋流重建研究是郑旭峰的主要研究工作,这项研究需要用地质的手段去反演古洋流的变化,属于地质、物理、数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郑旭峰对其中的黑潮流域研究十分着迷,因为“弄清楚黑潮流域变化的机制,对整个太平洋甚至全球的气候进行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硕博连读期间,他一连好几年都漂泊在海上,最多的一年,他在海上漂泊了280多天。

博士毕业后,郑旭峰想要去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深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郑旭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放弃了德国之行。但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郑旭峰没有放弃他对极地研究的热爱,工作期间,他继续以此为方向,细心开展研究。两年后,他再次联系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对方在看了郑旭峰这两年的研究工作后,十分满意,在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郑旭峰如愿前往德国从事访问研究。

德国之行开阔了郑旭峰的视野,也扩展了他的科研方向。他说:“去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之前,我主要做太平洋的研究,去了研究所之后,我开始涉足南极南大洋的研究。”此后,他还被邀请作为上船科学家,参加2019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南极IODP382航次。

2021年,郑旭峰离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前往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为什么要转到重点实验室?郑旭峰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想招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学生,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但研究所不具备这一条件。二是实验室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纯粹的科研环境可以实现一些前沿的想法。”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主要开展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和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研究,目前各方面建设还有待完善。郑旭峰说:“未来,我希望将平台从零搭建起来,然后把海洋环境变迁学科发展起来,把学生培养起来,除此之外,我也希望促成国际合作,包括和美国、德国、英国的合作,可能发展没那么快,但我希望可以把每一步基础都打牢,为平台的成长出一份力。”

做研究 测气候

从古洋流到古气候,从地质研究到交叉学科研究,纵观郑旭峰的科研生涯,科研事业的开拓,为他带来诸多的科研荣誉和奖励。2018年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年,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2020年,又入选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科研成果也是纷至沓来。研究至今,他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多数以第一作者发表在EPSL、GRL、JGR等国际顶级刊物上。成果发表后,研究得到行业广泛关注,部分成果论文先后被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等国际刊物广泛引用和评述,并被《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争相报道。

虽然过往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郑旭峰并不打算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朝着领域难题发起进攻。他介绍说,气候系统存在一定的临界点,一旦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突破气候临界点,将可能使气候系统产生极端、突变气候事件。如何能更好预测未来气候走向?这就需要对过去气候突变事件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已有研究显示,过去极端、突变气候事件与北太平洋中、深层环流模态间切换具有很好的对应。但北太平洋中、深洋流是否翻转产生径向翻转流还存在争议。为此,郑旭峰积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末次冰消期北太平洋中深层水的突变及气候意义”,项目将系统测定和整合北太平洋中、深层水源区的鄂霍次克海到下游的南海柱状样中洋流的方向、强度、水团性质等替代性指标,确立末次盛冰期以来北太平洋中、深层水模态及其切换时间;通过数理统计和古气候模拟,揭示末次盛冰期以来北太平洋中、深层水模态切换机制;探索中、深层水模态与西边界流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确立北太平洋中、深层水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为了让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在开展项目的同时,郑旭峰还同步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深水底流模态演变切换机制及其气候指示意义”。他介绍说,太平洋地区深水底流模态演化不清晰,导致对气候驱动机制认识存在偏颇和争议。而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边缘海,其深水底流源于太平洋深水底流的入侵,研究和揭示其模态和模态间切换机制可深化太平洋甚至全球气候驱动机制认识。

项目拟分析南海东北部陆坡区深水底流分布海域不同深度3个沉积物柱状样磁学性质、高分辨率主微量元素记录、沉积物自生相铁锰氧化物的钕同位素,重建不同深度深水底流强度、方向和水团性质等多维属性,区分和确定深水底流模态和模态切换时间,结合新颖数理统计方法和古气候模拟,确定深水底流模态演化过程和切换机制,揭示南海深水底流模态与太平洋、南大洋和大西洋深水底流模态间的空间相关性、动态耦合性,确定深水底流模态切换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和气候临界点之间的联系,为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气候预测、气候驱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育人才 担使命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郑旭峰很认可这句话,所以科研之外,他还很重视学生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郑旭峰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记得,有一位学生,研究兴趣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经常为了一个实验,做到凌晨两三点。学生跟郑旭峰解释说:“如果达不到更高的要求,我内心过意不去,只有做出来,我心里才好受。”郑旭峰当然理解这种感受,但他也时常劝诫学生,控制时间,注意休息。

除了必要的关心,郑旭峰也擅长在科研上循循善诱。研究进行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很多想法,但观点有些平庸,于是,他鼓励学生先静下心思考一段时间,再做陈述。其间,郑旭峰会发一些前沿相关文章给学生开悟,几个月后,学生想通了,就把想法告诉了他,他听完后很开心,他说:“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新,非常有意思,如果成果发出去,肯定会有很多人关注。”郑旭峰说:“一步步指导学生,看着他们进步,真的很高兴,就感觉像是看到了自己曾经摸索的过程一样,尤其是看到一些学生比自己以前还上进、还厉害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好。”

对于一些出色的学生,郑旭峰也会把他们介绍到德国进一步深造。他说:“我希望学生们也能学到先进的科研理念,这样,整个科研界才能越来越好。”

海洋科学发展正当时,科创催征的鼓点也已经响起,随着平台的建设和人才的培育,我国的海洋事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好。郑旭峰感慨地说:“虽然海洋事业建设的过程很辛苦,但是能见证其成长,也是一种幸福。”未来,也许海洋之路还有很多障碍,但郑旭峰已做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准备。

猜你喜欢

水底模态太平洋
太平洋海底发现鹅卵石小路?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EASY-EV通用底盘模态试验
八爪鱼
我来分一分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环太平洋》第二部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开幕
基于CAE的模态综合法误差分析
震出来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