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实验教学中角色扮演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17耿雁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角色扮演

耿雁冰

[摘   要]深度实验教学是基于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指向能力及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方式。在进行深度实验教学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原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关键词]角色扮演;深度实验教学;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0-0073-03

深度学习指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经历思维探索过程、获得深度体验的生命化深刻学习。深度实验教学是基于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指向能力及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方式。它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刻体验,从而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最终实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层级转变。支撑深度实验教学的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还有知识背后的方法、思维方式、价值文化等的教学。

在进行深度实验教学时,角色扮演往往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符号互动论的创造者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马克·切斯勒(Mark Chesler)和罗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则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教学领域,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人际关系和改善自身行为[1]。

角色扮演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以将具体的某种化学物质或反应装置拟人化。可见,角色扮演法包含目的、角色、情境三个要素。围绕此三要素,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角色扮演在深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角色扮演,在趣味学习中梳理建构

由于结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外在的刺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角色扮演将游戏与学习相融合,充分利用了学生了解游戏角色并且爱表演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应恰当使用角色扮演进行外在刺激,并逐步内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更高级的兴趣——本能倾向。

例如,在酸碱盐的复习课中,教师设计了探险游戏,其中安排了三个探险任务,分别是“青青草原”、“神秘山洞”和“海底世界”。在“青青草原”这个探险游戏环节中,教师让一位学生扮演灰太狼(H2SO4),其他同学分别扮演羊,每一只羊分别代表Zn、Na2CO3、CO2、Fe(OH)3、Cu、石蕊试液、NaCl、CuO、HCl等物质。

点开任务一,屏幕上出现了灰太狼在青青草原抓羊的画面。“我请一位同学做灰太狼来抓‘羊,看看灰太狼进入羊村后能捉到几只羊(即能与H2SO4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捉到之后,请“灰太狼”与这只“羊”一起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教师刚刚提出任务,学生纷纷举手。接下来,“灰太狼”捉了一只又一只“羊”,学生也完成并汇报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当学生捉完“羊”,做完实验解决问题后,教师趁势让学生归纳“捉羊”的秘诀:利用酸的通性。

在完成“灰太狼草原抓羊”的游戏后,教师随即转入任务二“碱:光头强(NaOH)山洞脱险”和任务三“盐:海绵宝宝Na2CO3海底逃生”。

当前的复习课,诟病甚多,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真正贴近学情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再好,脱离学生学情,远离学生的生活,忽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创设,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将角色扮演用于课堂教学,在复习课中加入学生最喜欢的卡通元素,改善了枯燥的复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客观知识中加入个人的主观认知与感情投入,从而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想象,在趣味学习中梳理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角色扮演,在实验重演中促进理解

角色扮演属于情境学习的范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生活必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从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来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情境化学习的外在表现。而课堂作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表现机会。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多地强调问题的情境化、实践和交互讨论的情境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情境素材的分析,基于证据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实验,收集证据,进行推理,然后交流讨论或由教师释疑解惑,最后共同总结,形成模型认知。尤其在重要概念、原理的学习中,在遵循科学发现轨迹的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都深度融合进来,可见情境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它可有效促进学生真实掌握原理,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

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在完成红磷燃烧实验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并列出了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如表1)。

教师详尽分析后学生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尽管表格分析得很清楚,但是随后的后测表明,学生对“参加反应”四个字理解不到位。实验中白烟、气球、天平的指针不变这些现象是明显的,但是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未参加反应的红磷是看不出的(剩余红磷混在沙子中),于是学生没有深刻印象。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出13位学生,排成2列,一列7人为反应物A,另一列6人为反应物B,每两人为一对生成生成物AB。看似简单的动作,但是经过学生这么一表演,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剩下1位学生没有参加反应。生成物AB的质量就等于参加反应的6位学生A与6位学生B的质量之和。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成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与原理,一般用化学实验来架起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而角色扮演则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情感的情景剧将枯燥、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原理演绎出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化学的乐趣、对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任务或情境模拟来得到提升。此案例中,通过角色纷演将无形化为有形,使无形的知识有形显现。这一设计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完成认知任务,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短暂的角色扮演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角色扮演,在思辨中实现思维进阶

在中学化学学习中仅仅获得知识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形成基本的学科观念,即掌握认识化学和应用化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史,通过角色扮演,创造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水的组成》一课中蕴藏了本学科领域核心概念的认知发展路径,因此在教学《水的组成》时,笔者运用角色扮演,创造了良好的思维环境,注重学科理解,深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与进阶。

师: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那么水的化学式应该怎么写呢?科学家对物质的研究总是从定性逐步进入定量,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水的组成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先请两位科学家上场。

生1(扮演道尔顿):我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生2(扮演盖·吕萨克):我发现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在电火花的作用下点燃,会生成2体积的水蒸气,也就是说氢气、氧气、水蒸气的体积比为2∶1∶2。

师:用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能圆满解释盖·吕萨克的实验现象吗?

生(齐):不能。按照道尔顿的理论,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结合,生成2个水原子,但是如果只有1个氢原子的话,那么只能结合半个氧原子,而按照道尔顿的原子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两者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推理得很好。确实如此,这个新的实验事实用原子论来解释时出现了问题,说明原子论在当时来说并不完善。那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再来请出一位化学家。

生3(扮演阿伏伽德罗):我发现原来气体是以分子的状态存在的,不同的分子由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比如一个氢气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而且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为分子个数比。

(学生分析、推理、讨论后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对于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只简单地呈现了一个结论: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至于其中的研究过程并未详细描述。但事实上,这段研究历史对于发展和完善道尔顿的原子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段历史也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提出假说、分析推理、实验论证真伪,对于启蒙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样的教学素材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是非常难得的。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后,笔者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这一段史实还原到课堂上,让几位“科学家”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登台,提供科学史料,然后引导学生在争辩、思考、探寻中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家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对角色扮演的教学思考

1.显性优点:兴趣与表达的提升

角色扮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爱表演的本能,将游戏与学习相融合。基于兴趣和主动性的学习,更易呈现,而兴趣一旦产生,态度就会积极,更多的灵感也会得以激发,深度学习的发生更有可能。

角色扮演本身是对知识的一种体验,它通过某种形式的表达,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视化,将经验通过某种形式进行现场展现,实现学习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以进一步深入。

为了用恰当的语言动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会仔细揣摩、细致分析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并反复地练习或者琢磨,拥有多次表演的经历之后,他们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以及对生命的理解会进一步得以提升。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出于沟通的需要,学生会彼此协商,将自己的想法用准确的语言或行为表达出来,并且倾听别人的想法。

2.内涵促进:思维与文化的进阶

學习活动的本质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启智润心。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深入认识通常要经历以下过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止的孤立到动态的相互作用,从文字描述到符号表征。角色扮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并通过角色表演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对概念与原理进行可视化学习,提升个体对物质、反应、现象或事实的认识,同时通过推理与辨析,掌握思维规律,改善思维品质。

角色扮演还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课堂文化。教师一旦在教学中能主动地使用这一方法并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就有助于自身完善和理解角色扮演的相关知识和体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提升。学生在角色扮演这一体验过程中体悟思想,建构知识,无论是思维还是意识都得到了发展,实现了自身能力与素养的完善。

3.不足与对策

毫无疑问,角色扮演法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只在公开课的时候才使用角色扮演,潜意识里认为角色扮演只是起到丰富、装饰课堂的作用,而非真正地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角色扮演需要耗费一定的课余时间,迫于应试压力,学生往往不认真对待;此外,角色扮演还会拖慢课程的进度。

为此,在使用角色扮演法时,首先应明确使用目的,确定使用时机;其次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剧本,勇于创新,因为剧本的编写是角色扮演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3];第三,教师要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责任行为的转化;第四,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综上,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再结合初中学生的特征,灵活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而角色扮演的应用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单一的,往往还会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这样的教学,由浅入深,逐步进阶,使学生主动持续地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未来更具挑战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方丽. 角色扮演教学法及其有效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2]  李可锋.基于真实情境组织教学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3):45-51.

[3]  曾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张 简)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在新闻中学化学
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