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不信春风引不回 敢叫大漠换新天
2021-08-17李慧杨珏任欢
李慧 杨珏 任欢
塞上右玉,古长城蜿蜒逶迤,杀虎口雄关矗立。解放初期,这里风沙成患,地瘠人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
70多年来,右玉人一代接着一代植树造林,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如今的右玉,林涛翻卷,林木绿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不信春风引不回,敢叫大漠换新天。70多年来,右玉人拼命种树,靠的是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它植根于右玉人民自强不息、勤俭质朴的性格土壤中,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艰苦历程中,升华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循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右玉干部群众正奔着“共建美丽右玉、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目标,走上绿色兴县、绿色富民的新征程。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任连着一任干
北纬:39.98度,东经:112.47度。这是山西右玉的经纬坐标。
在同一纬度带上,向西看去,是毛乌素沙漠,再向西,是库布齐沙漠;向东而指,是华北平原。右玉,曾是沙漠与平原间的一捧沙。
《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
解放初期,右玉的林木绿化率不足0.3%,沙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76.4%。有外国专家甚至断言,这里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举县搬离。
搬离还是扎根,这是摆在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面前的一张考卷。
背着军用水壶、带着军用地图,从右玉县城徒步走到杀虎口,上了北岭梁,爬上丈二高被黄沙淹没的北城墙,张荣怀和时任县长江永济在黄沙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如何战胜黄沙?如何让人生存下去?风里行沙里走,风沙埋掉了行走的脚印,却吹醒了坚实的理念:“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结束近4个月的全县徒步考察,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
会后,他带着全县干部,前往右玉苍头河边,挥锹挖坑种下了第一棵“小老杨”,由此拉开了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换干劲。”70多年来,右玉县换了20多任县委书记,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任书记办公室都摆放着一把铁锹。
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在右玉工作12年,1991年即将调到另一个县。临走前,他又返回办公室,拿上那把已被磨短了一寸的铁锹,摘上几片右玉的树叶才离开。
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离任时最后一件事是参加干部义务植树;在植树现场与第十八任县委书记陈小洪进行工作交接,谈的是下一步怎么干……
为了植树,右玉人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
不少地方植树,都为春秋两季栽植,但在右玉这个干旱寒冷的塞北地区,却实现了“三季植树”。
1977年,右玉开始在七八月份的雨季造林,省去了用车马人力驮、挑、拉水爬坡上岭,提高了树木成活率。
改为三季植树后,右玉植树造林进度大大加快,仅1977年就完成了大片造林18.8万亩,零星植树97.8万棵。
为了植树,右玉摒弃了煤炭開发等发展路径,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不动摇——
20世纪80年代末,一家日本企业和当地合建压板厂,这是右玉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但这个企业像吃木材的“怪兽”,全年收的原料仅够它吃半个月。为防止乱砍滥伐,县里痛下决心,关闭这个压板厂,因为“在右玉,植树是第一位的事,谁也不能挡”!
为了植树,右玉人向风沙宣战,不看到绿染大漠誓不罢休——
树种下去,活了;一场风沙,树又死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风沙里写满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和希望。
70多年来,在“右玉精神”的引领下,10万人共同举起铁锹,让亿万棵树在曾经黄沙横空的版图上铺染。这背后,是敢叫大漠披绿的钢铁般信念。
如今的右玉,已拥有近170万亩绿化面积,约有1.3亿棵树,按照一米一棵的距离测算,排起来可绕赤道两圈半。
右玉城南的小南山公园山顶,由四棵大树雕塑组成的绿化丰碑傲然矗立。这丰碑,直指蓝天,遥望远方。
远方,黄土高原绿了,华北平原绿了。更远的地方,毛乌素沙漠绿了,库布齐沙漠也绿了。
战胜风沙的答案不在别处
就在群众中间
1989年,24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随当兵复员的丈夫回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从小生长在青山碧水的美丽云南,哪里见过右玉的呼啸狂风和满目苍凉。
1992年,余晓兰抓住县里“开发四荒”的机会,和丈夫一起承包荒山荒坡。他们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平田,硬是将30亩乱石河滩改造成坝滩地,并在荒山坡上栽下60余万株松树。
1956年至1983年,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原党支部书记伊小秃面对光秃秃的山坡和依然肆虐的风沙,带领全村群众植树造林,以治理荒山为突破口,先后治理了村前、村后的十座荒山。1983年至1990年,伊小秃一个人义务植树300多亩,让秃山变了容貌,让北辛窑村成为当地有名的绿色生态村。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余晓兰、伊小秃一样立志改变右玉面貌的人,一把铁锹两只手,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绿洲”。
1949年10月24日,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响亮地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从此,右玉选择了种树,右玉人民选择了坚持。
70多年来,尽管环境、任务、重点、方法在不停地变化,但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关注群众困难。
“‘右玉精神的形成,不仅是一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绿化史,也是一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带领人民在拼搏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奋斗史、创业史。”山西省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第二十一任县委书记张震海说,战胜风沙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群众中间。只有摸清右玉的情况,倾听百姓的呼声,才能真正破解难题,找到出路。
据不完全统计,在70多年的植树造林历程中,右玉全县干部群众义务植树达两亿多天。在300多万亩的土地上,右玉人民摸爬滚打在沟梁山壑之间,让山川一点一点绿了起来。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也有领导干部。尽管身份各异,岗位不同,但他们始终坚持绿化信念,坚守绿色情怀。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右玉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2018年8月8日,右玉县成为山西首批摘帽的国定贫困县;2019年,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增长13.1%。
南有平遥国际摄影展,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2014年以来,右玉成功举办了多届风光摄影展、油画展,推出了“西口风情”右玉油画写生季、右玉国际水彩艺术周等品牌活动。
此外,森林音乐节、生态文化旅游节、国际水彩艺术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层出不穷,一批相关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如今,右玉在转化绿、拓展绿、提升绿、共享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近年来,山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接力弘扬“右玉精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颜值不断提升,百姓生活越来越美。
蓝天白云,绿洲一片。截至目前,山西全省林木绿化率23.18%,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河流清澈,鱼鸟成群。2020年,山西全面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尤其是以汾河为重点,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探索;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实现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让汾河水质好起来。2020年6月底,汾河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群众盼的就是干部干的。在党的领导下,如今的三晋大地,绿水青山随处可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故事正在延续
在右玉,到处可见一种小叶杨,干不挺拔,冠不如盖。即便有了30多年的树龄,树粗依然不过碗口,当地人俗称其为“小老杨”。
“小老杨”其貌不扬,却是右玉绿化中的“顶梁柱”。“右玉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0.3%提高到56%,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奇迹,‘小老杨是‘首功之臣。”右玉县林业局工程师赵守忠说。
在贫瘠的土壤上扎根,“小老杨”柔弱而执拗地生长。“这‘小老杨正是顽强坚韧的右玉人的化身,‘右玉精神就植根于右玉人民自强不息、忠勇坚毅、勤俭质朴的性格之中。”赵守忠指出。
回溯历史,以“右玉精神”为引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把种树当快乐、享受绿色事业的人层出不穷,视树木为生命、献身绿色事业的人比比皆是。
1976年3月的一天,时任右玉县委书记常禄专程到右玉县高家堡乡曹村拜访了一位名叫曹国权的老汉。年过花甲的曹国权,解放后就在自己的房前院后栽树,年复一年,共栽各类树木7300多株。常禄问曹国权,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曹国权说:“我粮够吃,钱够花,没啥困难。我倒是想,集体再给我划点地,我再多给人们栽点树。”常禄感慨地说:“曹国权是一个普通农民,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有什么理由不为后代着
想呢?”
“时移岁替,持之以恒无顾返”“人更事迭,不改初衷又加鞭”,正如《右玉绿化赋》所言,右玉广大干部群众无论何时,都乐此不疲地着迷于造福后代的绿色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致力于把植树造林的“接力棒”变为致富的“接力棒”,不断在“巩固绿、提升绿、依靠绿、展示绿、享受绿、打造绿”上做文章,推动绿色经济崛起,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因绿脱贫致富。
过去“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马头山,现在已是“林草遍地有,野兔到处跑”。这显著的变化,源于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李云生。2002年,李云生拿出多年积蓄,回村承包了马头山一万多亩沙土地,进行综合治理。他先后栽植松树、杏树等上百万株。随着环境变好,李云生又计划发展生态旅游,让更多人享受马头山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依托“文旅+”产业融合,玉龙文体产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马产业基地,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成为中国田径协会“自然生态”特色赛事……良好的生态正给右玉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湛藍天空下,绿洲一片,浓郁郁溢彩流光。”如今,《右玉绿化赋》中描绘的画面正在中国大地上缓缓展开:50多年间,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在“黄沙掩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不懈奋斗,将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在库布其沙漠,一代代治沙人坚守初心、不懈努力,把绿色一笔笔描绘在沙漠腹地上,让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变成满目清幽、绿富同兴的生态家园;几十年来,陕西榆林人民不懈努力,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创造了“林进沙退”的奇迹……一次次对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让华夏大地续写传奇——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达7954.2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增绿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时序轮转,清晨来临,朝阳在小南山公园洒下一片金辉。南山绿化丰碑拔地而起,愈发巍峨。数十年前种植的“小老杨”周边已种满了樟子松、油松。放眼中华大地,新一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正在各地延续。历久弥新的“右玉精神”穿越时空,正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