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08-17马丽红
马丽红
计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跟不上,计算的正确率偏低。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以来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计算教学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对数字进行又对又快的运算,主要考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而随着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改革,计算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经历算法和算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才能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教材可以发现,计算教学都依托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们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融人情境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还没有摆脱爱玩耍的心性,专注学习的时间较短。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创设情境时应抓住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比赛竞争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例如,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出示一片桃园)果同里的桃子已经成熟了,果香四溢,猴妈妈带着小猴子来到果同里摘桃子。不一会儿工夫,猴妈妈就摘了40个桃子,小猴子摘了30个桃子。小猴子看到这些鲜美的桃子馋得一直流口水,猴妈妈对小猴子说:“如果你想吃桃子,就要先帮妈妈算一算我们今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算对了才可以吃哦?”小猴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可我不会算怎么办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我算算吗?”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涨。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生动地引入计算教学的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原本单调呆板的计算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有效地吸引住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通过引入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算理
传统的计算教学注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更注重发扬学生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算理和算法的推理、探究过程之中。算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算理是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还不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依靠动手操作进行思维。学具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载体,有效地运用学具可以让抽象的算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理解算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巧妙地运用学具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经历算理的探究过程,从而将算理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需从十位“退1当作10”,个位需加10后再减的算理,笔者在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学具(小棒或计数器)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出50-26的结果。学生在摆小棒计算时先摆出5捆小棒(一捆有10根)代表50,然后将其中的一捆小棒拆成10根,从10根里面去掉6根,再从4捆里面去掉2捆,数一数剩下的小棒还剩2捆零4根,最终得出结果是24。学生在拨计数器时先在十位上拨5颗珠代表50,当从个位去掉6颗珠时发现个位上没有珠子,所以从十位上去掉l颗珠,再在个位上拨10颗珠,然后从个位上去掉6颗珠,十位上去掉2颗珠,此时计数器的十位上还剩2颗珠,个位上还剩4颗珠,所以得出最终结果为24。
学生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中能够形象直观地看到,当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出现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的情况时,需要从十位上“拆开”或者“拨下”一个十给个位,个位需加十后再进行运算。学生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活动,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中从十位“退l当作10”的算理理解得更加透彻。通过合理的操作学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教学中抽象的算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助于突破计算教学的难点,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三、变“错”为“宝”,帮助学生巩固难点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时总会擦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怕学生出错,有时学生出现的错误会成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辩证地看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资源就可以变“错”为“宝”,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中的难点,而且能为计算教学的课堂增添“小惊喜”,提升学生寻找错误的积极性,活跃计算教学的课堂氛围,让计算教学更加有效。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2÷5=2……2时强调,计算时为了计算的准确性要仔细检查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若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需要重新试商。但练习时发现,学生的练习本上屡屡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的情况。由此可见,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这一难点并未掌握。因此,笔者在练习课上集中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不直接指出每道题目的错误原因,而是组织学生一起批改并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订正。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一看到这些题目就举手说:“老师,这道题目不对!”“老师,这道题目的余数比除数大了。”……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听到其他学生这么说也认真观察,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课堂氛围变得很活跃。通过将学生的错题进行集中分析讲评,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知识难点,又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有动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四、培养习惯,为计算教学提供保障
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能为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时会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但进行计算时依然会出错。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计算时审题不仔细,常常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不对齐等。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造成的。小学低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笔算时书写格式要规范;相同数位要对齐,进位l、退位点要书写规范,画横线用直尺,计算后要记得验算……这些要求的提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细致的学科,一点也不能粗心大意。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大大降低计算时的错误率,从而为计算教学提供保障。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只有以學生为主体,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突破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绽放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