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1-08-17张玉佩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评价

张玉佩

一、何为乡土课程

以“育人为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内涵已成为当今教学舞台的新理念,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养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统一的国家课程已远远满足不了不同地域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独特乡土文化背景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教育科研机构、学者、中小学逐渐重视乡土资源对于课程开发和培育学生乡土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乡土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组织开发、实施、管理的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乡土精神、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为主要目标,在乡土情境中让乡土精神真正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成为他们的身份认知和前进动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守望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二、乡土课程的价值定位

1.全球化时代,乡土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乡土文化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总和的具体表现,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土文化正处于被摧毁的边缘。开发乡土课程就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课程,让学生走向乡土,走向中国文化的深层,认识乡土、研究乡土、体验乡土,能增强对故土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进而迸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乡土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了解乡土、看待乡土。如桥林小学的乡土课程中,让学生在走进桥林、研究古镇的学习活动中,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占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形成維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任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2.现代课程改革,乡土课程建设的必然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指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纳入课程中去,强调了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乡土课程建设正是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目标指向乡土情怀的培育,从热爱家乡推及生发民族情、中国心。

桥林地区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富,学校让学生在乡土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了解桥林丰厚博大的乡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在多彩的乡村民俗、意蕴丰厚的古景、硝烟弥漫的历史、经济腾飞的今朝中去感知乡土精神;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了解家乡特色、感受家乡文化,进而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由此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3.学校发展,乡土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乡土课程的建设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体验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质量加特色是学校的发展追求,建设乡土课程体系,在持续推进下,更容易形成学校的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具有浓厚区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显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教师在开发的实践中,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实施与研究,使更多的教师能更多地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建设也能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重要渠道,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三、乡土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乡土课程要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已有特色和发展需求来个性化地建设和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规范学校乡土课程的理念,规划乡土课程建设的蓝图,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障课程实施有序进行,把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1.结合校情,谋划乡土课程顶层设计

乡土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来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是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总规划,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乡土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与目标、课程内容与组织、乡土课程的实施、乡土课程的评价、管理与保障措施。

桥林小学乡土课程目标按低、中、高年级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侧重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展基础性的探究活动;中年级侧重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勇于探索的兴趣,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感受合作和协助的重要性,在了解桥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自豪感;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比如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程实施分年级、分年段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确定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分阶段进行,首先动员和培训,再做好活动准备工作,然后进入活动实施阶段,最后进行活动总结。课程实施有计划、分层次,规范教学设计,管理课程实施细节,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推进。

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活动前准备、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协作性、创新精神、方法掌握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中年级可以采用“小记者大采访”“活动感受分享会”“制作小报”等更轻松、更有趣的呈现方式来呈现学生内心对家乡的热爱。高年级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多媒体展现等,让乡土精神融入科学的研究报告、数据分析和活动总结中。

2.深入乡土,全面发掘乡土课程资源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由这块土地属性中有潜在教育价值,可以被这门乡土课程选用的内容(包括实施条件)。”带有乡土气息的资源进入学校课程,必须是能够反映某一个地区自然特色的内容,其基调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和学生所熟悉。比如说,历史文化类、风土人情类、自然环境类、社会发展类等。

桥林是千年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桥林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勇气和汗水不断谱写桥林发展的篇章,最为宝贵的是在代代传承中形成了桥林独特的文化。早在“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桥林小学就搜集整理了多位桥林文人的优秀诗文,编印成集——《石碛文韵》,将它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在《石碛文韵》的学习过程中,用桥林优秀的乡土诗文浸润学生心灵,给他们桥林水土独特魅力的熏陶。第二本校本教材《明因乡情》设计为“多彩的乡村生活”“舌尖上的桥林”“浸润人心的美景”“烽火中的岁月”“江山代有才人出”“经济腾飞在今朝”六个板块,表现了桥林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忙碌充实,更为完整地呈现了桥林人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低年级重童真、重童趣,以游戏和谚语、方言为主,在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中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中年级重体验、重感受,以美食和美景为主,让学生在品尝和欣赏中认识家乡的特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高年级重思考、重实践,以人物故事和经济发展为主,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物的杰出和发展的迅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过程管理,细化乡土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管理保障措施是保证乡土课程有计划执行的重要条件。每一门课程都应纳入学校总课程安排,根据乡土课程目标螺旋上升,在不同年级开设相适应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合理规划,让乡土课程进入课堂,确保学生接受乡土教育。当然,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执行年级、课时安排和师资保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为方式方法,教师要设计活动模块、实践活动实施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体验感受。

乡土课程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作出具体的评价指导意见。对教师的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用激励办法。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展现的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每学期要组织对教师课程方案、教师课堂过程、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

学校乡土课程的管理和保障措施必不可少。学校课程应建立课程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建立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保证经费支出,配备优秀师资,改善教学环境,提供课程开展基地等。

四、结语

总之,乡土课程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学情,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建立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过程管理,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夏天的家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