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质量监测 助推德育特色课程创建

2021-08-17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戏剧法治

岳 旭

数据是改革的燃料。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直观反映了当前区域内部教育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发展现状,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其亟待改进的空间。虽然我校(区)不是区域质量监测样本校,但监测报告里的数据、结果和建议,已经或正在成为学校发展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质量监测报告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航标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首要和最关键的部分。质量监测报告结果不但能够直接导向我们目前所暴露的问题,而且一旦识别关键问题,将对于学校聚焦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问题:

(1)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2)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关键和迫切?

(3)在既定的资源、人力、文化和环境下,学校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少可行性?

在解读我区语文、艺术、德育、科学等六份监测分析报告中,我们发现:

(1)我区的问题直接暴露jLIJ我校的问题。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对较少,书面表达能力较弱。

(2)我区的优势直观反映出我校的问题。

我校科学教师专业对口率较低,参加的培训次数不多,同时学生课外活动开展也不够广。

(3)我区的问题引发我校辩证看“问题”。

美术教师的课堂示范好还是不好?课堂示范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

我们用“剥洋葱”的方式来检查不同层面的数据——剥去外壳以具体数据来理解潜在的问题和可能性。数据让我们找到了真实的问题,数据更让我们明确需要、设订目标、制订干预措施并去评估进展状况。

二、质量监测报告是促使课堂变革的源动力

质量监测报告结果引导我们找到关键问题,在科学的数据面前,通过分析关键数据,推动我们进一步归纳总结不足、发掘自身优势,以特色课程建设为变革起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下面以2017年福田区德育监测分析报告为例,阐述我校是如何利用报告结果进行课堂教学变革的。

1.聚焦问题

从监测报告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品德课作用的认可度很高,均高于市、省、全国平均数据,但这与学生对品德课及品德教师的喜爱程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再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学生认为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或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数比例占54.3%,而他们不喜欢的品德课的原因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互动机会少”“老师讲课无趣”。

为了更好地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改进,我们进行了校内随机访谈调查。由各级行政和科组长下到各班随堂听课,并在课后对各班学生及教师进行随机访谈。

从课堂观察和随机访淡中,我们了解到在我校品德课的确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说教为主、学生展示少”等问题,但学生对品德课教师的喜爱程度相对较高,可能与我校品德课教师基本由班主任老师兼任有关(报告也显示学生对班主任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充分,更易于课堂的组织管理,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能挖掘更多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案例,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班主任基本都是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他们无疑在自己本专业教学上付出的精力更多,品德课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说教”就成了相对容易驾驭的授课方式,再加之班主任在品德课上经常以班级事件为引子,更容易一不小心开启“说教”模式。

“有意义的改革如果不涉及学校教育的核心技术——教与学,它就无法落地生根。”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如何让学生不仅觉得品德课有用,而且觉得有趣,改进当前品德课的教学方式是唯一途径。

2.主动尝试

我们学校有一位高年级班主任崔冰老师,她在自己班级的日常教学中,经常用教育戏剧的方式上课。而在我们平时的观课中也感受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安全的、自由的、真实的。于是,学校管理者找到了崔老师,向她请教用教育戏剧方式上品德课的可行性。没想到,这位教师竟然说给她半个月的时间,在一个中年级的班级先进行尝试,上一节课给大家看看。

半个月后,她与三(4)班的学生共同展示了一节道德与法治和教育戏剧融合课《家的秘密》。

教师们在观看完这节课后大呼“神奇”,一个没有任何戏剧基础的班级,崔老师用了两周的时间就能把课上出这般“真情实感”。而当崔老师分享自己在打磨这堂课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后,我们的教师更是觉得原来传说中的教育戏剧并没有遥不可及,原来融入了教育戏剧的道德与法治课如此有魅力。

3.自发行动

教师们想学习、想改变的激情在这一刻被点燃了,崔老师发起了教育戏剧培训倡议,教师们自发地参与,培训每周一次,定在某个工作日的下班后,时间两到三个小时。没想到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越来越多,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是整个培训的具体内容。

4.专业研究

与之同时进行的是团队开始查阅各种文献,寻找科学的论证,明晰教育戏剧融合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5.大胆实践

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教师们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的个别环节上使用教育戏剧。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学校的倡导和鼓励下,几名教师大胆尝试教育戏剧和道德与法治课整节课的融合,如罗志健老师执教了《自我小魔方》,刘璟老师执教了《我们的老师》。教师们在实践中也有了这样的体会:

三、质量监测报告是形塑学校办学特色的契机

教育质量监测不仅承载着对学校课程教学变革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厚重数据,而且其中的深度分析对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特色的形成并非凭空构想,而是依据学校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提炼出的学校发展特色。

1.在戏剧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教育戏剧+”润物细无声

“教育戏剧+”课堂教学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做,从亲身体验中感受、领略知识的意蕴。学生在彼此互动中更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同时在艺术活动中增进对美的领悟和感受。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形体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2.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教育戏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在“教育戏剧+”的实践和探索中,教师的职业激情再次被点燃,他们自发学习教育戏剧的基础知识,并主动运用于课堂教学。教育戏剧团队由最初的几个人到一群人,由年轻教师到快退休的教师,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由草根研究到立项市级课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

3.以生为本,学科融合,孕育出“教育戏剧+”特色系列课程

我校道德与法治科组总结提炼出教育戏剧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和教育戏剧融合实践课程”在区教科院的大力推动下面向全区推广。

我们正在探索教育戏剧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五个学科进行了实践,教育戏剧班会课在全校各班全面开花。

“教育戲剧”还从课堂走向了课外。热爱戏剧的学生们组成了学校“小狮子戏剧社”,随着“一人一故事”新型戏剧模式的引入,戏剧社成功转型“一剧团”,同时组建了深圳第一个公益性青少年“一人一故事”剧团。学校还将一年一度的“绘本节”升级为“戏剧月”,普及教育戏剧理念,开展“戏剧进校园、戏剧欣赏、戏剧表演”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从数据到决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时间和数据会告诉我们学校现有的问题在哪里,也能向我们证明问题是否已经转化为学校的优势。也许既有的挑战在持续,也许新的挑战即将出现。我们坚信,如果一个学校总是能够把握基于数据的决策向前推进,以监测结果为导向设计改进活动,来回应学校面临的挑战,未来就能不断克服学校的困难,增强学校的优势,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让学生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在数据的支撑下“随处可见”。

猜你喜欢

品德课戏剧法治
有趣的戏剧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戏剧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