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乡村小学农耕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1-08-17吴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耕劳作亲子

吴丹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赋予了学校与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特色发展空间。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怎样让现代核心素养在乡村学校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促进农村学生也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基于此,我校在自身是乡村学校的背景下,根据学校校本体验课程开发了农耕劳作校本子课程。通过参加农耕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乡村农耕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开发农耕劳作课程,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缺失以及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农耕劳作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这门常规化的课程,比蜻蜒点水式的劳动实践,更能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追根究底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随着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感情越来越淡薄。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各种机械化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批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参加劳动的机会变少了,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多数家长对劳动教育是有偏见的,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知识教育,从而忽视甚至轻视劳动教育,在日常教育孩子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口头禅:“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家种地。”这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劳动不光荣”的错觉。三是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如手机、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即便有空闲时间也不愿花在劳动上。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该如何改变呢?我校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这一独特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以课题“寻找‘失落的乡村儿童生活校本体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为基点,构建了“乡村农耕劳作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的一级子课题。形式多样的课程开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参与的形式进行劳动,有效衔接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我校确定了以“研学农耕”“趣味农耕”“亲子农耕”“体验农耕生活”等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乡村农耕劳作”课程开发。

(1)研学农耕。学校在研学实践活动中组织带领学生去农具展览馆参观,让学生直观认识我们身边的农具,拾起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本学期,我校教师在研学活动中带领五六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了挖红薯过程,并且将所挖红薯带回家开展“署中乐”红薯烹饪创作大赛。

(2)趣味农耕。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以我们的农场真漂亮、趣味农作物之五谷画以及树叶画等为主题的创作比赛。此类比赛在学校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亲子农耕。本项主题活动是我们重点打造的项目。亲子农耕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家校合作共育,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未成年人的劳动创新能力。为此,我校与家长志愿者共同开展了“读书会”“亲子节”“暑期实践”等活动。

①读书会。正如伟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因此亲子读书会在讲到与农耕有关的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家长就带着孩子去田地里一边农耕一边读诗,学生们对诗的理解更加到位了。

②鹿城亲子节。乡村农耕课程纳入了鹿城亲子节启动仪式,在展示环节,我们“魅力农场”主题展示深受大家欢迎,获得一致好评。这些农产品都是我们当天早上去农田里采摘的,既新鲜又无公害。

③暑期实践。暑假期间家长志愿者带领学生参加暑期未成年人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昆山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走访农村等活动了解水稻的种植、成长过程,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科学农耕。本主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鼓励学生与家长在家合作种植一株农植物,并在种植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所作、所感以及农植物的生长轨迹,领悟生活的真谛在于劳动;另一方面学校在昆禾农村设立了社会实践体验站,学校组织学生动手种植、除草、施肥、收获农作物,让他们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从而养成厉行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主题活动开发农耕劳作课程,促使学生在农耕活动中找到乐趣、在农耕中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二、拓展农耕劳作课程,消融学科边界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生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的重要观点。农耕劳作课程的开设实现了让教育回归劳动实践的目标,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逼着他们带着问题去请教教师,从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求知欲也被唤醒,创造力被激活,这才是农耕劳作课程开设的最大意义所在。

在农耕劳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促进各个学科知识与农耕劳作课程的融合,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开动脑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绝妙方案。例如,我校学生在昆禾农场中有一块专属的农耕试验田,我们的农耕课程预设将这块地平均分成六块,学生们得到消息后立即付诸行动。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种植和数学图形学习可以结合起来,于是,各种分割方案应运而生。有了图形,该怎样种植果蔬作物呢?于是,学生们又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找出最佳种植方案。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耕课程中,这种课程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农场内的农作物长势喜人,学校便又组织了一次“哪块田地收成好”的竞赛活动。学生自己测量土地面积,估算每平方米土地农作物的产量,走进菜场调查蔬菜价格。由于学生们种的蔬菜,绿色纯天然,没打过农药受过污染,蔬菜成熟后,学生们、家长们纷纷跑来“抢购”这些新鲜食材。

在种植、采摘和售卖的活动中,学生灵活运用各类学科知识,让学科知识真正与农耕劳作紧密结合。除数学学科外,学校还引入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拓展农耕课程边界。学生在种植蔬菜时,观察蔬菜播种、发芽、幼苗、成长、成熟的过程,并将这些记录、描绘下来。我们还继续开设“五谷画”“树叶画”“科学实验田”等课程。

三、推进农耕劳作课程,拓展教育视野

陶行知先生在他提倡的“活的乡村教育”中指出,活的教育就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教。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

借助于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农耕劳作”为引子,丰富学生农耕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文明史,特别是一直以来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世界农业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帮助他们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农耕文化知识,体会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我们根据农耕课程的精髓对它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并以此为载体,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乡村农耕劳作课程”,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并通过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培养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品质的新农村学生。

【参考文献】

[1]陶玉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卟考试周刊,2014(7).

[2]朱明.乐探小学数学课堂农耕文化的滲透[J]创新时代,2018(8).

[3]夏学禹.中国农耕文化探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4).

猜你喜欢

农耕劳作亲子
农耕旧事十二韵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春暖劳作花相伴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阅读理解Ⅲ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