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ST段抬高与室壁瘤形成关联性分析
2021-08-17黎秀莲温伟谊
黎秀莲,温伟谊,彭 鼎
(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18)
本院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0例心肌梗死ST段抬高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基础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影响室壁瘤发生的具体因素,并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疾病进行有效防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0例心肌梗死ST段抬高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室壁瘤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室壁瘤的患者43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50~84岁,平均(65.19±0.39)岁,平均BMI(22.99±0.23)kg/m2;对照组中男221例,女214例,年龄50~85岁,平均(65.23±0.40)岁,平均BMI(23.00±0.24)kg/m2。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符合室壁瘤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肥厚型心肌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夹层等心脏疾病继发;②冠状动脉畸形、心肌桥、冠状动脉痉挛等。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判断其是否患有室壁瘤,诊断标准为心动周期中局部回声增强及室壁变薄、局部室壁呈矛盾运动或不运动、室壁局部膨出,对患者进行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以及左心室长轴到心尖两腔、心尖四腔室、心尖多个切面等多切面观察,记录心脏大小、活动度、回声强度、室壁厚度、形态,测定心功能各项指标,包括二尖瓣舒张强血流E峰/A峰比值、左心射血分数等,并观察有无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否有室壁瘤形成,如有观察室壁瘤的范围、大小以及形成部位。
1.3疗效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基础资料(体质指数、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是否吸烟、疾病相关指标(Killip 分级、罪犯血管、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PCI)、术后 ST 段回落率)、实验室检查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总胆固醇(TC))等与室壁瘤发生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影响室壁瘤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罪犯血管、LVEF<55%、附壁血栓形成、CK-MB峰值、CK峰值、术后BNP>100 ng/L、术后ST段回落率(≥50% )、术前TIMI分级(0~1级)、前壁心肌梗死、择期 PCI以及心绞痛病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影响室壁瘤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影响室壁瘤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后BNP>100 ng/L、术后ST段回落率(≥50%)、罪犯血管为LAD/LM、既往心绞痛史是影响室壁瘤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影响预后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室壁瘤属于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会造成患者心功能显著降低,导致附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并极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患者死亡率增加[1-3]。故为了预防该合并症的发生,探究诱发其发生的因素,给予规避尤为重要。
本研究表明,术后BNP>100 ng/L、术后ST段回落率(≥50%)、罪犯血管为LAD/LM、既往心绞痛史是影响室壁瘤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罪犯血管为LAD/LM诱发该疾病,是由于该血管的主要供血来源为前壁和前间壁,当该血管发生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时,心肌内血液供给不足,会造成心肌无法完成正常的收缩功能[4-5]。且该疾病患者多为心尖部心肌较薄,故当心室给予其压力后,会诱发该疾病发生[6]。既往心绞痛史患者多会导致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过程加速,并会产生缺血预适应机制[7-8]。而术后ST段回落率(≥50%)是指缺血心肌的运动障碍能够因该指标而发生逆转,进而降低该疾病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ST段抬高患者室壁瘤发生率较高,考虑与术后 hs-CRP超过8 mg/L、术后ST 段回落率(≥50%)、罪犯血管LAD/LM、既往心绞痛史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