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8-17何沁蔓董云娅周冬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全量营养状况胃肠功能

何沁蔓,彭 毅,董云娅,周冬梅,左 旭,王 智

(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微创胃肠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2.陆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健康教育中心,重庆 400038)

结直肠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1-2]。结直肠癌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黏液癌[3]。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外科治疗是临床首推的治疗方法[4]。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5-7]。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胃肠道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对于术后未丧失胃肠功能的患者,应尽可能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便为其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8-9]。但一些学者认为,在患者胃肠功能未恢复前行肠内营养,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肠内营养能否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尚有争议[10]。因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采取传统营养方法。观察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0±6.4)岁;肿瘤部位:升结肠8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20例、直肠24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5.4±8.3)岁;肿瘤部位:升结肠9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20例、直肠2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1]:①经肠镜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且无明显远处转移,行结直肠癌根治术;②术前无肠梗阻;③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④术前2周内未使用过血清蛋白或免疫增强药物。排除标准[12]:①合并严重的心、肺、肾、肝等系统疾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②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③严重营养不良;④中重度贫血;⑤不能耐受肠内营养。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经胃肠管以20~30 mL/h速度输入5%葡萄糖等渗溶液500 mL(溶液温度控制在32~37 ℃)。术后2 d开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热量为30 kcal·kg-1·d-1,氮量为0.2 g·kg-1·d-1),以20~30 mL/h速度输入全量的1/3,术后3 d以40~60 mL/h速度输入全量的2/3,术后4~7 d以80~120 mL/h速度输入全量。患者肠道恢复通气后开始进食流质。

对照组患者所需要热量及氮量计算标准同观察组,采用三升袋肠外营养制剂经中心静脉输注。术后2 d给予全量的1/3,术后3 d给予全量的2/3,术后4~7 d给予全量,术后3 d肠道排气后开始流质饮食。2组患者手术方式、术后饮食及其他处理措施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水平,评价2组患者营养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组患者术后腹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感染、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60,例(%)]

2.3 营养状况

与术前1 d比较,2组患者术后2 d血清TRF、ALB、PA水平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 d比较,2组患者术后8 d血清TRF、ALB、PA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患者手术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结直肠癌患者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本身的消耗和肿瘤疼痛影响患者食欲[13]。此外,手术创伤可引发机体应激反应,患者术后出现内环境紊乱及负氮平衡,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术后感染[14]。传统观念认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当禁食,先进行肠外营养,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实施肠内营养[15]。随着外科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有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术后4~6 h小肠开始蠕动,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恢复[16-17]。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不会增加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18-19],且更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围术期营养支持方式[20-2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康复更快。分析原因可能是肠内营养制剂能刺激消化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保障患者营养,改善免疫功能并减轻应激反应。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安全、可行。血清TRF、ALB、PA水平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8 d血清TRF、ALB、PA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与肠内营养制剂更符合人体营养正常摄入途径,营养物质更易被吸收有关。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显著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其快速康复。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对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患者缺乏亚组分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22]。

猜你喜欢

全量营养状况胃肠功能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成都市温江区全力推进医保全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估的误区及其改进方法
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