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操作方法和疗效观察
2021-08-17张雄辉陈梅华林永发
张雄辉,陈梅华,林永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广东 梅州 514700)
0 引言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在目前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这两种治疗技术也都有长足进步。保守治疗中可推崇使用小夹板外固定和肱骨近端骨折,其缺点得到改善,其有效性得到保留并将两种治疗措施的优点共同发挥,综合治疗效果成效非常理想为临床患者带来福音[1-2]。基于此,本研究便围绕此做出实验统计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择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性质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87岁,平均(63.5±5.7)岁。患病原因:车祸5例、跌倒伤25例、打击伤15例。实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1~86岁,平均(62.1±5.6)岁。患病原因:车祸4例、跌倒伤25例、打击伤16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家属已经提前为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以此自愿提供治疗相关数据资料,经被应用于本次实验统计中。实验研究资料显示所有病患骨折体征检查均已通过常规检查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所有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对照差异。纳入标准:对象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等均符保守治疗指征;资料登记完整且经检查无遗传性疾病;治疗前患者症状未有恶化改变。排除标准:患有代谢性基础疾病;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者;抵抗力极差不能接受修复术治疗者;家属极度不配合者;合并其他类型骨折。
1.2 方法。常规组:对象应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做检查然后确定骨折位置,使用麻醉剂和准备手术方案,应用型号合适的钢板螺钉完成内固定治疗。实验组:对象应用中医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然后开展臂丛神经麻醉。护士帮助患者固定肩部,然后另一助手开始做患肢的顺势牵引,观察嵌插的骨折端口是否完全松懈,来矫正肱骨骨折问题。外展型骨折患肘弯曲90°至前臂中立位置,并逐渐伸展前臂45°,若所遇内收型骨折则应立即固定患者的骨折处借助拇指力内推,剩余四肢外展远端,由助手协助将整个上臂外展处理完成复位。固定方式:肩部固定夹板之后可同时将患肢使用钢丝托板进行固定保持手肘屈曲角度为90°前臂外旋后位,在三角巾的悬吊制动下保证患肢能够充分休息。在固定外部夹板时应注意的问题:要严密检查手臂的血运情况和肌肤组织循环状态。以免因肢体的长期压迫进而造成肌肤溃疡发生,可在医务人员的正规操作下定时检查夹板的松紧情况并适当调整扎带。骨折复位后的手肘屈曲角度为九十度,并用以骨折端加强稳定,钢丝拖来减轻手臂的重力完成悬吊制动休息模式。通过整复和小夹板固定来完成保守的肱骨近端骨折疾病是中医手段常见治疗方式,相较手术治疗更具有性价比,且能逐渐恢复肱骨力量。
1.3 观察内容。以不同治疗方式分出两组别后整理治疗前后上肢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治疗有效率、骨骼恢复优良率、Barhtel评分项目,以结果评测治疗措施价值[3]。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做分析工作,计算型指标以例(n,%)对数据结果进行表示,并使用χ2值进行检验,而计量型指标则选()描述、同时采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本次实验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上肢关节运动功能结果。表1中显示,治疗前,上肢关节运动结果组间比对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肢关节运动功能优于常规组P<0.05,总体可见实验组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更加理想。
表1 组间治疗前后上肢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比对(,分)
表1 组间治疗前后上肢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比对(,分)
组别 疼痛性 日常活动 关节自由 肌肉力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13.4±1.5 9.8±1.1 7.5±2.6 12.0±3.0 22.3±4.1 29.3±2.1 14.3±1.6 18.8±0.3实验组 12.9±1.4 5.0±1.5 7.4±2.7 16.9±0.6 22.1±4.0 37.8±1.2 14.0±1.4 23.6±1.2 T 1.635 17.310 0.179 10.744 0.234 23.575 0.947 26.03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有效率。常规组治疗治疗有效率71.1%;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3%。可见实验组更优,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骨骼恢复优良率。骨骼恢复优良率对比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骼恢复优良率对比[n(%)]
2.4 组间Barhtel评分。常规组中对象Barhtel(30.5±6.6)分、实验组中对象Barhtel(49.7±2.6)分。可见实验组中对象状态比常规组更高,T=18.157差异存在且有意义P<0.05。
3 讨论
肱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长骨骨折,发生于上臂,多由病理性因素或外伤所致。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肿胀、压痛、畸形、功能障碍等。在较严重的病例中,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肱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其中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早期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4-5]。由于骨折疼痛直接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及创伤恢复,因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能够保证治疗的高效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地解决肢体运动受限问题,能够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临床上针对此种骨折治疗措施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且保守治疗率越来越高[6]。将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原则为保证关节稳定平衡以及关节面解剖复位良好,防止发生关节粘连、骨性感染、骨化肌炎等,尽量在控制执行软组织剥离治疗方式执行率下帮助患者完成巩固近端骨折恢复操作,维持上肢肱骨位置的正常血运和活力,从而避免肱骨血液缺失造成坏死甚至延误骨折问题久久不愈。以肱骨外颈为开展治疗,手法复位措施有辅助性外固定干预帮助对于促进患者患肢愈合尤为重要。限制肘关节横行活动,以免肌肉收缩严重导致骨折移位,也能积极改善肱骨附近关节的功能恢复且防止并发症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间评价上肢关节运动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反馈Barhtel分值高于常规组,且上肢关节运动功能优于常规组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与骨骼恢复优良率对比上见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医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操作执行,能加速肱骨近端骨折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