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肠癌患者心理韧性与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临床观察与研究
2021-08-17崔艳艳宋慧聪李大伟谢天海孙雪峰房芹王亚丽李志鹏王晓华刘晓华
崔艳艳,宋慧聪,李大伟,谢天海,孙雪峰,房芹,王亚丽,李志鹏,王晓华,刘晓华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0 引言
肠癌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世界上每年大约会有500万左右的肠癌患者离世,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会对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2]。肠癌已经成为了导致人类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导致人们心理问题的重大原因。患者在生命中晚期出现的焦虑和痛苦情绪,对生命流逝和前途未卜的恐惧[3],这些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心理韧性优化医疗是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型医疗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患者在生命的中晚期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4],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对中晚期肠癌患者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将心理韧性优化医疗应用于患者的抗肿瘤药物治疗中,分析其对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产生和疾病控制率产生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赤峰学院附属医院中收入的中晚期肠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患者。对照组中患者年龄33~75岁,平均(56.5±5.1)岁;实验组中患者年龄34~77岁,平均(54.6±4.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结肠癌,均不适合或不同意手术治疗和放疗,适合药物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患者入组前三个月病情基本控制在理想水平;患者对治疗操作有良好依从性,能够接受本次实验。排除标准:排除缺乏正常认知功能或器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排除合并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排除具有过敏史或用药禁忌证的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由数据统计人员录入Excel表格进行对比,确认两组患者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对照组:医务人员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并不对其进行额外的心理韧性干预;实验组:在由医生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将心理韧性优化医疗方案应用于其中。具体内容如下:想要使患者的心理韧性得到提升,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尽可能使患者接受癌症和死亡这两种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使患者了解癌症并不一定会导致死亡,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可以成为像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并使患者正确认识死亡。从而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可以应用相关的案例或者图片或者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这样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对患者进行病情整理时,需要从患者的家属入手,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并为患者制定不同的医疗策略相关研究证实。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干预,形成多学科的管理模式,心理韧性优化医疗方式,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使最终的医疗效果得到提升。同时医务人员要尽可能针对患者的躯体症状比如呼吸困难、疼痛等,给与对症治疗,从而协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心理韧性优化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疾病状态从而配合治疗。
1.3 评价标准。采用SDS、SA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析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同时由我科自制的医疗依从评分表,对患者的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满分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医疗依从性越优。同时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本次研究中选择SF-36量表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抗肿瘤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疾病控制率(CR+PR+SD)。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实验数据由医务人员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中产生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标准差)形式记录,应用T值检验,产生的计量数据采用(%)形式进行记录,应用χ2检验,最终结果与P值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疗前后心理状态和医疗依从性对比。实验结果中显示,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有所改善,而实验组患者在医疗完成后,对于医疗工作的依从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疗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医疗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组别 例数 SAS SDS 医疗依从评分医疗前 医疗后 医疗前 医疗后对照组 30 58.12±4.56 45.32±3.74 55.08±5.37 30.77±4.16 75.26±4.52实验组 30 57.13±4.49 32.09±3.14 54.96±5.68 31.63±4.24 89.89±5.36 T-0.9847 8.2628 0.8478 8.9329 9.0632 P-0.1262 0.0001 0.1698 0.0001 0.0001
2.2 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生命力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对照组 30 60.61±10.63 54.26±6.26 51.06±7.26 63.58±12.38实验组 30 83.26±11.22 65.95±7.14 63.58±9.12 72.61±10.85 T - 9.6260 8.5695 9.1274 7.0629 P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疾病控制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肠癌是目前世界较为严重的一个公共问题,我国肠癌发病率大约为300/10万左右[5],肠癌是对现代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病症,会对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肠癌呈现总体增长趋势。直至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肠癌新增病例数量达到2,300万,并且其中有1,200万左右的患者死于肠癌,而我国的新增病例达到了307万[11],其中有大约60%左右的患者会死于肠癌[6]。
心理韧性是一个基于实证研究而提出的新型概念,其主要关注的对象是弱势儿童以及青少年,而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发展心理韧性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研究的对象上来看,老年人和成年人也逐渐受到相应的关注,而从不同的压力情景来看,心理韧性所关注的对象,还包含孤独症儿童以及贫困人群和灾后人群等多种弱势群体,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癌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研究受到了相关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心理韧性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来说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韧性,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提升,并且保障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进行,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心理韧性优化医疗应用于中晚期肠癌患者的治疗中,能够使患者了解关于中晚期肠癌的基本知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疾病控制率来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