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核应急医学救援行动方法研究

2021-08-17张雷徐辉

海军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核事故伤员救援

张雷,徐辉

核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核技术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在运用核技术的同时也要记得核技术的危险性,要把核技术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当前状况下,有许多新的难题等着核应急医学救援工作者们去面对[1]。国家核应急救援工作当中军队核应急医学救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在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当中应急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国家核应急组织体系当中核应急医学救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有很大不同[4]。这是因为核事故发生概率非常小,一旦发生会造成大批量核伤员,核伤员处置流程复杂,且易造成公众“核恐慌”,加大救援难度[5-6]。本研究围绕核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及核应急医学救援应关注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论述。

1 核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约200个恐怖组织具备制造化生恐怖袭击和核辐射恐怖威慑的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范围媒体公开的数据,共有200多起核生化恐怖事件,每一次恐怖事件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给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造成了极大影响,核生化恐怖威胁现实存在,不容忽视。直接使用核生化手段,对核生化设施和运载工具进行破坏,利用核化生物质进行威胁讹诈,是恐怖组织的主要手段。针对核生化医学救援行动的特殊要求,结合我军专业救援力量建设的现实情况,立足复杂核生化事件的甄别确证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医学救援,规范反恐处突“三防”医学救援的组织实施方法,重点在力量编成、应急指挥,信息化保障,以及救援与处置行动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系统的规范标准,为相关专业力量提供行动准则。明确核应急医学救援行动方法也十分重要。

2 核辐射事故的特点

2.1 放射性污染的途径多

一旦发生核爆炸,会产生许多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掺杂在烟云以及尘柱当中,随着高空风的走向而移动,由于重力作用,放射性微尘先后逐渐地降落下来,也可以称之为放射性落下灰(简称为落下灰)会让爆炸区以及烟云走向的下风地区的空气地面水源受到污染,这被称之为放射性沾染。空爆时放射性沾染特点:核武器空爆时,由于火球不接触地面,烟云与尘柱最初不连接,经过很短时间后尘柱与烟云相接。因而放射性微尘主要分布在烟云中,微尘粒径小。大部分进入高空平流层,形成全球性沉降,也称晚期降沉。地爆时放射性沾染的特点:地面沾染重,照射量率高;在爆区和下风向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沾区;空气放射性沾染较重;放射强度衰减很快。

2.2 作用时间短,穿透能力强

核辐射事故发生初期核辐射影响会持续几十秒,核辐射发出的射线和中子,都是由原子核内放出的极期微小的粒子,不带电,且速度极快,所以能够透过比较厚的物质层,进而进入人体,造成人体损伤。核辐射刚发生时,辐射粒子基本上是以直线向四周传播,通过空气或其他物质时与这些分子相碰撞而改变方向。中子可造成感生放射性,早期核辐射中的中子照射土壤、兵器、含盐食物及某些药品时,使这些本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放射性,又称为感生放射性。

2.3 对人体组织产生照射危害

核反应堆发生事故,并且向大气当中辐射时,对人体产生威胁的主要是惰性气体以及碘,到后期则是可以长时间裂变的产物。对人体的辐射方式和受照射的主要组织器官是:①对全身的外部辐射;②通过吸入或摄入放射性核素对甲状腺、肺或其他组织器官进行内部照射;③沉积在体表和衣服上的放射性核素对皮肤的照射。照射条件以及各种核素的相对量会使得其中一种照射方式成为主要方式,从而造成更大的损伤。

2.4 对社会和人们心理的影响大

根据试验可以看出,在一次核事故当中,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在很大的范围内产生恐慌,甚至会出现灾难性的疲劳或心理创伤。

3 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的特点

在出现严重的核事故以及大量的放射性污染时,应当开展核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放射性污染区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使得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救援工作主要包括辐射伤害预防以及一般疾病预防,让工作人员以及医疗人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助,以此为工作重心展开其他方面的工作。对公众的保护,不仅包括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和应急人员采取有效的应急保护措施,同时还有对疏散之后的民众进行合理的医疗保障,对其辐射程度进行检查以及评定;在伤员的救治当中有各种程度的反射属性治疗,同时也包括暴露程度的评估以及医学观察。在突发卫生事件当中,信息咨询以及消除心理影响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1 人员承受精神压力,易发生心理障碍

在发生一次核事故之后,会造成人员伤亡,除此之外还会对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是在核事故当中应当着眼的一个问题。因为核事故难以预料,所以很容易急速发展。急性放射损伤,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受污染地区的公众有时需要临时疏散,甚至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安置。因此,人们有许多思想上的顾虑和紧张的情绪,会出现恐惧以及应激状态等等,此时如果未找对相应的应对措施,可能会让有序的生产工作以及救援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有害因素特殊,卫生防病难度大

核事故中的辐射和暴露方法及途径很复杂,并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辐射效应或伤害(包括全身暴露、体表暴露和内部放射性污染)和不同种类的非辐射伤害,同时还会使得其他疾病的感染率增加。所以应当在着手卫生防病的同时也要有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好远近期的疾病预防。

3.3 生活环境恶劣,易发生各类疾病

核事故发生后,应根据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不同特点和对人及环境的辐射影响,组织严密防护,减轻辐射危害对公众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村镇或临时搭建的工棚、帐篷中,人口稠密缺乏食物、生活用水和生活必需品,客观上使疫情复杂化,增加了疾病感染的频率。

4 反恐处突核应急医学现场救援组织指挥方法

4.1 应急指挥体系

遂行应急任务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内部一般施行三级指挥:依托任务单位成立“基本指挥所”(一级)、依托救援队指挥组成立“现场指挥部”(二级)和依托专业救援分队成立“救援队指挥组”(三级)。发生突发事件时,医学救援队统一纳入现场救援总体力量,原则上接受军地联合指挥部的指挥,救援队领导和有关专家加入联指。见图1。

图1 核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体系简图

4.2 战区联合指挥部

战区依据《战区处置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由副司令员为指挥长的核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计划协调组、环境监测组、医学救援组、环境处置组、政治工作组、综合保障组。派出由战区联合指挥部副参谋长为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在救援现场附近就近展开。

4.3 现场指挥部

现场指挥部全面负责现场救援的指挥工作,下设计划协调组、环境监测组、医学救援组、环境处置组、政治工作组、综合保障组。包括:计划协调组负责情报搜集、形势研判、制订现场救援计划、统筹分配救援任务、组织协调所属力量参与救援。环境监测组负责掌握污染范围、污染地域的污染水平,并对污染扩散的趋势进行预测预判。医学救援组负责组织核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开展现场急救、紧急救治工作;组织做好现场人员医学防护、污染人员检测去污等工作;组织专家提供现场医学救援处置指导;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督导、检查应急处置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组织药材装备供应工作。环境处置组负责组织做好辐射环境剂量监测、辐射源封堵,对热区实行封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应急管控措施;组织现场各救援力量搜索、抢运伤员;组织防化部队开设洗消站,做好现场人员去污和装备物资洗消工作;组织做好撤收前的环境监测评价、污染物处置工作。政治工作组负责组织所属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一线党委(党支部)工作、干部工作和宣传工作。综合保障组负责通信联络、交通运输、军需物资等救援保障工作。

4.4 各救援部(分)队

全军“三防”医学救援大队防原队、“三防”医学救援队核化分队、核事故医学救援队、防化部队、联保中心环境辐射监测站、二级救治机构(附近医院)及三级救治机构(联保中心总医院)等按照相应预案成立指挥小组,负责部(分)队的行动方案拟制,现场救援行动的具体实施。

4.5 军队核医学救援救治体系

军队核应急医学救援的救治体系实行三级救援、四级救治体系。三级救援是指部队救援、战区救援及战略救援,四级救治是指部队卫生机构救治(一级救治)、附近医院救治(二级救治)、联保中心总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专科救治(四级救治)。

4.5.1 三级救援 (1)部队救援:核事故发生后,事发部队立即按预案转入应急状态,根据事故性质的处置规程采取紧急措施,降低或限制危害蔓延;组织防护、灭火、排爆、伤员抢救等,消除核事故可能导致进一步扩大的安全隐患和人员伤亡;封锁事故现场,组织人员防护和撤离;上报事故情况。 (2)战区救援:战区根据核事故等级和危害程度,组织战区内担负应急支援任务部队实施救援。防化部队、联保中心疾控中心核化分队、核事故医学救援队、联保中心环境辐射应急监测中心等单位前出现场处置,二级救援机构及三级救援机构做好核辐射伤员院内救治准备。 前出支援部(分)队在接到应急救援行动命令后,集结专业力量,落实装备物资器材,快速机动,在行进中与事发部队对接,到达集结地域后,按照现场指挥部统一部署,迅速开展: ①按预案组织好所有应急人员个人防护。 ②采取定点监测、机动巡测和空中侦测等方式查明污染程度和范围,划定污染区域,及时掌握污染水平变化情况,对饮用水、食品进行卫生监测和控制。 ③组织医学救援力量,开展伤员抢救、洗消和紧急救治,组织医疗后送;前出支援部(分)队在接到应急救援行动命令后,集结专业力量,落实装备物资器材,快速机动,在行进中与事发部队对接,到达集结地域后,按照现场指挥部统一部署,迅速开展。④压制放射性物质,对受染人员、装备、设施、地表进行洗消处理;回收污染物质集中处理或封装暂存。⑤按照规定的污染防治和辐射环境安全标准,对污染消除效果及辐射安全状况进行监测评估。⑥当事故及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报现场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医学应急行动。承担院内救治任务的医院,按预案迅速收拢人员,展开床位,接收和救治伤员。 (3)战略救援: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三防”医学救援大队实施救援。军委联合参谋部接到战区关于核事故情况报告后,启动应急机制。根据战区需求,指派定点医院组成核伤员救治专家组,加强二级救援机构及三级救援机构,定点医院承担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和中度以上放射复合伤伤员远程会诊任务;可根据情况研判,将全军“三防”医学救援大队防原队预置事故可能发生地域,事发时归战区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实施救援。

4.5.2 四级救治 (1)一级救治:指现场救治,由事发地域部队所属卫生人员实施,负责对伤员的现场抢救。其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自救互救、自我防护、迅速撤离现场、搜救伤员;对伤员进行个人防护,初步伤情判断,抢救危重伤员;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初步去污处理;对放射性损伤伤员伤口包扎;使用抗辐射药物;填写伤票,集中伤员,做好伤员分类后送准备。到达事故现场附近划定的安全区域的全军“三防”医学救援队大队防原队、核事故医学救援队组织实施核医学救援早期救治。其主要工作包括赴伤员集中点前接伤员;在分类组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伤情评估、体表污染检测、生物样品采集、补充完善伤票;开展危重伤员抢救;对放射性复合伤进行外科处理、内污染伤员进行抗放、促排药物等对症治疗;开展血细胞实验室检查;放射性污染内外剂量检查;对放射性污染伤员进行去污,组织伤员后送。(2)二级救治:由事故现场附近的核应急救援医院接收从现场救援队后转的伤员,收治中度和中度以下的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伤口或体内有放射性核素污染或体表有严重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员,以及各种较严重的非放射损伤人员;进一步估计受照剂量并进行院内检伤分类、去污救治;对已确定体内或伤口有放射性污染的伤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措施;对放射损伤伤员开展放射病专科治疗;进一步开展实验室检测;对疑难救治伤员及时申请会诊。(3)三级救治:由联保中心总医院收治重度和重度以上的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伤口或体内有放射性核素污染或体表有严重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员,以及各种较严重的非放射损伤人员;对已确定体内或伤口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伤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措施;对重度辐射损伤伤员开展放射病专科治疗;进一步开展实验室检测;对危重、疑难救治伤员及时申请专科会诊。核事故战区专科治疗是由二级救援机构及三级救援机构组织实施,其中二级救援机构负责轻、中度急性放射损伤的院内治疗,三级救援机构负责重度以上放射损伤的院内治疗。(4)四级救治:后方专科治疗由定点医院负责接收战区后送的危重放射损伤伤员进行专科治疗,根据需要派出专家组赴二、三级救治机构指导救治工作,开设远程医疗会诊进行指导。

5 反恐处突核应急医学救援行动方法

核突发事件医学救援行动方法是:有效防护、分类处置、平息事态。

5.1 有效防护

与其他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相比,“脏弹”恐怖袭击有其特殊性,现场救援人员面临放射危害,做好自身防护是救援的前提,指导、协助伤员和公众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是救援的重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依照规定穿戴个人防护用具(防毒面具、口罩、防护服、手套等),佩带个人剂量计,在必要时服用辐射防护药物,在最短时间内将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在污染区内禁止饮食。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遵循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法规,科学确定救援人员的剂量限值。

5.2 分类处置

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伍遂行任务依功能分组包括指挥组、侦检组、检伤分类组、带污染急救组、洗消组、辐射评价组和医疗后送组[7-8]。快速反应是处置“脏弹”恐怖袭击的根本要求。依据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对现场进行封控,开展灭火、搜寻和抢救伤员,组织人员撤离现场。开展辐射监测,迅速甑别事故类型,判明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数量,明确污染程度及范围,确定安全区的范围,以及设立警戒区,区分缓冲区和事故区。依照“救命优先、分类处置、尽早干预、及时后送”的原则,对现场伤员进行快速医学处置和后送。

5.3 平息事态

现场伤员处置结束后,及时进行环境去污,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首先清理现场,将所有污染物品分类、收集、标记、封存、转移;然后对放射性污染环境中的建筑物、路面、土壤、装备等实施固定、收拣、洗消、过滤等放射性消除处理,通过检测、去污、再检测、再去污的多次循环,直至满足居民健康居住的要求。同时,加强公众的信息沟通,做好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控制舆论导向,尽快平息人员恐慌和社会混乱。

6 反恐处突核应急医学救援的原则及程序

6.1 医学救援原则

在进行现场医学救援时应当秉承着高速有效、寻找与救治一同进行、优先救助重症、先抢救后净化以及最短时间撤离至安全区的理念,在自救或者初步处理后应当尽快脱离至安全区域。注意掌握充分的医疗救治优先于辐射评价和去污的原则。在有足够药物的情况下,应当服用相应的药物。

6.1.1 核武器杀伤区确定与减员预计 核爆炸时,三种瞬时杀伤因素使人员发生当场死亡和损伤的地域称为核武器杀伤区,简称杀伤区或爆区。杀伤区的大小通常以核武器杀伤半径或杀伤面积表示。为便于对核伤员实施快速抢救,根据核武器对开阔地暴露人员的损伤程度,从爆心向外将整个杀伤区划分为以下四个区:极重度杀伤区、重度杀伤区、中度杀伤区和轻度杀伤区。通常来讲从中度杀伤区开始计算战伤减员。

6.1.2 杀伤区伤员抢救的基本原则 沾染区伤员的救护,应遵循快抢、快救、快送的原则。救援的时候要按照高效迅速、由重到轻、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任务的救治原则。参与事故现场救治的医护人员均应配戴防护设备,以及辐射测量仪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碘伏以及抗辐射类的医用药物等。以地面上映射的剂量和规定范围内的急救照射水平,从而明确在受污染的区域内的许可时限,必要时采取轮换作业和使用抗放射药物。进入杀伤区前,卫勤领导要规定各抢救队进入的方向和次序,划分伤员后送道路,明确后送方式,规定互相协同的通讯联络方式和方法。①划分区域分散搜寻:以实际的地形环境和建筑物以及视线范围区域作为依据,每个救治小队或者小组,都要采用分散的形式,在划分的救治区域和场所范围内,分别对患者进行搜救。特别要注意迅速到战术上可利用的地形、地物处去寻找;要在工程兵协助下,从各种掩体、工事内将掩盖住的患者抢救出来。每个小队或者小组要保持通讯信息不中断,相互交流,杜绝工作时间的浪费和搜寻不彻底的现象发生,从而进行高效迅速的搜救任务。对于辐射程度高的高危害地区,要将人员分散开来分别乘坐装甲救护车进入该区域内,此时停留的时间不宜太长。②选择地点统一进行隐藏:一旦发现患者和伤员,就要马上对其实施救治和将其转移出危险地区;转移的过程受阻时,应立即将患者集中放置在适宜的地区进行隐藏。适宜放置患者的地区一般都在人数较多,环境具有隐蔽性,敌方的炮火不能够触及,没有辐射污染或者程度微小,救援的车辆能够到达的地区,统一隐蔽的地区顶部一般会安放较为显眼的标志性图像。患者比较多且集中的地区,军队医生和护士以及卫生员对受伤的患者立即实施抢救、局部除沾染,组织伤员后送。抢救队负责人要通过伤员、搬运人员或其他通讯手段,把本队各集中点的具体位置向合成军队首长和卫勤领导报告,以便派运输力量前来接运伤员。地爆时,放置受伤人员的地区一般会选择上风方位的位置或者污染放射性云迹区的周边。如果放置伤员的地区在沾染区的内部,那么就要减小或者清除地面上的污染,并且采取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最快的时间将受伤人员全部转移。③救治工作的灵活性:危害较大的地区救治队伍的救援区域范围,和连、营对普通武器受伤的人员救援的区域范围是相同的。想要快速的进行救援,就要按照受伤情况的轻重程度,运用简便快捷的救援手段,对病危的人员优先救治,也可以按照救治的能力范围、患者的人数和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进行救援工作。

6.2 卫勤力量运用

在战争当中核武器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拥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力、涉及范围广大、杀伤力和毁坏力极强、作用的连续性较长等特质,所以极大地影响了卫勤保障工作。①一瞬间受伤的人员增多,卫勤工作量大:核武器杀伤范围比常规武器大数百至数万倍。千吨级核弹爆炸对开阔地面暴露人员的杀伤范围达几至十几平方公里;万吨级的核弹达十几至几十平方公里;百万吨级的核弹达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核袭击对人员伤亡的程度,虽视核弹使用的种类、规模、爆炸方式、遭袭目标的情况以及受袭方的防护程度而定,但损失惨重不言而喻,不仅瞬时发生大量伤员,而且复合伤多、伤情比较严重。在核爆炸杀伤区内,中度以上杀伤区占总面积的60%~80%,中度以上伤员急需现场抢救。显然,救治核伤员的任务非常艰巨。②道路破坏,伤员后送难:由于核爆炸的威力巨大,在核袭击区,不仅使各种军事设施严重毁损,也使地形受到破坏,造成交通阻塞。爆区地面可出现龟裂和膨起,土质变松和出现深坑。在城市、山地、森林等地出现屋塌、山石崩裂滚动、树倒、桥断,地面和道路面目全非。核爆后,通常还会下雨,在河、湖、塘和水网地区可出现堤坝决口、河床堵塞、江河改道。战争中发生核爆炸可产生光辐射,能够将易燃物点燃最终造成大面积的火灾等,所有这些,给后送伤员带来极端的困难。③地爆沾染重,救治效率低:地爆时,爆区沾染通常在几分钟即可形成。而云迹区地面沾染受高空风变化的影响,一般成带状分布。在一般高空风情况下,达到上万吨级别的核爆炸时,所造成的沾染区地面面积长25~65 km,宽10~52 km。在沾染区抢救伤员,卫生人员、担架员和车辆,必须进行自身防护和必要的洗消,保证自身安全和防止伤员交叉沾染,从而使救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④特需药材需求量大,专科救治要求高:核爆炸时,发生的伤员不仅数量多,这里面占比最大的是复合伤。在救援核弹受伤人员的时候,需要用到大量的医用抗生素药材和医治烧伤的绷带敷料,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的特殊药物,如碘化钾、雌三醇等。由于核伤员在救治上的特殊性,除战术地域需要专门训练的抢救队外,战役后方区还要开设专门的救治机构,需特殊的专业技术队伍,根据不同的核损伤,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治措施。

6.3 大批量伤员处理

在处理沾染范围大、人员数量多的情况时,进入现场前,要规定各抢救队进入的方向和次序,划分伤员后送道路,明确后送方式,规定互相协同的通讯联络方式。①卫勤领导在组织抢救前,要了解杀伤区范围,估算减员的数量,判断伤员分布情况,以便合理使用抢救力量。地域划分在军政首长或卫勤领导统一领导下组织,以爆点为中心划分为几个扇形区域。沾染区重度以及极其重的地区是搜救的重点地区。②杜绝工作时间的浪费和搜寻不彻底的现象发生,从而进行高效迅速的搜救任务。一般会按照沾染程度、受伤人员的位置、地形分布、道路环境、风向及战斗情况等,根据现场的实际地形对救援的地区进行区域的划分;划分的整体面积太大,就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划分工作的进行。当搜救的区域没有被敌人攻占的时候,就可以把爆炸地点当做中心,呈现扇形的分布对整体的区域范围进行搜救工作。当地面有被占领威胁时,可将杀伤区分成几个纵行的带状抢救区,或者人字形抢救区。城市、港口、机场遭受核武器袭击时,可根据地形、街道、伤员分布等情况适当划分。③当遭受大当量核武器袭击时,由于杀伤范围较大,在各抢救区还应划分若干段。根据各段伤员多少和伤势的轻重,分配不同数量的抢救组,都拥有各自分配的救治任务工作。④被核武器重点攻击的地段,在极短的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受伤人员,大多数的受伤人员都是在现场就进行救治手术。这种救援的方式要按照卫生联勤协同分级救援方式,通常将其分为3级的救治,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沾染区内的受伤人员可以转移至附近的部分医院进行后续的治疗,从而产生两级救治。

6.4 医学救援程序

6.4.1 医学救援的一般程序 在进入救援地区之前,要配备个人剂量计设备,医护人员均应配戴防护设备,口服稳定性碘片以及抗辐射类药物,将对应急性响应人员召回的准则掌握。

现场的具体情况要对在场的人员进行询问并了解,假如是首位抵达现场人员的话,那么就要承担起现场控制的责任。以最快的速度对受伤人员进行搜救,在现场对受伤人员实施抢救。采取的手段措施包括扑灭火情、止住出血点、固定并且消毒包扎、抗休克、预防窒息的发生等,并进行初步分类。首要目标就是救治并保护搜救出来的伤员,如果救治现场的辐射程度高,那么就要将受伤人员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区,随后对其进行后续的处理。分类去污:对病情稳定、可延迟处理的伤员到分类站接受医学检查和处理,去除沾染后,进一步分类救治。病危的受伤人员首先要抢救他的生命,待病情稳定之后再对其伤口进行消毒处理,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要及时送至外科进行救治。辐射程度的评估和后续治疗医院进行救治。进入的工作人员都要对辐射进行评估,对于放射病情的救治以及其部分的损坏或者产生的烧伤、将其内部污染清除出去。需要留意的是,对于病情症状较为显著的受伤人员要对症救治,在这期间要注意不能够应用影响淋巴细胞数量的药材,这类药会阻碍医生对于病情的诊断。其身体内部的放射性核素超过了指定的数值范围时,就要立即采取排出的救治方式。救治后期,对患者进行访问和观测,对于病情较重的伤员需要进行为期较长的医学观测和访问,耐心并细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解答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和危险因素。

6.4.2 专科医院 (1)医院的准备:医院急诊室的通道不能做为接受污染患者的通道,所以建立必要的急诊响应队是必要的。要注意防止放射性沾染的扩散,对危重患者尚未洗消者进行除沾染,并对服装装具以及运输工具进行彻底除沾染,地面运送伤员为主要途径。有创伤或烧伤的患者,其未受污染的伤口,要在外部使用防水敷料进行保护,防止交叉感染;受污染的创口可以进行清洗,如果外科手术是合理的,则可进行伤口切除。对于烧伤患者的局部创伤通常先进行柔和地冲洗,然后盖住伤口,渗出的体液会把污染物带到敷料上,不要故意把水泡弄破。受大剂量照射的患者需进行系统治疗,并尽早作出确定性诊断,确定受照剂量,并给予及时的治疗。(2)内污染的治疗:放射性核素的减少吸收和促排等医学措施要在病情稳定和去污之后进行,要根据进入人体内的核素性质,采用相应的措施。(3)复合伤:放射性复合伤的存在可以大大加重伤情,在治疗中要注意减少感染的机会。(4)放射学评价和医学随访。

6.4.3 组织协调 我军明确规定核化武器袭击所产生的后果处理方式由合成军的总指挥员通过上级司令部门集中统一进行实施,卫勤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救援和救治受伤人员。部队受到核武器袭击后,卫勤的上层领导应该到现场进行实际情况的了解,并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向上级提出更好的救援意见;在司令部门集中统一工作安排下,和各个部门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对受伤人员进行搜救和救治工作。(1)与防化、工程勤务部门协调:及时了解核武器袭击的有关情况,工事破坏程度,消除后果的打算,协商解决被埋压伤员的抢救,后送道路沾染消除等问题。(2)与运输勤务部门协调:主要协商解决抢救队和抢救药材的运输,以及伤员后送的车辆。(3)军队卫勤机构之间的协调:根据上级加强、友邻支援和本级卫勤力量的情况,合理分配抢救任务,明确救治分工,统一救治要求。(4)与地方抢救力量的协调:根据当时情况,可采取混合编组,或划分抢救区分工负责等方式组织抢救、后送和治疗;但军队要主动承担艰巨的抢救任务。

7 小结

参与到核辐射紧急救治的医务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核应急医学救治所存在的危险是比较大的,排在首位的就是核辐射[9]。其发生是瞬间的,受伤人员一般人数都比较多,并且大多是复合伤,这种情况就需要救治人员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的应用救治过程中的各项流程以及应对各种病情的救援方法,还有普遍病情的救治方法[10]。有时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此时要有序、迅速,并且稳步地进行处理工作,救治的过程要严格依照操作流程。想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基础[11]。平时的演习当中,要着重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其具体表现就是我们的认知能力、情绪和感官的控制、意志和品格的锻炼等。笔者认为,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克服涉及核事故所产生的恐惧情绪,在认知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是有效提高涉核意外事故的应变处理能力,进而快速平稳心态,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从容应对;最后是提高和队友的协作能力和自己的专业救治能力。

猜你喜欢

核事故伤员救援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内陆核电建设的启示
救援行动
英国温斯凯尔核事故研究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迟缓的善后 ——帕特里克
紧急救援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