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4-04-23王宗帅穆献中

商业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核事故

王宗帅 穆献中

[摘要]福岛核事故导致日本电力供给不足,石化能源消费量激增,其政府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降耗的作用。日本核事故的爆发是由于主观上轻视安全、监管上漠视漏洞、宣传上文过饰非。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日本在缩减核电方面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上应建立明确产业激励机制,在节能手段上需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中国应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民主党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民主党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3]王俊,陈柳钦.日本是否会放弃核能一日本能源政策走向分析[J].中外能源,2012(5)

[4]杨书臣.日本节能减排的特点、举措及存在的问题[J].日本学刊,2008(1) [责任编辑:刘玉梅]

猜你喜欢

核事故
对科学的反思
从三次世界严重核事故中浅谈中国的核电安全
核事故应急管理中的时间研究
省级核应急现状与展望
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内陆核电建设的启示
浅谈核事故医学救援中的检测工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英国温斯凯尔核事故研究
迟缓的善后 ——帕特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