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我之境”
2021-08-17唐飞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510000
⊙唐飞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 510000]
一、“有我之境”的内涵
“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他认为古代诗人大部分都是以“有我之境”的角度入手才让词变得经典,耐人寻味。他在《人间词话》第三则就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针对“我”与“物”的关系归纳为“境界”,经后人推敲,叶嘉莹总结为:“‘境’指景物、情意,合称为‘意境’。”因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第六则中也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童庆炳先生认为:“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文学创作审美心理场的类型。‘有我之境’ 是以我观物,以情观物;‘我’和‘情’是‘明我’‘明情’,这是一种心理场的投入类型,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景物上。”总体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的本质是从“我”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赋予“我”的感情色彩。
二、解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我之境”
(一)以“有我之境”看《如梦令》
李清照作为易安体词人,她所作的《如梦令》具有很突出的代表性,词中展现了词人精心勾勒的境界,因此从“有我之境”的角度入手更为精妙。她以亲历者的眼光去描摹物态和景象,无疑是以“有我之境”展开描写的。起笔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描绘了夜雨滂沱,而自己在这风雨之夜喝醉了,一整晚的深睡也消除不了昨夜的醉意,而早上醒来仍是醉醺醺的状态,接着她又试问卷帘人,窗外的海棠是否尚在?怎知卷帘人却漫不经心地说仍在,词人明知道海棠在昨夜风雨吹打下应该是凋零了,但只用一个“试”字却能透露出她自己的担忧,因害怕看到凋败的海棠又忍不住探问卷帘人。词人以自己内心的悲伤倾泻于海棠的凋败落寞,此刻词人心中也是愁闷感伤的,正符合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的说法。他强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从“我”的主观感情来看万物,万物带着“我”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我”心情悲伤而看花也是悲哀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易安词的经典名句,这句话是对上面侍女“依旧”的反问,“知否,知否”两个叠词说明作者当时非常急切,焦躁不安;再用借代写法道出“绿肥红瘦”,为何会变成“绿肥红瘦”?原来“绿”在这专指绿叶,“红”指的是“花朵”,“肥”是隐喻叶子经过雨水滋润后呈现饱满的姿态,而“瘦”字衬托花朵经过风雨吹打后凋败零落的仪态,其实是叶子在雨疏风骤下吸收了一夜的水分而饱满壮大,而在同一环境下的海棠呢,却是一种摧残,因此花儿渐渐萎缩而暴瘦,这里也给海棠花赋予了人的个性化、拟人化。作者在后面几句对白用了白描写法,激起读者的疑问,同时还给人留下一连串的意境,将春去秋来的情景描摹得透彻明亮。但一眼望去,给人感觉似乎是在写海棠,但好像又夹杂着别的情境。词人看待外面的景色,所表现出来的物态也是内心的忧愁,窗外的海棠花经过一整夜风雨的吹打,所展现的凋零颓败之境也是“我”对海棠的怜爱和惋惜以及“绿肥红瘦”也总结了春去夏来的自然规律,只有“我”舍不得那些花儿凋谢枯瘦。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解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泪”字就将人的感情赋予了花。再回顾《如梦令》这首词,“绿肥红瘦”简单明了的四个字留给读者一连串的意境。她所造的境也便是“有我之境”,王国维先生也提出:“无我之境,人为静中之得,有我之境,于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肥”与“瘦”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词,极富动感优美,这其中暗含的词境也是宏大的。
(二)以“我”观——海棠的“意蕴”
海棠,在春天开花,是海外传进来的物种。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海棠花是晚春的标志物,所以很多诗人常吟咏海棠,贾耽将海棠列为“花中神仙”,在《海棠》中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经前人考究,在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证明了海棠生长在四川,被称为川红、蜀锦、蜀红、蜀客。苏轼也是四川人,他在被贬之地创作了《定惠院》《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以株土人不知贵也》,他时常将海棠自比来抒发心中的忧愤。陆游在咏花七绝诗《花时遍游诸家园》“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中也抒发爱惜海棠的情感,可以看出海棠是暮春的标志物。王安石在《海棠》中将海棠比作妖娆多姿的贵妃、美人,这些比喻足以说明当时诗人们极力创造意境去吟咏这种高贵典雅的花,有自比海棠抒发内心的忧愤,有抒发伤春情怀的,也有借海棠比喻高贵的妃子、美人的。再回顾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海棠,人们一致认为这首词是惜春主题,陈祖美点评道:“她在《点绛唇》中说‘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也可以看出‘绿肥红瘦’指的是海棠的花稀叶茂,而不是初春时节桃杏枝头的绿红交替。”另外她在《好事近》里也明确了“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可以印证喝酒因为伤春,因为伤春而人痩,因人痩而想到花痩。这或许与当时海棠的时令也有很大关联性,因此可以肯定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是吟咏海棠、惜春伤春的主题。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常以“以我观物”的姿态呈现,她用自己的视觉去描摹物态,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寄情景物,凸显“我”寄予海棠的情怀。她这首词和唐代韩偓的《懒起》所创造的意境差不多,比如“昨夜三更雨,林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也是因为风雨交加联想起海棠花而自问自答。但易安此词却与之不同,开头就有风雨,由惜花想起海棠花的处境,愁从风雨起,甚至借酒消愁,醒来后仍是醉醺醺的,词人仍禁不住试问卷帘人。这一连串的意境都是“以我观物”而呈现,皆以“我”著之色彩。从吟咏海棠而引发愁绪,所见之景则是透露自己内心的波澜。再问“知否?知否?”表明自己心中的海棠早已被风雨吹打而凋谢了,甚至是“绿肥红瘦”的状态了,这个词写得极为精妙,道出作者心中的海棠模样。这也便是词人李清照所造的境,以“我”的视野来观海棠的情境,将“我”内心的愁绪和惜花怜花伤春之情全部寄寓于海棠之上,此时的海棠也已经是衰败凋谢的,一肥一瘦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瘦字也可以看出词人因惜花而憔悴、忧愁消瘦,但却用来指代花朵的消瘦。“瘦”字经常出现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她常以花木之“瘦”,比作人之瘦,比如她在《醉花阴》提及“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造就出一种萧瑟的意境。王国维也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客观事物都蕴含着词人内心的心境与情感。
三、结语
从词境去解读李清照的这首词,突破前人研究的范围,以“有我之境”去解读词中所隐含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对海棠的不舍,炼字绝妙,不愧是“绝代第一女词人”。
①③⑤⑩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第10页,第10页,第10页。
②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82页。
④ 童庆炳:《童庆炳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92页。
⑥⑦⑧ 济楚:《苏东坡与海棠花》,《中国艺术报》2019年3月29日,第8版。
⑨ 陈祖美评注:《李清照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