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觉诗集》中的主题意境

2021-08-17尤照海古交市实验中学山西古交030200

名作欣赏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诗集故乡

⊙尤照海 [古交市实验中学,山西 古交 030200]

欲谈其诗,先谈其人。刘自觉老师年到花甲,但笔耕不辍。他研究哲学、美学、中国文学、中国民歌和青少年心理学,著作等身。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安静的思考状态,享受着孤独带来的快乐;他童心未泯,以阳光的心态行走在民歌到达的地方。他不慕名利,淡泊宁静,当教授立德树人,当校长敬职敬业。他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对历史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都融于他的创作之中。《自觉诗集》便是这种情感和思想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刘自觉老师的诗歌,美轮美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不论是意象还是语言,不论是节奏还是形式,都能让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不拘泥于形式却让形式出彩;他不拘泥于语言却让语言表达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他不拘泥于主题的限制却让主题有了鲜明的个性。《自觉诗集》既有中国古典诗歌厚重的品质,又有民歌灵动活泼的特点,既有美好的境界,又有深邃的哲理,既是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是高于生活的一种智慧。这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古人讲“诗言志”,自觉老师的诗,没有在词语上雕刻的痕迹,但平淡之中见真谛,隽永无穷。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秋:“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用这句话评价刘老师和他的诗最恰当不过。从这个角度讲,自觉老师正走在人生中的秋天,圆熟智慧,完美和平。他的诗所表现的主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抒发,不是晦暗生涩叫人难懂,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关于灵魂的深度思考,是一种只有秋天才会具有的况味。

灵魂就是诗词的主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批评过这样一种现象:“某些文艺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古人讲“练意”就是对诗词主题的提炼。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它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染人的情绪,塑造人的灵魂。积极向上的主题无疑会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的精神,唤醒人对美好的记忆或想象,从而对具体的情境产生独特的体验。

这就是《自觉诗集》的魅力。在他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所见之处,图画中所绘之景,他都能有感而发,并提炼出了积极向上而丰富多彩的主题。其意境或深远大气,或婉约有致,或平和圆熟,或激荡澎湃。我们不难从《自觉诗集》中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一、爱国爱民的情怀

在《自觉诗集》中,我们被作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感动。国庆节期间,他行走在祖国壮美的山河间,抚摸着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他想起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亿万黎民,他的激情,他的赞歌,他的大爱,喷薄而出,他以“我以我心爱祖国”的真情写下了《献给祖国的歌》——“我的祖,我的国,/有天有地有山河,/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过。”他像无数信仰坚定的知识分子一样,仰望着橘子洲头顶天立地的伟人毛泽东,回想着半个世纪的烽火硝烟和中国的历史巨变,深情地写下了一行行诗句:“橘子洲,湘水流,/一代伟人立潮头。/激扬文字写春秋,/扭转乾坤主沉浮。/任后人,数风流。”(《橘子洲头》)他多次去大寨参观学习,他生命中关于大寨的记忆深刻而永久,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大寨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了自强不息,他感动,他聆听,他体验,他赞美,他深情呼唤《大寨》:“大寨村不大,/声名誉天下。/人立虎头山,/狼窝踩脚下。/艰苦修梯田,/奋斗建新家。/农业学大寨,/精神永不垮。”他像勇敢的战士,站在2018 年7 月7 日的卢沟桥上,多少悲痛卷地而来。他微胖的身子,满头的白发,沉重的脚步,定格在卢沟桥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沿河而来的风一定勾起了关于卢沟桥的太多记忆。他深邃的目光越过桥上的栏杆,越过曾经的河道,望向远方,吟诵起《远望》:“历史沉下去了,/卢沟桥还在。/凸起的石板上,/曾踏过铁骑。/遍地狼烟,/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用血肉筑起长城。/英雄可歌可泣,/卷起多少辉煌与悲哀。”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大地的深情表白,看到的是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铭记,他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简约的文字传递着拳拳爱国之情。

二、深远的历史感叹

在《自觉诗集》中,我们跟随着作者在历史的沧海桑田里叹惋、深思、呼啸、激荡。当黄河流经偏关老牛湾的时候,当古长城经历千年依旧挺立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刘自觉老师站在了晋西北的边陲,听着猎猎风声,感受着来自远古的苍凉,他拾起一片片秦砖汉瓦,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鼓,看到了多少将士为守卫三晋、守卫华夏坚毅勇行的身姿,落笔写下了《偏关怀古》:“梦魂远,在偏关,/将士铁甲铸关山。/君不见沙场旌旗血迸溅。/关河岸边尸骨寒。/至今亡魂无定所,/错将白云当纸幡。/乾坤大势天然定,/白云千载亦悠悠。”在《夜走祁连山》一诗中,他的孤独豪迈之情再次喷发,“你走我也走,千万莫回头。/祁连路远雾茫茫,/夜路难行有虎狼。/仰头喝酒烹羔羊,/骑马仗剑走边疆。/黄昏里,看斜阳,/大漠飞沙月苍凉。”而当作者来到古都洛阳的时候,他思绪万千,纵横千年,想到了古都的历史地位,想到了朝代的更替,想到了洛阳的繁华,想到了洛阳的文化,他在《洛阳行》一诗中这样写道:“大中原,古洛阳,/历经百帝十三朝。/张衡灵台观天象,/曹植洛水会神娘。/隋唐英雄开盛世,/凿通运河科举场。/市井繁华人蓄旺,/诗酒歌舞梦一场。/白马寺,龙门坊,/碧云塔影梵音响。”同类主题的作品还有《神木传奇》《汤山点将台》《顶天台祭》《闻喜怀古》《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等。在这些诗行中,或咏或叹,或思或想,表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深度思考,他在神木下觅唐诗宋将,在汤山点将台旁听烈马长嘶,在闻喜高歌汉武秦王。他所到之处,凭栏怀悼,唏嘘不已。

三、诗化的田园风光

在《自觉诗集》中,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他的精神家园。那种淳朴的自然,悠闲的生活,与世无争的明净,成了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田园是中国文人的乡土憧憬,从陶渊明到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辛弃疾,无一不是山水田园的守候者。品读自觉老师的诗歌,他的田园厚积了中国田园派诗人的情怀。他的诗意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走来;从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走来;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走来;从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走来……他在《老屋》门前看“长亭荷塘春草青,/月下蜻蜓弄花影”;在《王先生的田园生活》里吃着糖拌西红柿,享受这“日子细细过,/小酒慢慢喝”的惬意生活。在《晋祠大米开镰节》上笑看丰收在望的美景,“夏日满园稻花香,/转眼就是一地黄。/喜看龙泉泽圣地,/开镰就是米粮仓”;在《种黄瓜》一诗中,作者尽情地体验着老农的生活,“黄瓜开花五角形,/荷锄浇水看不停。/瓜秧扶上竹篱架,再看通风行不行”。他看花浇水,扶秧通风,从容自然,神境合一,大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之遗风。此外,作者还在《夏雨》阴雨的天气里“浓茶煮诗久,/枕书听雨眠”。在《闲来偶得》的诗句中,作者“闲茶消得花泡酒,/掐片竹叶当书签”。在《深秋小院》这首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秋美好的画面,秋在安静的院落里安静着,天在院子的上空以一种纯蓝的色调高远着,金灿灿的树叶,照亮了幽静的小院,那种悠闲的飘落,从容而又淡定。几树燃烧的红辣椒,给寂寞的小院增添了几点生机。作者坐在院落一角,看着高天流云,听着落叶纷纷,煮茶品词,悠然自得。那种禅意般的境界,那种淡淡的孤独之感,那种物我两忘的时光,与王维的《书事》同境同感,“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不妨读读自觉老师的这首诗吧:“深秋多寂寞,/小院空落落。/碧天黄叶地,/辣椒红灼灼。/闲来庭院坐,/煮茶独自喝。/闭目想诗句,/黄昏送远客。”

四、刻骨铭心的乡愁

在《自觉诗集》中,故乡是作者刻骨铭心的怀念,乡愁成了他的文化情结。作者求学在外,工作在外,故乡是他只有在闲暇时才能回去的一种体验和安慰。而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又让作者无所适从。童年时的一砖一瓦早物是人非,他的回忆历历在目,他的感叹厚重深远。在《回家过年》这首诗中,作者怀着“山高路远水长,/除夕归路茫茫。/迎面西风正紧,/几朵雪花飞扬”的急迫心情,踏上了回家过年的路,这样的场景作者一定记忆深刻。一边是风雪长路,一边是温馨的等待,这几乎是每个求学在外、工作在外的人有过的体验。回家是美好的,但家在哪里呢?作者在《回故乡》中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他这样抒情:“想回故乡,/我就是土生土长。/跑出去太远的路,/时间也太久长。/我已风尘满面,雪染鬓霜,/不再彷徨。/妈妈没了,/坟茔上荒草凄凉。/从此我就在外流浪,/去过太多的地方。/那种客居的滋味,/总让我背着行囊。”妈妈不在了,故乡的意义就名存实亡了。诗歌平平淡淡,仿佛在叙说一件事,看上去漫不经心,无喜也无悲。但细细品读,叫人潸然泪下,那是一种沧桑之悲,生死之悲,不是经历了太多悲怆的人是不会写得这样含蓄深沉。这让人想起了辛弃疾一生沧桑,却不言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么,除了亲人还有什么能让作者对故乡念念不忘呢,从《自觉诗集》中可见其真。那是故乡的土墙,“我朝圣般回到故乡,/深情地抚摸沧桑的土墙,/那里面藏着多少温暖的故事,/还有我星光闪烁的梦想”(《故乡的土墙》);那是故乡的旧居,“大门的锁已经生锈,/钥匙还握在我的手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多想躺在温馨的小木床上”(《故乡家园》);那是故乡的羊肉泡馍,“热乎乎,一大碗,辣子葱花多放点”(《故乡的羊肉泡馍》);那是故乡的桃花,“那时年少正芳华,/一树桃花开两家。/三月不知心底事,/隔墙犹唱《霍元甲》”(《青草坡记事》);那是故乡的初恋,“春天里,风又起,/我这在树下等着你。/山楂花开得白锃锃亮,/小纸条就夹在树叶上。心慌慌,费思量,/半辈子都不知道你看上没看上”。

五、有根的节气文化

在《自觉诗集》中,描绘节气生活也是一大亮点。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根,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诠释,具有高度的哲学智慧。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就是顺其自然而淡泊宁静。欣赏自觉老师的诗句,能感受到他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修养,以及他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他一方面顺应天时,另一方面又清净有为,这是一种极高得的人生智慧。他在《惊蛰仙鹤》中,化身为独立风雪中的仙鹤,他在等什么,在等一声惊天动地的响亮,“拣尽寒枝不肯眠,/惊蛰响,清明天”。在清明时节里,作者没有黯然伤神的愁绪,反倒以不畏不惧的精神开满了自己的花,“窗外雾雪茫茫,/寂寞深锁厅堂。/好在玉兰无恙,开的正正堂堂”(《清明》)。他在《谷雨》中,看着青草听着雨,一种无我之境跃于纸上,“青青墙上草,/天长地不老。/春雨如约来,惊了布谷鸟”。他在《今日芒种》中,看到丰收的美景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高考,试问今日谁为英雄,青梅煮酒当属莘莘学子,“芒种时节都在忙,我收麦子你插秧。/岭上青梅待煮酒,/明日学子上考场。”在立秋时节,他看到落叶惊鸿想到了时间之快,他听到寒蝉凄切想到了空对流年,他以一种婉约的风格告诫来者不要荒度光阴,“一片落叶惊鸿雁,/半卷竹帘半月残。/寒蝉凄切饮清露,/空对秋风数流年”(《立秋》)。而霜降来临的时候,他以一种期待,表达了秋尽冬来所带来的欣喜。清静之处,菊绽柿黄,/“寒露为霜柿子黄,野菊开在芦苇荡。/昆虫蛰伏深冬里,/期待雪花从天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欢送冬天迎接新春呢?“好大一场雪,/屋里不太热。/男人凿冰去,/女人做锅贴。/炉火烧得旺,/鱼汤咕嘟响。/人还没坐满,/猫狗就到场。/今儿是大寒,/老酒搬一坛。/一人一大碗,/不醉不撒摊。”(《大寒》)老酒、鱼汤、炉火、猫狗、大雪以及主客构成了一幅和谐融融的深冬画卷。

在《自觉诗集》中,我们还能感受作者纵情山水的豪情,挑战命运的勇气,忠贞不渝的爱情,悲天悯人的情怀,我诗我在的思考。他的诗是发自内心的,是有主题境界的,是有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的,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时代感的,是永恒的。

他的诗具有主题美、境界美、生活美、情感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他的诗使艺术和思想融为一体,语言和内容和谐一致,传承与创新脱颖而出。他的诗是大众化的,但也是高品位的。诗如其人,自觉老师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大学教授,是个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他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他的孤独、他的热情;他的焦虑、他的享受;他的憧憬、他的回忆;他的讴歌、他的伤感;他的奋斗,他的失意……都融于《自觉诗集》中,融于他“我读书,我思考,我健康,我快乐”的主题生活里。

猜你喜欢

诗集故乡
故乡的牵挂
稿费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故乡常在我梦里
诗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