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化条件下 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2021-08-16王鹏
王鹏
【摘要】 良好的体育信息服务可以有效为高校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保障,有助于高校师生提升对体育运运动的兴趣。现有的体育信息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对高校体育信息服务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解决当下体育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跟多师生提供便利,帮助其更加快速地关于体育的有效信息,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养成定期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并实现提升自身体质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化 高校体育 体育信息服务 改革
引言:
体育信息服务可以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的体育信息,但目前的高校体育信息服务,还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全部需要。当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查找所需信息。然而,当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体育信息时,很难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因此,高校必须做到紧跟时代,探索体育信息服务的新思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新途径,建立高校体育信息服务新体系。
一、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意义
高校体育信息服务是指各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育信息进行搜集,并将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以此为有需求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符合其实际需求的信息[1]。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和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让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培养,使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高校学生通常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积极开展体育信息服务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体育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是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的主要人群。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注意体育信息服务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对本校体育信息服务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二、信息化条件下高校体育信息服务改革创新的途径
2.1建立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内找到体育信息相关的纸质文献。纸质文献有着自身的优势,能够有效保障信息保存的安全性,也可以延长信息的保存年限。但纸质文献往往会保存在图书馆内,很少有学生习惯于定期到图书馆内借阅体育专业方面的书籍,而当学生到图书馆内进行借阅时,很可能会出现图书已经被其他人员借走,无法实现快速获取所需体育信息的目标[2]。
同时,纸质文献的信息容量少,且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而学习体育相关专业知识时,经常需要结合现场演练,对技术性动作进行观察。因此,在阅读纸质文献时,很难接收足够的信息,无法快速实现提升自身运动技能的目标。
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效率,帮助其获取更多的体育相关信息,快速解决体育运动和体育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的辅助下,通过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获得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最新资源。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时,可以请专业人员将图书馆内的期刊杂志、专业图书等进行阅读,对其中的体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将文章或视频的标题、关键词、主要内容、出处以及出版时间等进行整理,将其录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同时,还可以请专业的人员根据文献重点内容,进行相关技术性动作的演示,并将相关视频同步上传到体育信息资源库中。这样,有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快速进行信息的查找,通过浏览主要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找到文章出处,在校园图书馆找到具体的图书进行细致阅读,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主要内容,并在专业视频的辅助下,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所以,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发展。
2.2借助互联网搜集最新信息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通过体育信息进行学习和研究。但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训练获得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但由于所学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不足,学生也没有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的有效渠道,长期下来,也会忽视体育知识理论课的重要性。
同時,由于缺少体育信息资源,很多高校的体育信息服务都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需求。很少有高校能够意识到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也就很少购买最新的体育专业相关书籍,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在图书馆获取足够的体育相关信息,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学生无法获取足够的体育知识[3]。
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最新信息。因此,可以在开展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请专业人员通过互联网搜集最新的体育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专门的校园体育微信公众平台或网页,并将最新的体育信息进行分类,如体育教学类、体育学术类、体育赛事类、运动技巧类等。这样,对体育信息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校内体育信息网页,浏览最新的体育信息,有效减少教师和学生搜集信息的时间。同时,信息搜集人员还要注意进行信息的更新,将过时的、无效的信息移除,提升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2.3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由于高校对体育信息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校际合作意识不足,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仅对本校学生开放,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渠道单一,高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4]。
在体育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各个高校之间可以积极开展合作。当下的体育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独自实现获取全部的信息资源。因此,高校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和专业教师获取更多最新资源,丰富自身理论知识。高校之间交流的途径如下:
1.组织各校体育教师开展交流。通过各高校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增进高校之间的友谊,还有助于各个教师之间通过专业的沟通,加快信息的交流,获取更多学术相关知识,并分享有效的体育信息服务渠道和方法。
2.加强各校数字资源共享。在信息化时代,各校可以通过有效进行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分享最新的国内外体育信息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各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体育信息互通平台,进而有效在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提升各高校体育信息服务效果,满足高校师生获取最新体育信息的需求。
2.4完善高校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目前,高校学生获取的体育信息主要来源主要是专业书籍、宣传栏、以及电子图书馆等。其中,在电子图书馆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是高校学生获取专业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与专业的体育教师不同,很多高校学生在进行体育信息搜集时,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在缺少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也没有高效筛选信息的能力[5]。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完善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通过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升个人体育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精神。在信息化时代下,各高校可以请专业的体育教师或体育科研人员通过互联网,为有需要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或对其进行体育运动技巧方面的引导。此外,在开展高校师生体育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科研主题,定期为其推送具有阅读价值的体育信息,提升其信息获取的效率。最后,在体育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满足高高校师生的健身服务。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信息咨询,了解到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并请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其进行体育场馆的预订以及体育器材的借用,有效满足高校师生的健身需求。借助互联网完善体育信息咨询服务,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
2.5培养信息化体育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多数高校都由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搜集网络信息的任务,但通常来说,网络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满足体育信息服务的专业需求,无法高效搜集到最新的专业体育信息。因此,网络体育信息的收集都通常是由体育教师负责的,这些教师通常只负责信息的上传,却不清楚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信息化时代下,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都需要注意培养信息化体育专业人才,由更多的信息化体育专业教师、体育教学课件制作教师、体育数据库开发教师、体育网站管理教师等为高校师生开展体育信息服务。这样,就可以让高校内体育教师都能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协助网络信息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因此,高校需要注意引导教师提升专业化素养,引导其提升自身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更好地在信息化时代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信息服务。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发展拥有良好前景,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探索提升体育信息服务效果的方法,勇于进行改革,创新服务方法,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并積极开展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体育信息服务资源,丰富体育信息服务形式,培养更多信息化体育专业人才,以正确的思路,让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强.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评《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学思维转变及其改革发展探索》[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15(5):130-130.
[2]王佳茵.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713(6):64-66.
[3]孙锋, 孙春. "互联网+"下混合式教学对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调查[J]. 中国成人教育, 2019,472(15):88-91.
[4]王国亮. 翻转课堂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证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6(1):110-116.
[5]苗天潮.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信息环境的构建与变迁[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0(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