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大学教师发展策略探析

2021-08-16佘雅斌黄姣华覃秀玉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教师发展人工智能

佘雅斌 黄姣华 覃秀玉

[摘 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行,开放大学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开放大学的教师应该主动把握大数据应用、教与学的变化,明确开放大学教师发展的三大趋势:职能倾向“以人育人”,要求趋向“人机协同”, 定位导向“多元统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开放大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2-0010-05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世界[1],影响教育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对开放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这引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未来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教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需要从技术的视角深刻地审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对教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回归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教师专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特质,明确教师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人工智能及教育应用

人工智能属于前沿交叉学科,业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维基百科界定“人工智能”是“机器展现出的智能”。换言之,某种机器具备某些“智能”的特征(表现),都可称之为“人工智能”。《大英百科全书》定义“人工智能”为“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所控制的机器人具备执行智能生物体才有的任务的能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中的定义:“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从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其特征:一是由人类设计,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功能服务人类;二是具备感知与反应的互动功能,能与人形成互补;三是具备学习能力与适应特性,可以不断演化迭代发展[2]。

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国务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基于人工智能构建校园基础建设,加强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等工作流程改革,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精准化、定制化、终身化。基于此,2018年11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从教育的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一是教育环境智能化,支撑以情境性、适应性、连接性为关键特征的泛在学习。二是学习支持智能化,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支持工具,可充分实现学习者与学习服务的整合、重构、协作及分享等。三是教育评价智能化,通过学习过程各类具体、详细数据的收集,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支持学习者成长与发展。四是智能教师助理出现,可以替代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使教师更多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五是管理与服务智能化,基于大数据治理,实现人机协同决策,洞悉发展趋势,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3]。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既描绘了绚烂的教育愿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放大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是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新型大学,其突出特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远程开放教育[4]。建立开放大学网络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聚合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本科高校、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城乡社区提供远程学习支持、相关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它与普通高校的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对象、考试形式(学历层次)等有很大的区别。

(一)大数据广泛应用,挑战与机遇并存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的收集途径越来越多,大数据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一般称之为“4V”。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是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管理并服务广大学生,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数据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除此之外,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的有效性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元复杂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化应用,教学设计也会发生变化。

在某种意义上讲,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获得更客观、更多维的教育数据。数据并不是建立在特定运用的假设之上,原始数据可从多维度进行解读、分析,借助学习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可以获得立体的、精细化的应用。同时,数据应用可以实现自动评分、教学支持、精准推荐、个性化帮助等,它会为教师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教师专业特质,“变”与“不变”的博弈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回归本真进行反思,人工智能可以改变什么?人工智能不可能改变什么?理清了“变”与“不变”,明确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人工智能与教师特质的比较,发现人工智能较难僭越“人—机”的本质限度。从两者的特质比较可知,教师专业特质中的“价值理性、非表征化、关注人的发展、意识的二重性、多元人格、应对不确定的情境、具有社会属性与心理属性”等,这些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这是人类独有的技能:感知他人的思想与情绪、团队合作、建立人际关系、共同解决问题、比逻辑表达更有效地表达自己。”[5] 走向未来的教育,教师应转变思维方式,明晰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特质,致力于机器不擅长的工作或领域,那是教师专业特质“不变”的内容。人工智能与教师特质交叉的部分,如“工具理性、物的尺度,重复性、确定性、稳定性”等,未來的发展中必须再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培养,这是需要“改变”的部分。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会发生博弈和变化。

(三)教与学的过程,“消解”与“重构”的流变

人工智能给开放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改变了教与学的过程,相关的环节发生了变化。一是知识生成与流动变迁。知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从纸质载体走向数字载体。信息以数字形式出现,不仅人可读懂,机器也可读懂,而且信息一直处于流动与变化之中,“人工智能+教育”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动态聚合信息,让学习者从知识消费者转化为知识创生者,知识通过交互生成并通过网络拓展、聚集与嬗变,促进学习者二元身份的统一。二是学习资源形式与构建的变革。学习资源是开放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资源形式从“教材+课件”到“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转变,同时学习资源趋向于微型化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按需推送;学习资源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跨媒体型发展,从静态制作到动态生成变迁。三是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的变化。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从结构化、超链接、固定式向非结构化、精准化、个性化、动态化转变。人工智能可通过学习者需求、特点及学习轨迹进行分析,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与实时分析,定制组织教学的内容,做到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偏好的匹配。四是教学评价与管理的改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个性化学习评价成为可能。传统教育主要通过考试进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足,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进行个性化评估。人工智能通过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的记录,如作答情况、互动次数、学习路径、测试结果等,形成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全面、综合、客观地评估学习者,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绩效[6]。人工智能对开放教育的教与学带来的流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开放大学教师发展新趋势

(一)以人育人:开放大学教师新职能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与时俱进,支持并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那些曾经由教师承担的机械、重复、程序化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來完成,如监考、批改作业、数据分析等,让教师从重复、繁琐、机械性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面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新性,做好育人的工作。因此,教师职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方面组成,属于不同层面的整合式表达。“教”与“育”都是动词,“教”更多是指技术层面,属于手段、方法,具有工具理性,这是人工智能发挥其优势的领域。而“育”更多属于价值层面的获得,是价值的认同与意义感的获得。要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对教师的职能进行新的定位,从教书走向育人,从职能重点上,突显“以人育人”。教师的职能实现从“教书育人”到“以人育人”的转向。

“以人育人”中的“人”是“具体的、完整的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要不断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以此来激励他人。这需要培养同理心,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这是人工智能背景下赋予人的价值的能力基础,必不可少[5]。“以人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育学生,二是学生反哺教师,教与学可以强化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以人育人”可以帮助并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促进双方心灵的充盈与健全,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教育价值。

(二)人机协同:开放大学教师新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深入,新时代对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性、综合性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随后,教育部启动了“试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7]。“人工智能+教师”教学协同体将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不可或缺的力量。

人机协同是实现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公平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路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人机协同的适切性,一是职能划分,各显其责。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开放大学教师的职能划分更细,以人工智能为中介,实行协同工作、协同教学,重点打造三类教师团队,即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团队、教学设计团队、心理咨询团队[8]。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能,做好团队内面对面的交流与探索,利用智能化平台,开展设计、实施教学、服务学习者等,人工智能负责实时记录个体与集体的智慧成果。二是学习过程相互支持。开放大学主要面向社会成员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教师负责面对面的学习支持,而人工智能则提供学习者的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等数据分析,在人机协同中及时提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为教师的实时指导提供数据支持,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式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三是学习方式相互配合。成人的学习方式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正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需做好“育人”工作。充分发挥面对面学习的作用,是开放大学需要重点加强并完善的地方。人工智能提供学习需要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拓宽学习的广度,提升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还负责学习中数据的收集并监测学习过程。另外,智能技术的可携带性和可复制性使得非正式学习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迁移到正式学习之中,为正式学习的开展添砖加瓦。人工智能和教师分别在两种学习方式上耕耘,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生态环境[9]。四是服务支持突显智能。在学习者的支持服务中,人工智能突显其智能特色,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而教师则关注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人文内容,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情感变化等,以便给予学习者及时、有效的指导。

智能时代的开放大学教师必须把握教师专业特质,把握好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异同,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扬长补短,共同协作,以期达到新时代对开放大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多元统合:开放大学教师新定位

2017 年的《地平线报告》指出,从移动学习进阶到人工智能,从提升素养、整合学习形式到重塑教师角色都在升级[10]。未来的学习是解决复杂问题,应付“不确定”的世界,而不是背诵知识。学习更具有场景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如何定位开放大学的教师角色需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1]。

一是学习分析者。开放大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人在职人员,大部分是在线学习,智能学习平台可提供数据量化与可视化分析,但是数据背后深层次的、隐含式的信息,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深度挖掘,这对教师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借助系统化的建模,掌握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变化,可适时调整学习指导方案。学习分析是开放大学教师的一项基础能力,是适应开放大学教学工作的必备素养。

二是價值引领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注重价值的引领,更要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的寻求。教育借助“教”传递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育”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理想信念等,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在技术进化过程中,价值引领更突显其重要性,教师作为价值塑造者不可替代[6]。

三是学习指导者。教师运用智能化平台收集数据,经过学习分析,建立起对学生全面、立体的认识,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了平台的支撑之外,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指导者,教师需要掌握线上线下的指导技巧,选择合适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学习者获得认知,发展能力。

四是情感呵护者。在开放教育中,教师更多的职责是与学习者沟通交流。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教师的沟通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对学习者情感的呵护成为开放大学教师的职责,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投入情感,引导学习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尤为重要。

四、结语

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提前谋划,充分准备,主动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把握好未来教师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作好新定位,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20)[2019-03-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EB/OL].(2018-01-24)[2019-03-21].http://www.cesi.ac.cn/201801/3545.html.

[3]新浪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EB/OL](2018-11-10)[2019-03-21].http://edu.sina.com.cn/l/2018-11-10/doc-ihnstwwq19 11788.shtml.

[4]国家开放大学.学校概况[EB/OL].(2019-03-21)[2020-12-20].http://www.ouchn.edu.cn/Portal/Category/CategoryList.aspx?CategoryId=924d f1f7-0cbb-414f-9abb-257ba7c97f50.

[5][美]杰夫·科尔文.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智能时代的生存策略[M].俞婷,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54,46,87,80.

[6]郭炯,郑晓俊.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21-130.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8-08-31)[2019-3-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1/content_5318029.htm.

[8]鲍日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变迁与开放大学2.0新探[J].远程教育杂志,2018(3):25-33.

[9]顾小清,易玉何.智能时代呼唤教师角色转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23-26.

[10]高媛,黄荣怀.《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4):15-22.

[11]范国睿.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69-74.

[作者简介]佘雅斌,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发展、教育技术;黄姣华,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发展;覃秀玉,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教师发展、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 何一辉]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教师发展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