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第二次摔玉”情节设计之妙
2021-08-16徐侠
徐侠
摘 要:《红楼梦》研究的派别很多,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如索引派、考据派、评点派等等。《红楼梦》最大的价值是它的文学性,离开这一点去研究属于舍本逐末。普通人喜欢《红楼梦》一方面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成功,无可替代,不可超越;另一方面是因为情节设计精巧,“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以及小说语言的魅力、包罗万象的丰富知识等。文章对《红楼梦》“宝玉第二次摔玉”情节设计之妙进行探析。
关键词:《红楼梦》;“摔玉”情节设计;余韵
《红楼梦》产生之初,因为种种原因,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很多人为了读《红楼梦》,不惜以重金购买,“余闻《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1]。《红楼梦》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挖掘到属于自己的珍宝。
对《红楼梦》的解读从它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周春是学界公认的最早研究《红楼梦》的人,而乾隆皇帝也曾评价《红楼梦》:“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自此开始,不断有学者、文人加入研究《红楼梦》的行列,乃至形成了一门学问研究——“红学”。2005年,刘心武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更是引发了民众再次阅读的热潮。
《红楼梦》一书情节安排看似平淡无奇,小说只写家庭的琐事,吃饭、睡觉、看戏、喝茶、过生日、赏花、写诗、玩乐,乃至家庭内部的小矛盾、大矛盾,亲戚之间的往来,等等,而实际上正是这些细微的事件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一环扣一环,最后形成了惊天的骇浪,导致贾家的覆亡。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作者笔下无不熠熠生辉。“宝玉第二次摔玉”是小说中精彩的故事之一,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情节设计的艺术技巧。
宝玉在小说中有两次“摔玉”行为,第一次是黛玉初进贾府,宝玉看到这样一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遂任性摔玉,被贾母劝住,波澜初起,便戛然而止。有了第一次的铺垫,第二次摔玉更加精彩,它像《红楼梦》这部交响乐中一段动听的乐章,高潮迭起,韵味无穷。
引起“宝玉第二次摔玉”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金玉良缘”,而直接原因是“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令黛玉和宝玉皆不自在,矛盾就从这里开始。
故事一开始,风平浪静,一派和睦景象。宝玉因黛玉病了放心不下,来看望黛玉,黛玉见了宝玉又怕他有个好歹,让宝玉去看戏,不用管自己。“清虚观打醮”中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对两个人的心理造成了冲击,宝玉此时来看黛玉,真实的目的一是担心黛玉,来探探黛玉的态度,二是向黛玉表明心意,宽慰黛玉。而黛玉已知宝玉此行的目的,她让宝玉去看戏,实际上是让宝玉放心,自己已知他的心意,只是两个人不便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此时的两个人都在为对方考虑,没有冲突的影子。
这部分作者的叙述从容不迫,闲闲写来,笔墨极简。宝玉和黛玉的语言极少,但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而读者的阅读乐趣就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叙述中。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宝玉的心理活动,嗔怪黛玉不理解自己此时来看望她的心意,于是对黛玉说了一句“白认得了你”。黛玉岂能受这委屈,于是把“金玉良缘”“张道士提亲”都搬了出来以讽宝玉,两个人你来我往,越说越急,尤其黛玉,把自己的担心、不满全部倾诉出来,两个人语言冲突逐渐升级,这是故事的发展。
这部分情节的内容有一安排似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掩卷沉思,只有这样写才能看出宝玉对黛玉的一往情深。宝玉说的“白认得了你”是在表明,他心里一直以来只有黛玉,他把黛玉看作自己唯一的知己,他是坚决反对张道士提亲的。而宝玉的一句重话,引得黛玉把内心的担忧全部倾吐出来,这样的情节发展顺理成章,因此造成了两个人之间强烈的冲突。
接着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宝玉正因为“张道士提亲”心里不自在,见黛玉又说出“金玉良缘”一项,更中心里另一痛处,自己又不能向黛玉明确表达心意,于是只有“摔玉”了,既泄了愤,又向黛玉传达了自己的真心。只是这次“摔玉”和第一次不同,不但“摔”,而且“下死力”地“砸”,故事到这里达到高潮。接下来作者并未急于平复冲突,如同音乐高潮中的间歇,“摔玉”之后,袭人和紫鹃出场了。袭人站在黛玉的立场劝宝玉,而紫鹃站在宝玉的立场劝黛玉,让两个冲突的主人公听了很是受用,写得很妙。但接下来两个丫鬟的规劝因为黛玉和宝玉的多心起了反作用,更因为袭人的一句“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林姑娘拌嘴”的劝慰,黛玉夺过玉来,剪掉了玉上自己亲手做的穗子,这是高潮的持续。这一部分写得尤为精彩,可谓高潮迭起。
在作者的笔下,冲突越来越激烈,写得也越来越精彩。高潮部分并未单一写宝玉“摔玉”,更有黛玉“剪穗子”一节,使得高潮部分的情节内容更加丰满、立体。而宝玉“摔玉”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第一次“摔玉”在贾母的劝慰下草草收场,而这一次,又摔又砸,可见宝玉的决心。
这一部分颇具匠心的情节是安排紫鹃和袭人的出场。袭人设身处地地为黛玉着想,嗔怪宝玉不体贴爱护黛玉,令黛玉心里一暖,而紫鹃则软语责怪黛玉不爱惜身体,使得宝玉担心,又正中宝玉心中所想。每每读到此处,不禁感叹,作者深谙人情世故,两个丫鬟在作者的笔下是劝架的高手,劝解得恰到好处。宝玉已然后悔和黛玉“较证”,四人相对垂泪,冲突就要平息,不想袭人的一句话提醒了黛玉,令黛玉“剪了穗子”,至此,又一高潮突起。作者在情节的设计上处处有意外,节节有曲折,可谓妙趣横生。
接下来是冲突平息。宝玉摔了玉,黛玉剪了穗子,紫鹃和袭人也无能为力,冲突到了胶着状态。这时请出了贾母、王夫人,领出宝玉,“方才平服”,但黛玉和宝玉并未和好,因此矛盾并未解决。至此冲突告一段落。
作者在这里并未急于让宝黛二人的矛盾得到解决,只写“带出宝玉去了”,而留了很多的余地安排后续的情节内容,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下面是一段低潮期。贾母担心两个人,急于安排两个人和好,怎奈黛玉和宝玉并不配合,令贾母伤心乃至“哭了”。能让贾母“哭”的事情在《红楼梦》中并不多见,因此很有深意。贾母说了一句含义丰富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表达贾母公开赞同“木石前盟”的态度,也令黛玉和宝玉各自深味这句话的真意。贾母都不能令两个人和好,那么这矛盾会以怎样的方式解决呢,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体现了作者超凡的艺术技巧。
在低潮期作者只写了贾母对宝黛二人矛盾的态度和反应,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上的精妙之处。从贾母急于安排二人和好,到她的“哭”,到她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可以看出她赞成宝黛二人的“木石前盟”。同时,写贾母的情节内容推动着故事继续向前发展。
接着是故事的结局。黛玉和宝玉都后悔自己的急躁,但以黛玉的性格是不会认错的,于是宝玉亲自登门向黛玉道歉。读到这里,不禁拍案惊叹作者奇妙的构思,黛玉和宝玉的矛盾只有两个人自己解决才是最佳写法。而作者写来并未平铺直叙,在写宝玉道歉时又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矛盾冲突,宝玉因心急,口不择言说了一句“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相当于直接表白的一句又冲撞了黛玉,令其非常生气,两个人又都哭了。在作者笔下情节冲突步步跌宕,此时令读者担心宝黛二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黛玉因无人听见,便饶过了宝玉。至此矛盾得以解决。
最后是余韵。宝黛二人的矛盾解决之后,作者并不就此停笔,故事的最后,王熙凤奉贾母之命來看望两人,看到宝黛二人的情景,说笑一番,领着两人到贾母跟前,说两人“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至此,整个“摔玉”的故事结束。
这一情节的安排照应前面写贾母的担心。而贾母并未亲自前来,王熙凤作为代表来看望宝黛。这一笔一方面告诉我们王熙凤深得贾母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透漏出王熙凤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王熙凤的一番表演以及和宝黛二人的玩笑话印证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安排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不是闲来之笔,可谓笔笔有深意。
综上,这一故事在整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片段,在作者笔下却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因为作者深谙艺术之道,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异彩纷呈。在情节上设计了开端、发展、高潮、间歇、再高潮、平息、低潮、结局、余韵等内容,使得整个故事波澜起伏。在叙述故事时,作者从来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曲曲折折,设计的每个情节都出乎读者的意料,也因此使得故事引人入胜,这也是整部《红楼梦》的魅力之一。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程甲本红楼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