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旅游资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分析与优化
2021-08-16邓逸铭廖玉滢
邓逸铭 廖玉滢
[摘 要]文章通过对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分析,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肇庆市旅游资源和客源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肇庆市旅游资源在整体上呈现出聚集型分布格局,非均衡分布。文章引用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针对肇庆市旅游市场提出多点多极优化策略。
[关键词]ArcGIS空间分析; 地理分析法; 旅游空间结构; 肇庆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21
1 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上著名的文化古城,肇庆是广东省内较为古老的一座城市,西邻广西,四周与佛山等市相连,其发展历史已达两千年之多。在历史上,肇庆市一直都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纵观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它是一座底蕴浓厚的文化古城。作为一座传统风景旅游城市,它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境:肇庆旅游产业结构矛盾严重、各种问题不断地显现、市场竞争力比较乏力等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
2 肇庆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肇庆拥有历史史册上记载有研究价值的古迹约300处之多,其中属于国家级的保护单位有5处,重点文物单位有22处。按肇庆市旅游局发布的肇庆市旅游景区一览表,按旅游景区的功能、景区的水平和发展程度,可以把该市区内所有的A级景区以及具有个性化旅游资源的度假区等7个基本类型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通过肇庆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表(表1)的数据不难发现:该市区的主城区所占有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而主城区又包括多个区域,其中主要是由高要区、大旺高新区等4个区域构成。主城区占肇庆市旅游景区的50%,是肇庆市旅游景点的主要集中区域。而离主城区较近的德庆县和四会市则是A级景区的集中区域,占全市A级景区的62.5%。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旅游业发展较慢,仅占全市景区的26%。由此看来,肇庆市旅游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就宏观层面而言,可以把景区规模和面积当作点状因素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景区空间的布局主要有3种:集中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1]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最邻近点指数R来对景区的结构进行评估,同时以多个不同的点状要素作為定量资源来进行研究。R代表的是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之间的临近距离比,任何景点或者任何地区周边都会存在邻近景点,然后将景点和景点之间的距离看作是ri(Si)值,通过计算将其均值进行明确,利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得出两个景点之间的实际邻近距离,在这一计算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谷歌的测距工具来进行计算。计算最临近距离的公式如下:
式中:A是区域总面积,n是点状要素数量。根据《2013年肇庆统计年鉴》《肇庆年鉴》上的数据,可知肇庆全市土地面积A=14891km2,旅游景区(点)个数n=95,通过上述公式就可以直接得出该市旅游景点之间的最邻近距离,即r—e≈6.26km。
利用相应的测量手段和设备来将景区和景区之间的直线距离测试出来,接着通过公式将其最临近距离计算出来。而这一计算结构可以直接体现出点状要素的实际问题,比如,如果计算出的最邻近距离R>1,则说明景点之间的结构比较随意;而如果值为1,则说明景区分布不随机,而且均匀;当R<1时,说明旅游景区集聚分布,计算最临近指数可得R=4.27/6.26≈0.68<1 ,这一结果表明该市的景区在地理上的分布较为密集。[2]
基于上述分析,分别计算肇庆各区县景区的最临近点指数,得到肇庆城区为0.73,四会为1.21,广宁为0.71,德庆为0.94,封开为0.73,怀集为0.78,高要为0.85。这些数据足以代表四会景区属于随意分布的类型,且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比较疏散;其余区县均属于集聚分布,集聚程度最高的是广宁,其次是肇庆城区、封开和怀集,德庆及高要虽然也属于集聚型分布,但是总体趋向于均匀分布。广宁、封开和怀集属于传统的山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境内分布着较多的山地和丘陵,因而景区的形成较为依赖交通发达的区域,如区域行政中心;肇庆城区由于开发早,且行政区域面积在所有区县中为最小,因而在空间上形成了集聚度较高的景区分布;德庆及高要位于肇庆地势较为低缓的南部与东部,因而景区的建设受地形的影响较小,景区分布趋向于均匀。
肇庆景区过于集中容易形成“资源集聚屏蔽效应”,[3]集聚度高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景区资源进行合作共享以及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如肇庆鼎湖、端州区密集分布着23个景区,各景区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缺乏一定的衔接性,同时城区内还包括七星岩等客流量较大的三座景区,而这三座景区占据了大部分的旅游资源。
通过ArcGis软件可以绘制出比较明显的肇庆市旅游景点的分布情况。从点状集中性来看,端州区和鼎湖区的旅游景区较为集中;从面状集中性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星湖景区周围,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周围。肇庆市旅游景区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 肇庆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笔者试图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策略作为理论基础,对肇庆市旅游空间进行重新思考,提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旅游发展对策。
3.1 肇庆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肇庆旅游资源空间差异大,因此需要对空间差异进行系统研究,以准确认识肇庆资源。肇庆市旅游结构优化以保持肇庆旅游现有的环境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基础服务设施,对当前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来为最终的建设决策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目前的肇庆旅游行业主要开创的范围比较集中,只有部分区域,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以及不平衡,将会给肇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务必要在该地区自身形势的基础上去开展各种结构的重组和规划。因此要根据肇庆旅游的发展现状的“线”串 “点”,以 “点”成 “面”,构建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肇庆旅游空间结构。
3.2 肇庆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肇庆市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分布和交通发展状况,以肇庆主城区为主集散中心,构建西江旅游圈、绥江旅游圈等新型的旅游空间结构服务区。西江旅游圈以西江水道、国道G321和广昆高速为“线”,东接佛山市和广州市,西邻广西,并从东至西沿着鼎湖区、端州区等多个区域而贯穿,以肇庆主城区(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为主要节点,德庆县和封开县为次节点。这条线上所包含的旅游景点是该市所有景点数量的70%,其中A级旅游服务区占其中的62.5%,距离广州、佛山较近,交通便利,特别是肇庆中心城区旅游接待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基础较好、景区知名度高,通过将这些资源和特点的价值最大化,有利于构建以此为基础的集休闲、疗养以及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绥江旅游圈以绥江水道两广高速为“线”,东接佛山市、清远市和广州市,西邻广西,北靠大旺高新区,在此路线上集合了六组寺、贞山景区等多出风景观光区域和景点,所以将这些作为基础可以进行以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主的休闲旅游区的建设。贺江旅游圈以S266为“线”连接西江风景区和绥江风景区,以怀集县和封开县为节点,横跨多个旅游服务区,比如千层峰景区、大斑石景区,在贺江地带,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
4 结论
肇庆旅游资源市场应该实行先定位后整合,先基础后市场,有选择、有特色、有特点地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根据资源自身特色进行开发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寻求整合,再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提高基础接待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设施,形成区域旅游特色。
参考文献:
[1] 靳诚,徐菁.江苏省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差异定量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92-96.
[2] 王恒,李悦铮. 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29(1): 84-89.
[3] 宋增文.区域旅游网络空间关注度与客源市场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270-273.
[作者简介]邓逸铭,男,汉族,广东肇庆人,本科,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