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八路军“地道医院”

2021-08-16张昆明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药房伤员药材

张昆明

地道战是在抗日斗争面临极为残酷和复杂的形势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群策群力在冀中平原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斗争形式。而依靠地道建立起来的“地下药房”“地下医院”等场所,也在坚持抗战、救护伤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隐蔽的地下药房

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腹心地,辖清苑、之光、肃宁、博野、蠡县、任丘、高阳、安新等8个县的广大农村。军分区卫生部和各主力团卫生队均设有药房,负责采购和供应药材。

冀中部队药材供应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制度,分散采购供应”的方针,以自办中药房为掩护,派人到部队驻地县城,以及天津、北平、保定、沧州等敌占大城市采购。在斗争环境缓和,便于运输的条件下,军区卫生部向所辖各部队供应部分药材,包括战救药材、防疫药品、中药制品等,不足部分由各部队想方设法自行解决,药费按规定报销。

第九军分区按年度编造经费预算和采购计划,药费标准按小米计算,每人每月8~10斤,再折合成晋察冀“边币”。具体使用经费时,又分日常生活、工作和战斗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标准,平时按“药品供应标准”“医疗器械标准”作为药品器材配备、供应、使用和消耗依据,战时则按“战救药材装备标准”供给,并配备“战救医疗箱”“红十字急救包”等补给战斗部队。供应工作统一配发实物,平时按季度发放,部队有作战、行军转移、集中整训、反“扫荡”等任务,再根据实际要求发放药材。

此外,各部队还会领用一部分经费作为卫生杂支费,主要用于购买毛巾、肥皂、口罩、绷带布、白酒、煤油、火柴、消毒器具等物品。

部队各药房始终遵循一套严格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使是在行军作战等艰苦的环境中,也要遵守登记、统计、报销等制度,填报月份药品器材收、支、存、请、领报销表,药品器材出纳登记簿,药品逐日消耗统计表,医疗器械损坏报销表等,确保收支有据。

1943年,为适应斗争形势,第九军分区在高阳县小梁口建立了“地下药房”,作为药材供应基地。小梁口距敌人据点仅有两三里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工作人员在夜里施工,群众帮着站岗放哨。在建造中,参考战斗地道样式,结合药房工作特点,采取“工”字形、“井”字形等样式,以便于储存和配发药材。

“地下药房”一般选择建在政治基础好的“堡垒户”群众家中,每户会设一两个秘密洞口作为出入口。从洞口进入“地下药房”,要经过上下翻口,倘若发生紧急敌情,工作人员可随时将药房通道堵死,并从战斗地道转移,保证人员和药品安全。1944年,这个药材供应基地又转移到任丘县小谭庄。

先后建在小梁口和小谭庄的“地下药房”,因地道建得隐蔽,虽经敌人多次搜查,却始终未被发现。

1943年,为坚持长期斗争,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广泛展开“地道战”,村村挖地道,并依托地道网,打击敌人的警备队、特务队、清乡队,粉碎日军的“清剿”和“扫荡”。这年9月,冀中第八军分区还在饶阳县大宋驾庄建了一个“地下制药室”,可容8个人同时工作。这个“地下制药室”主要是制作绷带、三角巾、腹带、脱脂棉、纱布等卫生材料,配制瓶装盐酸奎宁注射液,制作陈皮酊、远志酊、樟脑酒、托氏散、大黄末、健胃散等药品,供应部队。

地下医院

1940年秋,八路军献交县大队医生杨国藩回到老家军王庄创办了一所地下医院。

军王庄是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村庄,群众生活贫困。创院之初,困难重重,人员、经费、药品,什么都缺。杨国藩能拿得出手的,仅有几种常用药品和两把镊子。好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军王庄支部书记王恒昌、村长杨庆丰等人全力帮助他,县委、区委和几个群众团体也派人送来猪肉、白面、药品、器械、暖水瓶等物品,解决了医院起步之忧。

军王庄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杨国藩每天都会逐户上门看望伤员,诊断治疗。

进入1941年后,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日伪军经常派兵搜查村庄。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军王庄的群众将住在家里的战士认作儿子、兄弟、丈夫,可这种掩护存在一定危险性,并不是长久之计。上级指示,医院工作必须转入地下。于是,杨国藩跟村里的几个干部商议后,在几家群众的房底下挖地道,用了几天工夫,建了一座地下手术室和几个病房。这些建在地下的病房,有的是独立地下室,有的病房与病房相连。为方便照顾病人,通常行动困难的重伤员住在彼此联通的病房中,而轻伤员则住在群众家里,遇到日军搜查,再转入独立病房躲藏。

1942年,在日军“大扫荡”中,有的村庄地道被敌人搜查到,狡猾的敌人向地道里施放毒气,导致不少群众中毒,甚至还有干部和群众牺牲。军王庄吸取外村的经验教训,改进了地道设计样式,并组织群众扩修地道,使整个村的地道四通八达。为了迷惑敌人,在村外一些墓地里挖了許多假坟,坟下与地道相连;在村子枯井、土丘、树丛,设有真假洞口,让敌人难辨真伪;每个洞口都有陷阱、翻板、“窝弓”“线箭”等战斗设备,以及防水、防烟、防毒等安全措施;而在洞内,还有通风孔、瞭望孔、射击孔,便于通风和防范、打击敌人。

由于周围的伤员不断送往军王庄,日军也听到了风声,将军王庄作为重点搜查对象,派兵围住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日军、汉奸对村里的老百姓威逼利诱,想抓住在此养伤的八路军战士,可村中男女老少个个紧咬牙关,没有一个泄露秘密,出卖同胞。

一次,日军想了一个计策,派汉奸假冒八路军,跑到军王庄混水摸鱼。这三个汉奸穿着便衣,进入军王庄,撞到了一个叫王振江的老人。汉奸们自称是便衣八路,让王振江带路,让他们进入地道找人。王振江却一下识破敌人的阴谋,故意压低声音讽刺道:“到据点里去给日本人磕几个响头,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当汉奸的哪个不是拿脸当腚?!”三个汉奸一听,知道露了馅,当即原形毕露,引来一群伪军,围住王振江便是一阵拳打脚踢。可王振江始终没有说出实情。

1943年,因旱灾连年,庄稼歉收,粮食不足,在军王庄医院治疗的伤员们过着一半糠菜一半粮的日子。最困难时甚至完全断了粮。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伸出了援手。一次,县里派人买了一小车柿饼,送到军王庄。村里住的100多名八路军伤员就是靠着这一小车柿饼,熬过半个多月。

饥荒时期的军王庄,群众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艰难。因为饥饿,就算是村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打一桶水也得两个人抬。还有很多人,只要蹲下身子,就没力气站起来。可群众们听说伤员们断了粮,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想方设法接济伤员。

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王恒昌的老母亲拿出4个鸡蛋,塞到杨国藩手里,让他拿给伤员吃。杨国藩知道,王家没有粮食,而且王恒昌生了病,也需要补充营养,便委婉拒绝了。老人却含着泪说:“可他是支部书记,我是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杨国藩感动得热泪盈眶,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替伤员们收下这4个鸡蛋。

村子的很多人也都雪中送炭,有的送来一些红萝卜、咸菜,有的送来一小篮青枣,还有的送来了红薯叶、红薯梗、花生皮、棒子核……

杨国藩的老伴将所有能吃的东西攒在一起,碾成面,蒸了3笼团子。开饭后,伤员们却相互推让,谁也不肯多吃。一顿饭下来,只吃了一笼,还剩下两笼团子。

眼看着饿肚子不是办法,杨国藩想了一个主意。一天夜里,他拿着一把短枪,找到邻村一个姓韩的维持会长,要韩会长往指定地点送粮食,否则八路军就将他以汉奸论处,绝不客气。韩会长为了给自己留条活路,照杨国藩的话做了,第一次派人送了100多斤粮食。后来,杨国藩又通过书信的方式,让韩会长送了几次粮。不久,组织上也想办法送来一些粮食,这才让军王庄的伤员们渡过了难关。

設在军王庄的这个医院,药品和器械同样十分缺乏,杨国藩只得带着人,用一个个“土办法”解决困难:没有探针,就把自行车的辐条磨尖代替;没有截肢锯,就用锯铁的锯子代替;药品种类不全,就用芒硝代替硫苦,用中药大黄和苏打制成健胃药……

而伤病员也给予了杨国藩等医生极大的理解与配合。有一次,一个游击队副大队长刘培基左眼负伤,需要摘除,可医院没有麻醉药品,杨国藩为此整日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刘培基却主动提出,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可以刮骨疗毒,他不比关云长差,可以不用麻醉药。在施行手术中,刘培基双手紧抓手术台边沿,脸上全是汗珠,可从始至终没喊一声疼。等杨国藩做完手术,刘培基才故作轻松状,拿了一根棍子作枪,放在右眼前瞄了一下,满意地说:“行,不妨碍射击。”

就这样,军王庄医院克服一个个困难,医治好了一个个伤员,很多战士在伤好后,又重返前线,为抗日立功。到1944年秋,医院伤员登记簿上已记下600多人的姓名。

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上建立起来的“地下药房”“地下制药厂”“地道医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大,但却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敌我斗争异常残酷的一面,以及根据地军民共赴国难、携手抗日的动人情景。在敌人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下,根据地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强大,并坚持到抗战胜利,也正应了毛泽东那句名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责任编辑:叶筱)

猜你喜欢

药房伤员药材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药房里的照相馆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