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护理,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
2021-08-16赵雪梅
赵雪梅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伤的疾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世界范围内,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该病。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发病因素·
1.脑血管出现问题
脑卒中分两种,一种是缺血性的,即由于血液流动遭到阻塞而导致的脑梗死;另一种是出血性的,如高血压等引起的脑溢血。
2.年龄、性别因素
一般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是在40岁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
3.不良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超重、嗜吃油炸等高热量食品,都会大幅提高脑卒中患病的可能性。
·护理要点·
1.心理疏导
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家属和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只有患者心态积极、情绪良好时,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用成功的治疗案例来激励患者,增强其自信心。医护人员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积极宣传有关脑卒中的护理及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并避免脑卒中的再次发病。
2.饮食调理
疾病的康复离不开营养做“后盾”,搭配合理、营养全面的三餐不仅能令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避免卒中的再次发生。家属在护理脑卒中患者期间应注重饮食调节和营养搭配,例如多准备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早餐可以准备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给患者吃高油脂、高盐分、口味刺激辛辣的食物。
3.个人卫生
患者的随身衣物要选择宽松舒适的。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大量出汗或尿湿衣裤,因此应随时观察,适时更换。由于患者的口腔、肺部等部位极易在卒中发生后被感染,因此应该做到保持患者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如每日擦拭、勤翻身、少量多次饮水等,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期间患者应处于通风且空气良好的环境中,从而保障呼吸正常。当患者咳嗽、咳痰时,家属应积极协助患者翻身,并为其拍背清痰。
4.合理运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和身体状况,建议其进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运动强度以患者可接受为度。例如在卧床期间,患者应每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并做抬手、伸手、抬腿等小幅度的动作。在可下床时,患者应每天下床散步。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加强患者的运动强度,有利于其肢体功能的康复。患者从事康复运动的过程中最好有人全程陪同,以避免其在运动过程中受伤,例如摔倒或烫伤等。
5.语言康复护理
在进行语言康复练习时,家属或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放慢语速,不断重复,带领患者练习字词或短句,并且要不断鼓励患者,增强其自信心,让患者最终能够自己完整地表达出一句话。
·脑卒中可预防·
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残程度,治愈率大幅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少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都能够正常生活。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降低发病的可能性,不仅自己可以“少受罪”,家人可以不担心,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更好。
1.保持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包括脑卒中。如果情绪起伏过大,大脑收到的刺激信号过于强烈,就极易造成脑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性脑卒中。
2.戒烟戒酒
吸烟和饮酒会引起严重的动脉硬化,还会使脑血管功能迅速衰退,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资料显示,吸烟时间越久的人,患脑卒中的概率越大。每周饮酒超过750毫升并且持续時间越长的人,患脑卒中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所以,戒烟、戒酒有益于保持脑血管健康。
3.合理饮食
应有意识地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如粗粮、薯类、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可以吸收水分,促进肠蠕动,缩短粪便在大肠的停留时间。规律、通畅和成型的大便有助于预防便秘,从而减少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除此之外,减少高热量、高盐分以及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取,饮食清淡,适度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蛋白质类食物,也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积极锻炼
养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的含量,加强肺活量,提高血管弹性。适合日常进行的有氧运动有跑步(慢跑或快跑)、骑自行车、游泳、打羽毛球等。选择自己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即可。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脑卒中患者大多在发病前就有基础性慢病,应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人认为那些“小病小痛”不痛不痒,不妨碍吃喝。但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在长期积累的情况下“小毛病”极有可能引发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