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吟诵生活化教学初探
2021-08-16李娜
李娜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生活化教学
诗词之深远,在于囊括千年历史;诗词之厚重,在于蕴含文化精粹;诗词之隽永,在于体现天地草木之灵秀;诗词之深阔,在于呈现流彩华章之美丽。生活的体验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吟诵古诗词则是学生深度感悟诗人情怀的重要方式。古代老先生喜欢闭着眼睛给弟子讲诗词,用独特的方言慢慢吟诵并以一句“妙哉”结束,耐人寻味。吟诵时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从今到古,回到古人的世界,体验古人的内心,与之灵魂相遇相通,体验不期而来的激动和“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吟诵将文字活化成声音,将平仄活化成节奏,将声调活化成旋律,这是通过古诗词的声韵来感悟其中意境的过程。笔者尝试将古诗词吟诵与节日习俗、农历节气、生活方式、人物品格、历史变迁、主题鉴赏等进行结合,将古诗词吟诵生活化,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古诗词,从而实现吟诵价值的最大化。
一、应时而吟,体验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这些节日为主题吟诗诵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诗词教学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例如,元宵佳节,吟诵《青玉案·元夕》,看火树银花,享游园之乐;清明时节,吟诵《鹊踏枝·清明》《鹤冲天·清明天气》,感怀先烈,祭扫烈士陵园;端午佳节,吟诵《离骚》,带领学生走近屈原,感受他的家国情怀;七夕佳节,吟诵《鹊桥仙》《迢迢牵牛星》,赛巧手,看星河;中秋佳节,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望月怀远》,品味数千年来华夏儿女对团圆的期盼;重阳佳节,吟诵《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插茱萸,赏菊花;新春佳节,吟诵《除夜》《新年作》,辞旧迎新,期待美好生活。
通过吟诵具有浓郁节日氛围的古诗词,让学生在一吟一诵中体验传统习俗,传承传统美德,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以传统节日为线,引导学生每逢佳节吟诵古诗词,自觉地将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丰富生命感悟、体验的同时延续文化血脉,将传统文化和吟诵艺术“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无形中具备华夏儿女特有的文化思维及品格。
二、随事而吟,享受雅致生活
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人雅致的生活,品味古诗词中寄寓的美好情感。暮春时节,惠风和畅,学生走进古色古香的东夷小镇,进行难忘的春游活动。学生身穿精致的汉服,跟老师一起吟诵以“春”入题的古诗词。例如,在《春江花月夜》中赏春日大海,在《钱塘湖春行》中品春日美景,在《晚春》里观春日柳絮……学生动情地吟诵“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春阳、草地、小桥、庭院等景物都像古诗词中描绘的那样美丽,学生在古诗词中穿行,在吟诵中流连,在品味中成长。
随事而吟,让“当时当事”与“众时众事”有所不同。学生在吟诵中,将万物之美与古诗词吟诵联系起来。学生耳之所听、目之所见、神之所往,都富有古诗词吟诵之韵味,他们可以在吟诵中更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细腻情思,并乘着诗意去寻找美、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
三、知人而吟,传承传统美德
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传承下来的经典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诗人创作时遇到的人、事、物都蕴含着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吟诵《陋室铭》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曾当过监察御史,因勇于革新屡次被贬,但面对困境依然豪情万丈,笑傲人生。《陋室铭》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因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通判时被县令刁难而连续三次搬家,且条件一次比一次差。然而面对闹市中只有一间半的陋室,安贫乐道的刘禹锡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知人论世,知人诵诗,当学生再次吟诵《陋室铭》时,语气语调、举手投足间都展现着刘禹锡的铮铮傲骨。再如,吟诵《短歌行》时,师生可以共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了解胸怀天下的曹操为求贤纳士在船头对酒当歌。学生在吟诵时可以扮演曹操举酒奠江,横槊一挥,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曹操求贤若渴、满怀壮志的形象演绎出来。
知人而吟,吟诵可以提升学生的共情体验。见贤思齐,无数贤能之士正是在一代代先贤的感召和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通过吟诵了解先贤的经历和故事,进而被触动和引领,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依景而吟,饱览大好河山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不吝笔墨,用一首首诗词描绘着天下的美景。假期来临之时,教师带领学生吟诵描摹美景的古诗词,做独特的旅行攻略。学生吟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会向往天门山的奇峻;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会震撼于庐山瀑布的雄伟气魄;吟诵“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赞叹泰山的雄浑壮阔;吟诵“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会沉醉于洞庭湖的漾漾清波。江南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和塞北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便可日览神州,并激发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生在旅行中以吟诵古诗词的方式对美景发出赞叹,在情景交融中品味诗词,感受美好。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应该进一步引领学生在一次次“行万里路”时吟“千家诗”,让学生看到南飞的大雁时,想起“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惆怅;看到旅途中的一片菊花时,想起“采菊东篱下”的欢欣;听得一阵鸟鸣时,忆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清亮……学生在吟诵中学会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流连山间晚霞的静谧,在依景而吟中不知不觉获得感情的净化与升华,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长与超越。
五、观史而吟,了解世事变迁
古诗词不仅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更记录着中华历史的变迁,记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有了对作品背后故事的补充,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吟诵时也会更加入味。例如,学生在吟诵《月夜忆舍弟》时,首先了解到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但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所以诗中充满杜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再如,学生在吟诵《声声慢》时,首先需要了解李清照写这首作品时经历了“靖康之难”,有着山河破碎,爱恨难寄的国愁;丈夫赵明诚去世,有着欲语泪流、失去丈夫的哀愁;再嫁张汝州遇人不淑,有着身陷囹圄、人格蒙羞的悲愁;词人一个人漂泊南方,晚年孤寂又无子息,有着相知有谁的凄愁。于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词,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再次吟诵《声声慢》,就会自然地把李清照对于国破家亡的深沉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观史而吟,可以让学生透过一首古诗词,了解一个时代。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后再去吟诵,不仅能挖掘并表达出古诗词内在的深刻情感,更重要的是,能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从而成为古代文学和中华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传播者。
六、兴发而吟,塑造家国情怀
诗人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会在笔下澎湃,在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国庆节之时,教师可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吟诵大会,选择表达建功立业或忧国忧民情怀的古诗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愤》《桂枝香·金陵怀古》《渔家傲》《满江红》等。吟诵大会上,学生陶醉于“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萌生出主动请缨献身军旅事业的美好愿望;驰骋于“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流淌出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尊严的青春热血;警醒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萌生出为中华复兴只争朝夕的激情梦想;自豪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铸造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钢铁意志。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吟诵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身上伟大的责任和担当,既丰富了文学积累,又培养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师通过应时、随事、知人、依景、观史、兴发等方式将吟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从而品味经典,陶冶情操,涵养品格,丰盈生命。学生在经典吟诵之路上,且吟且行,得以用古诗词诵读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