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路径探讨
2021-08-16胡勇胡敏曹刚
胡勇 胡敏 曹刚
摘 要:芜湖大米是芜湖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将推进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列入“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重点工程。该文分析了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优势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促进芜湖市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芜湖大米;品牌;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7-0139-02
1 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越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中沿江平原,境内的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宁安城际、皖赣扩能4条高铁在此交汇,高速路网发达,芜湖宣城机场已建成即将通航,综合交通能力突出,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在长三角农业经济圈上占据重要位置。
1.2 气候适宜 芜湖市自然环境优越,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h左右,年降雨量1200mm,无霜期达219~240d。
1.3 底蕴深厚 芜湖自古便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稻米市场曾位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是安徽省主要水稻产销集散地,也是国家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良种选繁基地。
1.4 加工优势 目前,全市水稻加工企业约为15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总年加工能力200万t左右。
1.5 品牌基础 全市共有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了大米商标,包括“华园”“吴祥”“永安”“香湖岛”等40多个品牌,其中部分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驰名、著名商标。加工的稻米销售区域除少部分在本地销售外,主要销往长三角的江浙沪、福建、广东及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此外,芜湖大米于2015年获得了中国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2019年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极大地促进了芜湖大米的品牌推广。
2 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水稻品种杂乱,主导品种不明确 当前,芜湖市水稻种植品种比较杂乱,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统一优质稻米品种难以稳定,形成了水稻每年都有数十个主要种植品种的局面,而且品种更替频繁,存在“杂、乱、多”的问题。近几年虽与广东省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引进了美香占2号、秀水121等优质品种开展试验示范,也自主选育了一些新品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未能找到能够支撑品牌发展的主导品种。
2.2 稻米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稻米生产都是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种植主体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对目标产量的要求,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而发展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需要对稻米产业进行全面提升,放弃的是量的目标,追求的是质的提升,大面积的推广对种植主体的固有观念冲击较大,很多主体可能在未看到效益之前一时难以接受,需要时间去转变,稻米品质的全面优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3 加工企业小且分散,不具有规模效益 当前,对稻米加工产业缺乏系统布局和科学有效的管理,100多家稻米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星罗棋布在芜湖市各个县市区,小型分散且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具备自主研发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
2.4 加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严重 稻米加工企业在原料收购季节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向农民征收水稻时,需要现金结算,因此稻米加工企业的现金需求量巨大,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金难以维持。此外,加工企业开展技改项目或改建、扩建均需资金支持。而目前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金融支持困难重重。
2.5 销售途径相对单一 芜湖市现在的稻米销售主要以加工企业自行拓展的销售渠道为主,近几年虽已发展了少量电商销售,但相对整个销售体系依然占比较小。即便是省、市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仍然存在销售人员数量少,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且流动性大,销售途径单一等问题,缺乏创新销售模式的体制机制和能力。
3 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的主要路径
3.1 遴选适合本地稻米品种,分系列推广种植 结合芜湖市自然条件,从粳米、籼米、糯米分系列品种选择上下功夫,做好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筛选品质好、口感佳且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品种。主推品种确定后,与大型的种业公司进行合作或者买断品种权,保障品种源。
3.2 制定完善生产、加工等技术标准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籼稻、粳稻、糯稻系列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内容包含:品种选择、场地生态环境标准、栽培技术集成应用、农业投入品使用控制等。制定“芜湖大米”加工标准,规范加工企业生产、环境、仓储等环节。明确芜湖大米典型特征性描述和品质鉴评报告。
3.3 推进稻米生产规模化,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培育各类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现代农民培育力度,重点对规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定期開展业务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提升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以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为主体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
3.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稻米产业信贷供给,简化收储资金的贷款手续,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额度。对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给予免征或少征企业所得税;适当补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 ;对加工龙头企业用水、用电等给予便利优惠。平衡“保供给”“保效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市场变化完善水稻价格形成机制。
3.5 推进产业链延伸,强化融合发展 通过产业合作、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推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鏈,提升价值链,集聚流通链[1]。一是延伸产业链。鼓励加工企业等积极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通过开展订单生产的方式,让公司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强化公司与各销售平台创新合作,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各方效益,促进产业延伸。二是提升价值链。开发米淀粉、米胚芽、大米蛋白等“精、高、新、名”稻米产品[2],以及利用稻壳、米糠等副产品开发米糠油、日化产品、环保面碗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集聚流通链。以水稻生产核心区为重点,依托加工龙头企业和重要物流节点,通过整合资源,加强水稻收购、综合加工、仓储、配送、物流、质检等设施建设,打造芜湖大米加工集中园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使之成为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的重要载体。
3.6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拓展销售渠道 当今社会消费升级,现今消费主流已由“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粮食产业亦是如此,因此,强化品牌塑造对于发展芜湖大米区域品牌的价值不言而喻。一是夯实传统宣传渠道。制作芜湖大米宣传专题片,在各级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媒体上广泛宣传,深入挖掘“芜湖米市”、芜湖大米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好芜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故事,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不断扩大芜湖大米品牌知名度。二是创新营销策略。积极探索B2C、F2C、O2O等电商模式,多渠道开发网络销售通道,强化产业与电商的结合,促进产销衔接。三是拓展销售渠道。除传统销售渠道外,可探索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鼓励商超、事业单位等与生产基地建立“直供直销”合作机制,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的零距离。
3.7 加强质量监管,构建追溯体系 “百姓安心,才能放心”,信任是购买的源动力。构建追溯体系,将芜湖大米的质量标准、生产档案、储藏、运输等相关信息数据录入追溯平台,通过与销售主体数据共享,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标准化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查询相关信息,辨别真伪,一旦发现假冒或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农业执法部门投诉,农业执法部门根据网络平台相关数据即可找到负责人,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前段有监管,后端有处罚”,才可在经年累月中不断提高品牌的信任度,提升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委课题组,邵红,宁高峰,等.苏米的未来:“育产加销”融合发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6(18):22-27.
[2]杜永林,邓建平,黄银忠,等.江苏现代稻米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江苏农村经济,2006(2):27-2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