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冲突与融合
2021-08-16韩田鹿
韩田鹿
西天取经,离不开由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以及白龙马所组成的这个小小的团队,而团队成员的内部关系就构成了唐僧师徒西行之旅的一条明显的内在线索。《西游记》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这个取经“梦之队”从组建到形成、从充满矛盾到亲密无间的过程。特别是“三打白骨精”与“真假美猴王”这两次危机的爆发与解决,更是写得精彩纷呈、发人深思,其中许多经验教训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如来确定的取经大业,那还不是换作任何人都可以?但实际上,事情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离开了这支取经“梦之队”,取经大业能不能完成,还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唐僧是这个取经小团体的当然领袖。在一般人看来,《西游记》中最窝囊的人就是唐僧了,每次一遇到危险,其标准反应就是四肢僵硬,身体瘫软地从马上掉下来,所以悟空不止一次地说他是个“脓包”。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大相径庭。
悟空确实是无所畏惧的,但他的无所畏惧是有资本的,那就是一身的本领。猪八戒、沙和尚的本领弱一些,但起码也会腾云驾雾,还有一身足以自保的本领。但唐僧呢?除了令男妖精食指大动的一身好肉,以及令女妖精垂涎万分的完美肉体,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就凭着自己的肉身凡胎,唐僧居然能够下定西行求法的决心,纵有千难万险,也仍然一往无前。
他不是不畏惧死亡,但对死亡的畏惧也不足以令他放弃对取经大业的执着;他不是没有感受到欲望对自己的吸引,但再强烈的吸引也不足以让他既定的目标有所偏移。唐僧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虔诚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
这样看来,要说真正的勇敢无畏,首屈一指的除了唐僧,没有第二个人能当得上。他虽然没有什么神通,虽然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缺乏精明果断,但他坚定的信念却是取经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悟空则是西天取经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有力保证。他有七十二般变化,随物赋形;他有筋斗云的本领,来去无踪;他还有铜头铁额的身体,金刚不坏。不仅如此,当年他在天上做过为期大半年的弼马温,在那段时间中,他每天把主要时间都花在了交游上,积攒了广泛的人脉。这些都使得他后来在处理许多问题的时候显得得心应手。
最重要的是,孙悟空身上具有一种真正无所畏惧的精神,他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他在面对一切困难的时候都不会退却与畏缩。实际上,他是取经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负责人,如果没有孙悟空的加入,西天取经的活动只能是一场春梦。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主要配角。和唐僧相比,他的信仰不够坚定;和悟空相比,他的本领不够高强。他贪吃,他好色,他怕死,他吝啬。八戒不完美,甚至可以说,凡是普通人可能具有的缺点,猪八戒基本上全都具备。但猪八戒的优点也很突出。他有三十六般变化;他水里的功夫远在悟空之上,陆上的功夫差一些,但也说得过去;他是悟空一路降妖除怪的最得力助手;还有就是八戒幽默滑稽的性格,他是西行路上的开心果。
沙僧呢?他几乎没有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没有特点就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是整个取经队伍中最低调的人。我们常说“泥人还有个土性”,那么沙僧为什么就“没性”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本领。他的那点本领和大师兄、二师兄相比,基本不值一提。第二是身份。大师兄是前齐天大圣,二师兄是前天蓬元帅,而自己则不过是个前卷帘子的。这一切,都使得他在这个团体中多数时候采取了谦虚低调、明哲保身的态度。不过,沙僧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这就是,他因为长期担任侍从工作,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心,所以,他虽不轻易表态,但一旦表态就往往能抓住人心,加上他为人厚道,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他是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至于白龙马,作为脚力,它比唐王李世民原来赐给唐僧的那匹凡马好到不知哪里去了。更加厉害的是,真到了取经大业处于存亡之际的危急关头,它还能变回人形参加战斗,比如在黄袍怪事件中,它先是变化为宫女刺杀黄袍怪,刺杀不成,又恳求猪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回孙悟空,那就更不是普通马匹所能及的了。
这个队伍有意志坚定的领袖,有各具神通的成员,从本质上讲,他们是一个“梦之队”,具备完成取经大业的基础。
但是,也有若干不利因素摆在他们的面前。
比如他们各自不同的动机。表面上,他们的目的相同,那就是上西天,拜佛求经;但同是拜佛求经,动机却各有不同。唐僧是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出于对唐王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悟空是为了获得自由;八戒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沙僧是为了摆脱七天一次飞剑穿胸的痛苦;白龙马是为了免去忤逆的死罪。不同的动机决定了这些人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一定会有不同的反应。
从各有打算的五个人,到形成同欲同心的精英战队,师徒五人的相互关系,中间是经过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其中,大的危机有两次,表现就是孙悟空两次被逐出取经队伍。然而,正是矛盾的爆发和解决,消弭了团队内部的不和谐因素,使得取经团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生命体。
这个小团体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是在“尸魔三戏唐三藏”,用我们更为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而矛盾爆发的结果,就是唐僧把孙悟空赶出了取经的队伍。
在这一次冲突中,虽然出面赶走悟空的是唐僧,但起作用的,主要还是八戒的谗言。我们看悟空三次打倒白骨精之后,对唐僧都有所解释,但每次都是在唐僧就要相信的当口,八戒的一番谗言又使得唐僧改变了态度。为什么八戒会如此?一是悟空对八戒的态度。由于悟空的骄傲自负,整天“呆子”长、“呆子”短的,加上生性促狭,有事没事就捉弄八戒一下,所以八戒对悟空有着很深的不满。再就是将来取经成功,大家是要论功行赏的,所以八戒和悟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广大读者看来,八戒那两把刷子,跟悟空怎能相比,但人最难有的就是自知之明,在取经的初期,八戒心里也未尝没有赶走了孙悟空我就是大师兄的想法,直接的证据就是悟空走后的那一段时间,八戒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后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猪八戒终于认清了这个现实:凭着自己的本领,是根本担不起“大师兄”这副重担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白龙马面前承认了自己撺掇师父赶走悟空的错误,尽管硬着头皮,还是走上了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的道路。
“三打白骨精”事件是取经团队内部关系的一个里程碑。通过这个事件,取经团体的内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悟空的去而复回,充分说明他在取经队伍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他的大师兄地位从此不可动摇。但是,要说取经团体经过这一次事件就达到了完美的团结,却也还为时过早。特别是唐僧和悟空之间,在性格和处世原则方面仍然存在着重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个巨大的差异造成了唐僧与悟空之间矛盾的第二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大爆发。这次爆发,就是因为悟空杀死了热情款待唐僧师徒的杨老汉的强盗儿子而激怒唐僧,唐僧第二次将悟空逐出取经队伍,并因此引发了“真假美猴王”事件。
悟空不听师父的劝阻,杀死了两个强盗头子。对此,唐僧尽管已经很不满,但还是努力克制住了自己。假如强盗的事情就此打住,那么也许过上几天,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就会散去,毕竟悟空这次对事情的处理要克制了许多,只杀死了两个为首的,其余的还是给了他们一条生路。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唐僧无法忍受的了:当那群强盗追上来,悟空不但没有听从劝说,将那伙强盗几乎悉数打杀,还特别问清谁是老杨的儿子,而后将其首级割下拿到唐僧面前。这就远远超出了唐僧能够容忍的极限。
唐僧说得对,杨老汉又是奉斋,又是留宿,待我们何等殷勤,老漢只有这一个儿子,纵使他再不良,也毕竟是老汉的养老送终之人,无论如何,也该有一点看顾之心吧。但悟空不但将其打死,还要割下他的脑袋,并且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怼到唐僧面前。换作任何人,只要稍微有一点人情味,也不可能赞同悟空的做法,更何况是自幼长在佛寺、秉教沙门的唐僧。
悟空被逐出取经队伍后,六耳猕猴出场。这里只强调一点:那就是六耳猕猴事件对于唐僧团队内部关系的意义。
在取经团体的内部关系史上,六耳猕猴事件是继“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另一座里程碑。假如说“白骨精事件”的结果是使得孙悟空的大师兄地位不可动摇,那么,“六耳猕猴事件”则是以如来口谕的方式,宣示了悟空在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
在杀贼事件中,唐僧所以断然地驱逐悟空,是性格乃至世界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令唐僧常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
但现在,观音出现了,并以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不容置辩的态度告诉唐僧:你如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通过观音的话语,唐僧清楚地明白了佛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我对你的支持是有条件的,没有悟空,这个经你是取不成的,再任性下去,对你没有丝毫的好处。果然,从此以后,唐僧就再也没有找过悟空的麻烦,紧箍咒也没有再念过。当然,对于悟空来说,一方面,他亲耳听到了如来“将来取经成功,汝亦坐莲台”的允诺;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这次唐僧与他的“死磕”,看到了唐僧不可碰触的底线,看到了唐僧在柔软外表下的倔强,这些都对悟空造成了极大的触动。从此之后,悟空就彻底收束了自己的二心,师徒之间不要说严重的矛盾,就连轻微的冲突也没有再发生过。
“六耳猕猴事件”之后,唐僧与悟空究竟改善了多少?一组对比可能是颇有意思的。
当初在鹰愁涧,唐僧的马被小白龙吃了,想到万水千山、徒步跋涉之苦,不由得泪如雨下,悟空的表现是:“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呀,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发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再看六耳猕猴事件之后的师徒关系。如在狮驼岭,金翅大鹏、狮子精、象精捉住唐僧,怕悟空前来骚扰,于是放出风去,假说唐僧已被夹生吃了,悟空信以为真,于是“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又如在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唐僧被捉进洞中,藏在后花园中。悟空探听得唐僧的消息,跑到花园见了师父,唐僧道:“悟空,你来了,快救我一救!”这一下,悟空登时就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行者道:‘师父莫只管叫名字,面前有人,怕走了风讯。你既有命,我可救得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再打。复至园里,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其实,打了再救和救了再打,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吗?唯一的差别,就是唐僧多受一会儿罪还是少受一会儿罪。由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悟空对唐僧的一片真心,难怪唐僧也深受感动,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
唐僧师徒由组建到经过冲突与磨合,最终发展为一个完美的取经“梦之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挺多的,比如团队成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比如团队领导要有足够的包容,但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唐僧在灵山脱却凡胎后向悟空、八戒等表示感谢时悟空说的那句话:“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此句虽然极为简短,却说透了合作的本质与精髓:第一,合作才能共赢。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的应该是一种双赢或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共同的大目标实现了,个人的小愿景才能得到实现,像八戒原来那样只顾打自己的小算盘,最终的结果是损人也不利己。第二,理想的合作者,彼此间是一种互相成全的关系。所以悟空这句话也完美地回答了经济学中的那个经典争论——养蜂人和果农,到底谁应该给谁付钱?而答案就是所谓“两不相谢”:合作中的任何一方,都既是给予者,也是得到者,没有哪一方需要被单独感谢。
(选自《成为更伟大的自己——<西游记>启示录》,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