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直一声吼

2021-08-16廖天元

杂文选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声响形容黄河

廖天元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民族危难、国家危急的关口,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家喻户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博喻,或复沓、呼应,使得文章气势浓重炽烈,仿佛不是写出来,而是吼出来的。

“吼”,词义简单,用途却很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兽叫,如嘶吼;可以形容人在激怒时的呼喊,如大吼;还可以形容风、汽笛、大炮等发出的巨大声响,如吼鸣。所以,带“吼”的词语,一眼看上去就气势不凡,如河东狮吼、狂风怒吼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少年中国说》这一段声响非同一般,语势气贯长虹,说吼一点没夸张。

《黄河大合唱》是吼出来的经典。“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开口,便有一种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力量。当年老师让我们排练,一百多人热血沸腾,油然而生强烈的使命担当。很多年后,我到了黄河壺口瀑布,见眼前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骇浪,掀起万丈狂澜。耳旁雷霆万钧,震耳欲聋,切身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伟力,更让我深切体会到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回到生活。有人爱用这几个句子戏谑一个地方的落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取暖靠抖。”我的老家在山坳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公路不通,没有电话,有人有事找父亲,真的是走到山梁就扯起嗓门吼。一声两声后,父亲就出来应答,彼此的声音在山谷回荡——幸好乡里乡亲也不怕打扰,更没有秘密需要保守。

用吼传递信息,原始直接亲切;用吼教育人,则让人紧张胆怯。我小时候顽皮,但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见我淘气,先是脸色一沉,接下来眼睛一瞪,嘴里就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好多时候,我吓得手足无措,呆如木鸡,整个人就被吼傻了。

不过,现在想来,吼人也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吼,多半是人在面对急难险重的时候,容不得磋商,情绪一时激动愤怒,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我在乡下工作时,有一年突发洪水,我和几个镇干部一道,打着电筒,穿着雨鞋,连夜挨家挨户劝老百姓撤离。有人不肯走,干部急了,大声吼:“你不怕死也不能连累家人啊!”这声吼,吼出的是爱民如子、争分夺秒、不胜不休。

也有面对丑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陈行甲人生笔记》中,陈行甲刚到巴东任县委书记时,巴东官方对邓玉娇事件的定性是一起偶发极端事件。陈行甲经过周密调查后,认定是一起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他拍案而起:“如果这姑娘是我妹妹,如果我在旁边,根本轮不到她动手……”这声吼,吼出的是热情似火、纯真如婴、嫉恶如仇。

还有一种,那就是面对民族危急、国家危难时,发自肺腑的疾呼。人称“教授中教授”,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投水自沉两周年后,写下一段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一个人似乎自言自语,却无意“吼”出了五四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在中国响彻云霄。

李大钊对青年人“吼”出了声:“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这吼声,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新的时代。

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帖子:青年就该有青年人的样子,不要怂!文章说,很多年轻人聪明,但无才华;懂应变,却不见性情;有志向,却没有理想,被房贷、车贷、各种社会焦虑裹挟着,活得明哲保身、审时度势。我有些怀疑这样的说法有点以偏概全。但我见过一些年轻人的麻木和冷漠,不敢吼也不愿吼,确实让人扼腕叹息。

行文至此,我特别担心被骂敏感矫情,竟然自不量力地扯到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我坚信,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在紧要当头,始终需要有人站出来,豁出去,吼出声。这样的“吼”,力透纸背的是激情和爱国、智慧和胆识。

【原载《华西都市报》】

猜你喜欢

声响形容黄河
无从知晓
年夜饭
别无长物
黄河
一干二净
废寝忘食
Walk on Eggs
落叶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