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粮仓里的“小”智慧
2021-08-16邹莹莹
文/邹莹莹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今年,是我们党一百周岁华诞。这一百年,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也让我们的老百姓从吃得饱、吃得好,走向吃得健康。而“吃”这个字,就和我们每一位粮食人息息相关。从国家建立储备粮制度开始,一代又一代的粮食人以守好国家粮仓为己任,“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虽然,我们的粮仓已彻底告别了简陋的储存条件,一座座高大平房仓拔地而起,但是,我们年轻的守粮人在老一辈同志的带领下,依旧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动手动脑,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经验,勇敢智慧的“小”火花在大粮仓内时时涌现。
一把小竹刀。2017年,浙江省慈溪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慈北库二期竣工投入使用。这是6 幢采用目前最先进氮气储备技术的粮库,锃亮的管道把氮气注入粮仓内,绿色的储备方式使得我们的粮食更加安全健康。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氮气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浓度,对密闭性要求很高,虽然只有很少的气体从通风窗或空调通道“逃逸”出去,但不间断地自动充气必然产生更多的经济成本。怎么办?我们的粮食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覆膜。一张张薄膜,覆盖住了窗户,也罩在平整的粮面上。但是,怎么把膜固定住呢?嵌槽是个好手段,在窗户、空调及整个粮面四周安装一圈塑胶槽,把塑料膜嵌进槽内,氮气再也无处“逃逸”。而嵌槽时,用竹子削成的一把把小竹刀就派上了大用场。正是通过一次次比较,淘汰了或多或少会划伤薄膜的螺丝刀、粗铁丝,而小竹刀,轻便、圆滑又自带韧性,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薄膜塞进槽缝隙而不伤到它,确保了薄膜的多次反复利用,从而大大节约了气调成本。2020年,慈北库一期通过改造,也全部实现了气调储存,虽然16 幢高大平房仓,10万吨储备仓容的覆膜不是个轻松活,但是,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 岁的十五人团队,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反而不断通过多次竞赛,看谁能嵌得又快又好!老粮食人的吃苦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
一个大套筒。粮仓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同时,我们的运输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没有了手拉车、三轮车,一辆辆重卡在收购、出库期间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四散化”运输比例不断提高。这时,输送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主力军。进库时,粮食通过卸粮口哗哗地落下来,通过输送机堆在了散装仓;出库时,通过扒粮机,粮食又从输送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汽车上,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同时也减少了粮食的损失。可是,在实际出库中,每次装完车,我们总会发现在地上散落些粮食,造成浪费。这时,我们粮食人又开动脑筋。能不能在输送机的末端放个大罩子,减少风对粮食的吹动,更集中地落在车上呢?思考、动手、焊接,一个歪脖子的铁皮大套筒牢牢地安在输送机头上,一开机,眼见着地上的粮食变得更少了。
一帮年轻人。从1998年慈溪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一位位老粮食人就肩负着200万新老慈溪人口粮上的安全,三季收购,轮换出库,这么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数量、质量事故,牢牢地把握住了安全就是底线这条命脉,无愧于守粮人这个称号。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正月初二,慈溪市粮食部门发觉了粮油市场异动;初三,召开紧急会议,落实成品粮应急加工增储任务;初七,第一批300 余吨新加工成品粮到达慈溪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庵东库成品粮仓。卸粮缺人、也没口罩,怎么办?年轻人,出列!原来,早在前几天,公司五个库区的一帮年轻人,就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他们克服恐惧,自告奋勇来到这里,开始了卸粮码垛的任务。汽车上,弯腰、抱起、放到输送机上;库房内,接住、转身、一包包堆放,重复着千万次的动作,鞋子顶破了,指甲翻盖了,就是这帮年轻人,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2000 余吨成品粮的卸库任务。国有储备压舱石的作用,极大地稳定了民众购买预期,慈溪市粮食市场供应平稳。
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有先辈们的激情燃烧,有无数英雄谱写的华章,而一代又一代的粮食人,就像那一朵朵小小的稻花,没有花瓣,没有浓香,却也在不起眼的位置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未来,我们每一位粮食人还将默默奉献,用智慧、用良心,尽心尽责守住我们的粮食,守好我们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