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 人才支撑 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

2021-08-16本刊编辑部李雯雯

中国粮食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储粮储备物资

文/本刊编辑部 李雯雯

初夏时节,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代表们齐聚“天府之国”四川成都,见证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时刻,共同谋划“十四五”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新局面。

本次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创新保障优粮供给”为主题,围绕落实兴粮兴储重点任务,聚焦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积极宣传在党的领导下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有关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粮食储藏、粮油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现代物流、“智慧粮库”、“中国好粮油”及物资储备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开展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三对接”和人才供需对接活动,举办院校建设成果展,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在活动周期间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在规划引领、开创新局上下功夫求突破;紧盯主责主业,在突破关键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推进深度融合,在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用好“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上下功夫求突破;完善体制机制,在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上下功夫求突破。

科技引领 加快高质量发展

“对于粮食和物资储备而言,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要坚持瞄准科技前沿、面向发展一线、对接重大需求,找准方向和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张务锋指出。

近年来,各地在绿色储粮、节粮减损、营养健康等方面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动能,大力推动粮食仓储和深加工技术创新,横向通风、气调储粮、适度加工、储运物联网技术、多参数粮情监测系统等得到推广应用。

走进四川成都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5 号仓间,阵阵凉爽和粮食的清香味扑面而来。“自实施以低温储藏技术为基础的粮堆生态管理后,我库粮食质量较之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四川成都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副总经理周丕炯说,“通过采用浅层地能制冷模式和免熏蒸保鲜储粮,保持了储粮新鲜品质,粮食品质、风味几近新粮,粮食水分减量由以前的平均1.5%降至了0.5%,粮食轮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提高了近100 元,为企业提升储备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本刊了解,四川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省财政投入15亿元,总规模达到641万吨,其中550万吨已投入使用。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丽萍介绍说:“通过推动浅层地能、风冷、水冷等技术综合应用,开展仓房气密性、精准控温、生态防虫等技术攻关,配套试点建设‘仓顶阳光’工程,逐步形成‘技术多样、生态环保、功能完善’的绿色低温储粮体系。”

围绕管好“大国储备”,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重点攻克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仓储物流等技术难题,为以科技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国家储备管理效能作出了有益探索。广西局积极研发“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山东局建成应急指挥平台和预警系统,有效提升技防水平;内蒙古局试点运用应急救灾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采取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技术,构建物资收储全过程可追溯的数字化信息链。

针对粮食损失浪费、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然偏高等现象,突破流通环节减损、加工环节降耗关键技术,充分挖掘节粮减损潜力迫在眉睫。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奕介绍,“十三五”时期,利用科技实现节粮减损的成果显著,“十三五”项目成果实现了稻谷保鲜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实现了通风水分损失控制在0.3%以内,降低粮食干燥和仓储能耗20%以上,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减少50%。

尤其在粮食储运环节,国家局狠抓储运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保质降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说:“我国广泛应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此外,自2017年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计划建设5000 余个具有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的产后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97%,充分发挥了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减少损失的作用。

深度融合 搭建创新舞台

“创新舞台搭起来,关键还要把戏唱好,做到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张务锋在会上指出,“有板有眼”,就是顺应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律,按照章法运行,遵循规程管理,定期评估验收,务必达到标准要求,勇于争创一流,不能低层次、低水平;“有声有色”,就是要充分活跃起来,吸纳科技资源,凝聚创新合力,多出有影响、有价值的成果,多出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形成各类主体之间资源融合互补、知识协同共享、价值共创共赢的协同发展生动局面。

实现深度融合,必须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近年来,国家局相继认定了16 个国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5 个粮食产后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12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 个重点实验室。各地紧密结合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积极疏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在四川,充分发挥本地区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优势,搭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形成5 个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塑造“科技兴粮”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天府菜油”已成为优质农产品的靓丽新名片。在浙江,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优势和科技资源,支持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搭建粮食产业研究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课题研究。

会议强调,要着眼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力发扬改革精神,加大政策扶持,激活创新要素,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一要加强培育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二要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强化科研院所的骨干支撑作用;三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管理服务作用。

近几年,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发挥各自作用,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进一步激活。浙江省湖州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利用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建立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耕、种、管、收、储、碾“一站式”标准化生产管理。江苏省主动适应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新要求,呈现出项目投资持续增加、成果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他们与南京财经大学共建“现代粮食工程与营养健康产业学院”,联手院校、企业打造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实体平台;建设“苏粮硅谷”省级行业科普基地,集聚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主体,未来拓展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等科技服务。2020年全省基础类成果409 项,同比增加95%;应用类成果147 个,同比增加21%。

“下一步,要克服科技创新中的碎片化现象,加快推进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继续拓展完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消除‘孤岛’,打通‘堵点’,贯通链条,实现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融合。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开展‘三对接’活动,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张务锋在本次会议上强调。

完善机制 形成“人才雁阵”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据统计,全国现有入统粮食企业2万多家,涉粮涉储院校40 多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30余万人。全行业纳入统计的从业人员近200万人,比“十二五”末增长30%;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及以上占比达到35%;高层次人才稳中有增,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2%,工人中技术工人占比达34%。

本次会议透露,当前,国家局将科技与人才两者融为一体,统筹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目的就是破除制度性障碍,为创新发展引来源头活水。“要围绕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统筹布局重点科研攻关、重点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步谋划、同频共促、融合发展。”张务锋强调,要在深入推进干部综合素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的同时,把新策划的高层次人才选育、青年人才培优、高技能人才倍增等系列工程落实落细,发挥“头雁”效应,形成“人才雁阵”,带动提高全系统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本刊了解到,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广东局强化队伍建设,多措并举盘活第一资源,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落实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粮库油库蹲点、财务管理、公文写作、法制建设、党员教育等28 项培训内容,持之以恒提升能力。

“十三五”期间,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2 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获评第二批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这与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他们通过制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管理办法》,拓宽人才发展通道;积极为年轻人搭平台,发挥“传帮带”作用,一批30 岁左右的青年人才开始承担科研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

随着粮食企业建立的创新平台明显增加,一些高校的粮食和储备院系或专业以及博士点、硕士点相继获批,科技与人才融合发展的氛围浓厚。张务锋指出,要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攻关实践中,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团队脱颖而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引导涉粮涉储高校紧贴行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办出应有水平,为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智力支撑。

武汉轻工大学深化体制改革,突出人才培养,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在优化职称评聘政策上,修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直通车和破格申报评审条件,多方面向涉农涉粮专业人员倾斜;在加强科技绩效政策上,修订实施了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推进工程实施办法、教师科研业绩计分标准等政策措施;在优化创新环境上,除抓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的落实外,制订学校高层次人才配备科研助理实施办法,陆续建成校级创新团队30 个、院级创新团队50 个,进一步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当前,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对各层次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对科技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张务锋说,要组织动员全系统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带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矢志不渝、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融入到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大局中。

猜你喜欢

储粮储备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救援物资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